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不悔一生陶瓷情,执教芳华满桃李---张浦生先生古陶瓷研究、教学50年答记者问张浦生先生,出自世代徽商名门府邸,1957年毕业于江南名校复旦大学。从事古陶瓷的研究,教学近50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不悔一生陶瓷情,执教芳华满桃李
---张浦生先生古陶瓷研究、教学50年答记者问
张浦生先生,出自世代徽商名门府邸,1957年毕业于江南名校复旦大学。从事古陶瓷的研究,教学近50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他对华夏陶瓷艺术的执着追求,独钟情花瓷的精辟见解和特殊贡献,使他成了文博领域的领军人物,被誉为“青花王子”、张浦生先生长年担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上海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众家海内外学术机构的顾问,在他执教生涯50年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张先生,您出自徽商世家,当年为何弃商而选择了做学问?
张:我是浸润着黄浦江水长大的外地上海人,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上海度过,对上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眷念。上海是我家,安徽是我的根。上海南洋中学高中毕业后,我没有选择子承父业驰骋商海,毅然埋头书海,如愿以偿的成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生。你问我当年如何选择了做学问,也许这就是徽商“贾而好儒”传统使然吧。
记:我们知道,青花瓷是我国灿烂古文化中最为绚丽的奇葩,作为研究大家,能否请您简略地谈谈青花瓷发展的历史?
张: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窑口在河南巩县一带,但是唐代青花瓷和景德镇生产地元代青花瓷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元青花中绘人物纹地器物,时代应该在元末明初,是1351年到1368年,朱元璋打下景德镇后到建立朱明王朝这段时期内的产品,也就是14世纪50-70年代,景德镇地区交错的属于元统治和朱元璋的吴国管辖地,拉锯时期生产的器物。有一些青花瓷,原来被认为出自于元代窑藏,现在看来时代很可能晚到明初。
记:集数十年收藏鉴赏经验,青花瓷成为您独领研究 ... ,雄霸古瓷领域的重大成果,您的鉴定成功秘诀是什么?
张:青花瓷鉴赏和鉴定要掌握这样的关键处,一看青、二看花,官窑着重于青,民窑着重于画,官窑龙纹多,民窑花卉纹多,这也是集我50年古陶瓷事件研究的经验之谈。
记:当今社会收藏日盛,有专家称这是中国第N次文物造假 ... ,对此您有何评论?
张:“地摊上的东西,赝品大概有百分之九十几”,这是2003年国庆期间在南京的一次专家义务鉴定古玩咨询会上我的答记者问,全国范围内的文物市场,古玩赝品不在少数,我们应该学好文物法规,掌握鉴定知识,这样就能杜绝赝品泛滥。
记:张先生,民间收藏者中慕名找您鉴定瓷器的人决不在少数,请问,您如何给出鉴定结果?
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白,“拾遗补缺,变废为宝”,这是民间收藏对国家博物馆的互补,古玩爱好者端正心态,树立“识古不穷,贪古不富”理念很重要。对慕名要求鉴定的人,我所坚持的原则就是:实话实说,不看对象,按物说话,不出证书。
记:文物鉴定生涯中,请问您最难以忘怀的是什么?
张:在我从事古陶瓷鉴定生涯中,我感谢南京博物院历任领导对我的培养。特别是1970年我被下放农村,姚迁院长亲自到宿舍为我送行,并特地向工宣队申请了一只大木箱,是他让我将历经辛苦收集到的瓷片装箱带到乡下继续研究,并语重心长地鼓励我,多看看,瓷片标本中蕴藏的真知,姚迁院长地鼓励,是我博击鉴定生涯最为难忘的。
记:您对运用仪器测试研究古陶瓷有何评论?
张:仪器测试研究古陶瓷,是科学研究理念之一,从中不仅能不断发现古陶瓷材料所具有的科学性数据,增加说服力,更能帮助和促进科学地进行分析。我也曾多次将所藏心爱地瓷片割下小块送去测试,光靠肉眼观察而忽略仪器测试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研究 ... ,二者的完美结合,能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
记:文革中,您没有放弃业务上的追求,在逆境中依然孜孜不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能否请您介绍这一方面的情况?
张:文革初,我当时在南京博物院保管部随古陶瓷老专家王志敏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时任院长姚迁安排我参加了由文化部文物具举办的第一期鉴定训练班,使我有机会亲自聆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的教诲。古陶瓷鉴定扎实的基础由此突飞猛进,1974年我被下放在江宁县担任采购员,出差路过南通,恰逢南通博物院举办“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展”。根据我多年对古陶瓷实物鉴定经验,我发现了当时还不为人所重视的五代越窑青釉秘色瓷皮囊壶,这在1993年全国一级藏品的确认中被鉴定小组评为一级藏品。
记:能否请您举一些古陶瓷鉴定做的实验例子?
张:例子其实是很多的,1964年初春,南京明故宫的玉带河,许多民工正抽干河床清挖淤泥,我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王志敏先生和保管部负责人,大家立刻赶到玉带河边,从已装上车子的淤泥中捡回了大量瓷片,揭开了明代洪武瓷研究的序幕——红彩龙纹残盘此后被评为一级资料藏品;1986年初夏和1995年金秋,南京明故宫右掖门,明故宫社稷坛遗址,通过多看实物和积极实践,釉上红彩品种,釉里红风纹瓦当和龙纹滴水不见经传的三次发现都改写了南博院瓷器部馆藏历史。做实验关键在于做有心人。
记:张先生,我们很感兴趣想知道,初入社会潜心文博领域,您怎样度过最初的时光?
张:1957年我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物管理 ... 会工作,1959年到南京博物院,开初的几年,一切都赶到新鲜,要学、要问、要用心记录的东西太多;我没有常人所说的那份孤独,自小喜爱历史和地理的我,整天沉浸与历史对话,与自己追求的目标俱进,这本来就是我要立志所走的路。
记:就50年执教生涯,您如何评价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自己民间收藏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张:古陶瓷是我一生的追求,与祖国近来发展春天的上进 80年代,我已年近半百,孜孜不倦业务上的追求,继承父辈传统的与时俱进思维,我骄傲自己顺畅地登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我始终记住姚迁院长的话,抱着一个知识份子有朝一日能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效力的期盼,今天我做到了,我无悔当初的选择。民间收藏需要扶持、理解、更需要指导,看到多年培养的学生成长我就高兴。近年来,许多业余爱好者纷纷著书论说,邀请我能写个序,只要书稿审阅符合出版条件的,我都热情允诺,相携相助,传录后继热情培养青年一代是我的责任,也是人生一件快乐的事情。
记:十分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张先生,最后我们有一个请求,请您为《上海收藏》读者朋友说一句话?
张:收藏是研究的前提,研究是收藏的升华,努力掌握贯彻好文物法,懂得足够的鉴定 ... ,收藏才会有坦途,祝愿《上海收藏》在弘扬收藏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表率作用。
执教50年,张浦生先生积累了许多成功之经验,并先后出版了《青花瓷画鉴赏》、《青花瓷器鉴赏》、《宜兴紫砂鉴定与鉴赏》等专著和数十篇论文。
摘自:《上海收藏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