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东晋的赋役,由于北人的南奔,“侨人”的出现,土断的进行,呈现复杂的情况。

  《隋书?食货志》说:“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因为他们是侨人,散居在侨立的郡县中,赋役上与土著居民不同。这种不同集中表现在户籍上。黄籍之外出现了白籍。
  东晋时的范宁说过:户籍本“无黄、白之别”,原来郡国户口,统统是黄籍。因为“中原丧乱,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北方原来的籍贯)”,从而在黄籍之外,产生了“白籍”。持白籍的不修闾伍之法,不在考课之科。②由此可知白籍是侨人的户籍或“侨籍”。它是侨人的身分证,凭白籍可以不向官府纳税服役。
  但是,来到南方的北方侨人极多。元帝时,“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是流民第一次大过江。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转多”①。这是流民第二次大过江。流民涌向江南,住侨郡,持白籍,免除税役,这就必然要加重江南土著居民的负担,必然要影响国家财政的收入,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土断因而在所必行。
  《陈书?高祖纪上》所载:“(成帝)咸和中土断”,是东晋最早的一次土断。关于这次土断,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这次土断是紧接咸和初流民第二次大过江采取的措施。土断的目的是在把侨人变为南方土著人户,恢复籍无黄白之分的旧状,以解决赋役问题。因为赋役跟随户籍,故而土断的核心是整顿户籍。《南史?王僧孺传》有这样一段话:先是,尚书令沈约以为晋咸和初,苏峻作乱,文籍无遗,后起咸和二年,以至于宋,所书并皆详实,并在下省左户曹前厢,谓之‘晋籍’,有东西二库。此籍既并精详,实可宝惜,位宦高卑,皆可依案。宋元嘉二十七年,始以七条征发。既立此科,人奸互起,伪状巧籍,岁月滋广,以至于齐。患其不实,于是东堂校籍,置郎、令、史掌之。
  这段话告诉我们,咸和二年(327)曾对户籍大加整理,整理出来的户籍被称为“晋籍”,因为“所书并皆详实”,所以一直沿用到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达一百二十四年之久。只是因为此年“以七条征发”,造成了“伪状巧籍”的弊端,才使本来很精详的晋籍发生了问题,因而齐时不得不“东堂校籍”。齐所校之籍,仍然是咸和二年沿袭下来的晋籍。由此可知咸和二年对户籍的整理,相当彻底。这次整理的户籍既是沿用到南朝的全国统一的户籍,可知必为咸和中土断的成果。否则,无从整理为统一的晋籍。由此也可确定这次土断的年代,为咸和二年。因为土断就是为了整顿户籍。户籍的整顿既在咸和二年,土断也就必在此年。
  二、这次土断和土断后整理出来的晋籍,把王公以下的官吏都包括在内。《陈书?高祖纪上》记载此次土断,将出身于颍川士族陈氏的丞相掾陈康,断为吴兴长城县下若里人。这是因为陈康之父陈达“出为长城令”,以长城下若里为家。陈康之子陈英为盱眙太守。将陈家情况与《南史?王僧孺传》所说咸和二年整出的晋籍,“位宦高卑皆可依案”,互相印证,可知咸和二年土断及整出的晋籍中,包括了渡江南来的公卿世族。换句话说,咸和土断之制,对王公以下官吏一律适用,没有例外。
  三、这次土断整理出来的“晋籍”是黄籍。按《南史?王僧孺传》说晋籍本来详实,可以依案,从宋元嘉二十七年以七条征发起,才发生问题。因循至齐,不能不对晋籍进行检定。而《南齐书?虞玩之传》所载的齐建元二年(480)检定户籍的诏文,明言:“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自顷民俗巧伪,为日已久,至乃窃注爵位,盗易年月……编户齐家,少不如此。”这与《南史?王僧孺传》的话是衔接的。由此可知咸和二年,与土断同时整理出来的沿用到宋齐的晋籍,必为黄籍。晋令说过“郡国诸户口黄籍”,晋籍本无黄白之别。北人南流,产生白籍,经过土断,又统一为黄籍了。
  成帝咸康七年(341),东晋又进行了一次土断。(晋朝历史 www.lishirenzhi.com)这次土断的令文说:实编户,王公己下皆正土断白籍。①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对此令文有一条注释:“时王公庶人多自北来,侨寓江左,今皆以土著为断,著之白籍也。”今人根据胡三省这段释文,说土断是易黄籍为白籍,或给白籍。这种意见与上面说的土断是易白籍为黄籍,正相反对。胡三省的话,有几个问题。1。他以为这是第一次土断,因此说“今皆以土著为断,著之白籍也。3。令文的重点本来是“实编户”三字,他把重点放到了土断白籍上。实是验的意思,实编户即验实编户。自咸和二年土断(327)到咸康七年有十四年了,需要进行一次验实。3。他把“正”字解释成为“著之”,把“正土断白籍”,解释成为“以土著为断,著之白籍”,是无根据的。即从字义而言,正是质正的意思,无“著之”之意。“皆正土断白籍”,本来意思很明白。前面有“实编户”三字,皆正土断白籍即都要验实、质正土断和白籍的问题。土断是不是都进行了,白籍是不是都改过来了。这个令文是针对咸和二年的土断而发,而胡三省把它当成了第一次土断,因此,也就不明白“实编户”三字和“皆正”二字的含义,造成解释上的错误。
