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今日出伏,秋逐残夏,最热的时光也算是熬出头了。下面我们把出伏到秋分这段时间的养生注意事项列一下,从生活的一点一滴细节着手,一起平安度过这最凶险的30天。出伏入秋,饮食上我们要「少辛增酸」。出伏除了迎接清凉,也将迎接活法儿的12岁生日。

今日出伏,秋逐残夏,最热的时光也算是熬出头了。天凉好个秋,难熬的苦夏随着伏天一起滚蛋,要不撒花庆祝一下? 不!还不是时候! 出伏后到秋分这一个月,由夏转秋,由热转凉,节气更迭,这30多天,堪称我们养生路上「最凶险」的一段时光。 此时节正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老话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出伏以后,昼夜温差会逐渐拉大,一冷一热不好穿衣保健,稍有不慎就容易爆发一些外感疾病。 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朋友这时候更要注意,冷热交替一折腾,中风、心梗太容易触发了,很危险。 下面我们把出伏到秋分这段时间的养生注意事项列一下,从生活的一点一滴细节着手,一起平安度过这最凶险的30天。 出伏四大坑,勿踩! 《养生论》说: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或令人扇风,夜露手足,此中风之源也。 初秋的北方已有凉意了。而南方尽管有「秋老虎」一说,但立秋一过,秋风便含萧瑟之气,整夜空调、裸睡以及日常冷饮都要节制了。 此时寒气易从手脚心、膝盖和背部俞穴进入,潜伏于五脏六腑。 1、外出防风 随身带超薄外套或围巾披肩,早晚、雨后的天气凉爽,防止受风。 2、睡时防寒 睡觉时候保护腰腹后背,少睡凉席,避免受凉导致身体僵硬,颈椎不适。 3、秋瓜坏肚 西瓜、香瓜等伏天解暑的水果要少吃了,寒凉伤脾胃,容易腹泻。 4、秋补有道 天气渐凉,胃口便也开了,可以吃炖煮的肉类或涮锅子来补秋,不要太过油腻,令消化不良。素食者可多吃五谷种子和根块的土豆、南瓜一类。 入秋多吃酸,养阴防温燥 《内经》里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伏以后秋意渐旺,这个时候养阴补液就好像在傍晚浇花,水分不会被「伏天」的太阳蒸发掉,同样的水分投入,得到的效果会更好。 《素问·脏气法时论》里讲:「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秋天「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这个「燥」字,形象上来看,就是一把火烤着一架肺泡的样子,所以滋养肺阴势在必行。 出伏入秋,饮食上我们要「少辛增酸」。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大家日常生活里应该也有过这样的体验,还没吃到嘴里,想想酸的食物,就能分泌口水,生津液润燥的效果就出来了。 所以出伏以后,多吃酸,没毛病。比如葡萄、百香果、柠檬、乌梅、番茄等。 已经越来越接近葡萄的旺季,葡萄性平,味甘酸,是很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的水果,不过小贴士提醒一下,葡萄一次不要吃太多,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大朋友小朋友。刚吃完葡萄也不要马上喝水,否则容易引起腹泻。 葡萄更润养更方便的吃法,可以做成葡萄膏: 1、生葡萄2500g洗净,再用水泡一两个小时,然后晾干。 2、带上一次性的手套,把葡萄用手挤碎,去皮、去核,只留下葡萄汁。 3、把葡萄汁放在锅里熬,熬到很稠的时候,倒进一个杯子里。 4、将500g蜂蜜用锅煮开,把蜂蜜倒进杯子里,跟熬好的葡萄汁拌匀,放到冰箱里贮存。随时服用,用水冲服或者当做果酱。 懒得做的小伙伴,枇杷秋梨膏也是秋季极相配的,名字就带了「秋」,很应景。甘甜中略略带点自然的梨酸,生津止渴,还能润肠通便。 这款秋梨膏以古方工艺熬制而成,不添加水,所以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滴一滴在纸上也不会渗透。秋梨汁以外,还配伍了蜂蜜、菊花、枇杷、甘草、茯苓,意在培土生金,用茯苓和麦芽糖健脾胃,甘草和秋梨蜂蜜润燥,照顾脾土滋润肺金。 秋天常见的咽干咽痛咽痒,枇杷秋梨膏都能一网打尽。