  东晋的第三次土断是在哀帝兴宁二年(364)进行的。关于这次土断,有两种记载。1。《晋书?哀帝纪》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阅人户,严法禁,称为庚戌制。”这是大阅人户,与咸康七年的实编户同。2。《册府元龟?邦计部?户籍》:“一说天下所在土著”。这与咸和中土断同。刘裕说当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①,称赞这次土断解决了财政问题。
  东晋的第四次土断是在安帝义熙九年(413)进行的。《宋书?武帝纪中》记述这次土断说:“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
  为什么要多次进行土断。刘裕说:自庚戌土断以来,“弥历年载,画一之制,渐用颓弛。杂居流寓,闾伍弗修,王化所以未纯,民瘼所以犹在”②。从他说的话可知一次上断不可能彻底。虽然,土断取消了侨民与土著、白籍与黄籍的区别,画一为土著、黄籍,但多年以后,又颓弛下去。何况北人不断南来,本又有地流寓他所的。要不使财政发生问题,只有多次土断。义熙土断本身也有问题。这次土断特许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郡的人,不在断例。他们合法地保持住了侨人的身分和证明侨人身分的白籍。
  土断是为了把侨人纳入士著居民中,对他们征税起役。东晋的赋役在第一次土断前后是不同的,在各次土断之间也有不同。要看到它的复杂性,不可一概而论。
  首先是东晋王公以下的官吏即士族要不要交税的问题。《晋书?孝武帝纪》太元元年(376)秋七月记载:“乙巳,除度田收租之制,公王已下口税米三斛,蠲在役之身。”东晋的度田收租之制,是在第一次土断后的第三年咸和五年(330)实行的,一亩三升。四十六年后改行口税,一口三斛。改行的口税的对象既包括公王以下,朱改行前的亩税对象自然也包括公王以下。否则,是不可能突然叫公王以下纳税的。王公以下纳税之所以成为可能,原因有二。1。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取消南来王公士族的免税特权,对他们在江东站住脚跟来说,反而有利。2。东晋税制的改革是结合第一次土断进行的,而土断包括王公以下的官利。既有土断在前,要改变王公以下不纳税的制度,就有了可能性。
  东晋的赋税实际分为四段。自元帝建武元年(317)至成帝咸和土断与度田收租之前,为第一段。这段赋税制仍旧是西晋之制。《隋书?食货志》说东晋“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便是这一段的税法。之所以无课役,是因为受到诸王公贵人的荫庇。
  第二段自成帝咸和年间土断与度田收租起,至孝武帝太元元年(376)改行口税前止,是度田收租制度实行的时期。咸和土断,将侨人包括士庶都纳入了黄籍税户之中。田租是亩税,户调仍旧要“结评百姓家赀”①,九品相通输入于官。这段税制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王公贵人免税及荫亲属的特权。但他们仍可免役,这从太元元年实行的在役之身可以免税的制度,即可知之。
  第三段自太元元年改行口税起,至太元八年(383)淝水战后“始增百姓税米,口五石”②前止。在这段中,东晋除了将亩税改为口税外,还创立了“蠲在役之身”的制度。役包括劳役与兵役,正在服役的人可以免除口税,对于农村与军队的稳定,都有一些作用。东晋用以打胜淝水之战的北府兵,都在免税之列。
  第四段从太元八年淝水战后增税米口五石起,至东晋灭亡止。《隋书?食货志》说的“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即税米口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便是这一段的税制。它的特征是,恢复了西晋的丁税制度。如按另一种说法,西晋一户以一丁计,那《隋书?食货志》中所提到的租米五石及布、绢、丝、绵,便都是以户为单收征收,而且九品相通。后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宋书?王玄谟传》所说“令九品以上租使贫富相通”,是一个印证。王玄谟之法承袭的当是淝水战后东晋之法。
  这阶段的一个变化是服役者不能免调,太元元年的“蠲在役之身”的规定废止。范宁说过,当时“举召役、调,皆相资须”①。所谓“皆相资须”,即役、调都得承担。闻人爽也有“百姓单贫,役、调深刻”的话②。百姓是既要交税,又要服役。