肺储痰,把肺养起来,也利于排痰。而肺主皮毛,皮肤也能得到滋润。坚持每天早晨一杯,晚上睡前一杯,由内到外就润起来了。 除了增酸,还要少辛。辛味发散,容易耗散阳气。所以说,出伏之后不应该吃一些味辛的东西,比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热食物,以免被温燥所伤。 睡饱防秋乏,常按平压穴 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里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出伏以后天气会真正慢慢转凉,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顺应天气,早睡早起。 要多早呢? 「与鸡俱兴」的话,推算来看是晚上9点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领会精神,顺应环境,不拘泥于9点,但有一个总则。 晚睡不宜晚过子时(23点),早起不宜早过寅时(5点)。 也就是说夜里11点到早上5点,这6个小时是睡觉的黄金时间,尽量的要保证它。按照子午经流注次序,这6个小时依次为胆经、肝经、肺经当时,必须在人体处于休息状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逆之则伤身。 揉平压穴 上面也说了,这段时间之所以「凶险」,就是因为昼夜温差大,人的血管容易受到 ... ,一些本身就有病史的人这个时段血压激增的情况时有发生。 预防或者治疗血压激增不稳,有两个经验效穴:风池穴、人迎穴。 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程凯教授介绍的,当血压升高的时候,只要去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钟,血压就会有下降的趋势。 风池穴 这两个穴位平常也可以多多 ... ... ,风池穴可以疏肝清热,头痛、失眠的时候可以按揉风池来缓解症状。 人迎穴 人迎穴在脖子上,平常用手指推按,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坚持下去能让颈部和脸部皮肤气血充盈,变得光滑~ 秋冻是要敛阴,不是让你作死 老话儿说「春捂秋冻」,但也要辩证着看,不是让你秋天寒风起来了还露肚脐小短裤,西瓜冰棍小空调的,那不是「秋冻」,那是作死。 为什么说要秋冻呢?其实是要敛阴,不要出太多的汗,否则容易耗伤气血。我们讲秋季是要主收藏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果秋凉了还出汗过多,就和收藏的养生原则相违背了。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秋冻」?这里有个「三暖二凉」的原则可以参考,孩子大人都适用。 一个是要背暖。有些女生外出会随身带一个披肩,这个习惯就非常好,坐地铁或者空调房温度太低,可以帮助挡风防寒,保证背部是温暖的。 第二是要肚暖。所有动物都会特别注意保护腹部,腹腔里有许多重要脏器但又相对脆弱,腹部受寒了很容易会腹痛腹泻。 第三是要足暖。寒从足底生,脚暖全身都暖和了,脾经、肾经的气血都是从足底升起的。 我们穿衣服要做到暖背、暖肚、暖足,但都太热也不行,还要做到二凉。 一是要头凉。就是头面要清爽,不要就是老捂着帽子出着汗,头热人容易昏沉。 二是要胸凉。胸凉就是胸前不要捂的太多,这样气机不顺,容易烦闷,但是肚子要注意捂多一点。 说到这里呢,大家就明白了所谓的秋冻是怎么一回事了。并不是让人冻得发抖,只是不要出汗太多就可以了。 今天正式出伏了,季节更替,秋凉渐起,这种时候,希望大家都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尤其是体弱阳虚的老年、先天不足的孩子,还有气血两虚的女生,以及不得不熬夜的医护人员、宝妈。 出伏除了迎接清凉,也将迎接活法儿的12岁生日。明天起,21日~23日,活法儿商城周年庆典,年度钜惠等你来! 活法儿12周年庆 倒计时 1 天 健康好物底价秒 ... 手慢无 百元红包每天 ... 发放 手慢不要紧领券加购等店庆 ↓↓ 活法儿12岁生日倒计时,先领券!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葡萄风池穴养生健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