东晋赋役制度的更多相关文章

  1. 「 ”美男子”庾亮为什么那么厌恶「 ”老好人”王导

    在这三件事中,无疑以庾亮与王导的的争斗最为吸引人眼球。庾亮与王导也不能免俗,但庾亮与王导之争,除了权力争夺之外,还有别的因素。王导其实曾经王导与庾亮之间也曾有过极为亲密的关系。门阀士族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明帝此举令庾亮、王导感到警戒,但晋明帝为人雄才大略,庾、王二人一时无法下手。郗鉴是王导的儿女亲家,庾亮能直接跟他说废了王导,可见庾亮有多么厌恶王导。

  2. 苻坚:淝水之战大败被嘲笑千年,可有谁知道他也是一代仁君呢?

    说起苻坚,大家一定听过很多关于他的典故吧。淝水之战,就是苻坚被中华历史嘲笑了几千年的败绩。

  3. 文史宴:跟十六国北朝相比,东晋南朝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文/桓大司马七月份,大司马参加了新亚文化举办的南京六朝博物馆游学活动。

  4. 这个喜欢种菜的老汉,后代竟然出了四位开国皇帝

    今天说的这个老汉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太公名叫刘煓,也叫刘执嘉,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成年后,刘煓娶妻王氏,生了伯、仲、季三个儿子和一女儿,王氏因病去世后,刘太公又续娶了一位李氏,生下了小儿子刘交,这样,刘太公就有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分别是大儿子刘伯、老二刘仲、老三刘季、老四刘交,女儿刘氏。

  5. 都是诸侯争霸 为何春秋战国走向统一东晋十六国走向对峙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和东晋十六国时期均出现了秦晋燕赵魏楚等各国争霸,但最终春秋战国由秦国一统而东晋十六国却走向了南北朝对峙。本文尝试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换一种角度重新梳理历史来探究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以供参考。

  6. 刘裕出身寒微,原是一介无赖,为何能取代东晋、夺取皇位?

    我想对于我国历史比较了解的人来说,应该都不会对刘裕感到陌生吧,他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着较多的记载,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相关的历史时,心中会不会出现些许疑问,他出身于平民家庭中,在年轻时就是民众口中所讥讽的无赖,为何后期能够得到如此的发展,甚至还篡夺了晋王朝的江山呢?

  7. 苻坚真的值得惋惜吗?历史上有些大道理不能不信

    十六国时期壁画十六国时期的北方五胡自匈奴刘渊以来,仅仅只能建立各族兵马的联合体。因此政局不能稳定,作为创始股东的各族酋长们稍有不满,局面即分崩离析。苻坚的做法比刘渊、石勒、慕容更明智一些,因为王猛提供了中原式的王政封建模式,将各族势力逐步纳入体系,逐渐消化之。

  8. 他们曾是国家的功臣却因私欲膨胀 走上叛国亡命灭族不归路

    本文首发于大风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正月、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执掌东晋军政大权的琅琊王氏家族的王敦,因不满晋元帝重用鼓吹强化皇权,削弱门阀大族权势的刘隗、刁协等,及面对晋明帝步步紧逼,同时重病缠身,急欲趁生前完成改朝换代的「”使命”,先后两次发动武装叛乱,兵犯京师。第一次武装叛乱,因晋元帝势力寡弱,准备不足,加之晋元帝推行的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程度不等地侵犯到其

  9. 祖逖北伐效果显著,为何最后却不了了之?

    元康二年,东海王司马越携晋惠帝北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于军中相随,大军于荡阴山大败,退守洛阳。

  10. 此人是陶渊明曾祖父,虚伪堪称东晋岳不群,搬砖都能搬出优越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靠着一首首含义隽永的田园诗,奠定在诗圈儿的祖师爷地位。陶家出了这么一位宗师级人物,源自家族世代传承。陶氏家族在东晋算不上顶级豪门,比不上王谢庾桓等世代兴旺的大家族,但在陶渊明曾祖父陶侃这一代,一度成为东晋最有权势的大门阀。陶侃字士行,生于三国末年,跨越三国、西晋、东晋三个时代。历史人物但凡跟三国挂上都令人眼前一亮,一股英雄人物的即视感。况且此公连跨三

随机推荐

  1. 除夕祝福语_除夕感谢父母的话_除夕祝福

    更多资讯尽在除夕祝福语栏目!用经典祝福短信给父亲献上最真挚的祝福,新年快乐!父母的厚爱渗入我的心底。

  2. 明朝明惠帝朱允炆的皇后是谁

    马氏,名恩慧,明惠帝的。同年十月,马氏被册封为皇太孙妃。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马氏被册封为,其子朱文奎被立为皇太子。>明惠帝建文四年,马皇后又生下一子,名朱文圭。>明成祖永乐元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结束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攻克南京时,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太子朱文奎被杀,马皇后自焚而死。>南明年间,朱文圭被追諡为润怀王或原怀王。

  3. 可可香奈儿简介

    1909年,香奈儿开始了她的女帽生涯,1910年在巴黎开了第一家卖帽子和运动服的商店。到1919年,香奈儿在巴黎坎邦街31号建立了一家时装店。香奈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闭了自己的生意,并因与纳粹有外遇而受到严厉批评。1944年,香奈儿被控与德国间谍勾结,但逃脱了审判。她在女性时尚方面的创新包括让运动装可以接受,著名的香奈儿套装和第一款“现代”香水香奈儿5号。

  4. 20 文殊现身

    20文殊现身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到达前,晚宿一茅屋,内住一老翁,文喜就问老翁道:“此间道场内容如何?”文喜第二天起来,茅屋不见了,而见文殊骑狮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识菩萨,空自错过。一天他从饭锅蒸气上又见文殊现身,便举饭铲打着,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乱我不得了。”原来,文殊、文喜是自他不二啊!

  5. 《文史博览》2018年第8期上新

    8>2018年第8期>杂志上新>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决胜阶段。但就在...政治上、军事上节节胜利之际,伴随政治、军事胜利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来自以上海为中心的大城市的投机商的经济挑战。在他们眼里,连江浙财团支持的蒋介石...乃至抗战期间占领上海的日军都不是他们的对手,遑论没有任何城市治理经验的...人。>一场以上海为中心,后来被...评价为“不下于淮海战役”的新中国经济第一战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6. 刘邦叛将曹无伤,告密项羽刘欲取王关中(导致鸿门宴的发生)

    据《史记》记载,当时在刘邦决定去和项羽请罪之前,曹无伤秘密的派人像项羽传话说:“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所以说曹无伤是刘邦和项羽兄弟相残的始作俑者。而在宴会前,刘邦询问项羽是谁使他怀疑自己要霸占关中自立为王的,项羽随即透露曹无伤告密的事。

  7. 梦见蚯蚓死了

    周公解梦梦见蚯蚓死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蚯蚓死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梦见天象大变

    周公解梦梦见天象大变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天象大变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沃斯托克:南极冰层下的湖泊

    沃斯托克湖是南极洲已知最大的冰下湖,它是一个艺术家的横截面。沃斯托克湖曾经是南极洲东部的一个大型地表湖,现在被俄罗斯沃斯托克研究站附近2英里的冰层覆盖。在地表以下的沃斯托克湖是地球上面积和体积最大的湖泊之一,与北美的安大略湖相媲美。沃斯托克湖位于东南极附近。

  10. 张震讲鬼故事 第六十九个故事 午夜拖地声

    第六十九个故事午夜拖地声本故事谨献给那些在学校住宿,并有起夜习惯的学生朋友。在进行了一番毫无根据的推测之后,任哲说话了。说着,任哲迅速的拿起一卷卫生纸向厕所跑去。>蹲在昏暗的厕所里,任哲还在念叨着自己的复习计划。突然,任哲停下了。任哲禁不住哆嗦了一下,有这么奇怪的事情。这样想着,任哲站起了身,他走到水龙头前面洗了洗手,哎?“喝啊------”任哲扭头看去,那女工就站在水房陰暗的角落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