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所谓阿盎白者,是白族语对女性生殖器的称谓。事实上,白族民间称此女性生殖器为佛,而并不称其为“阿盎白”。许多人不愿意承认,女性生殖器会被堂而皇之地供奉在庄严的佛堂之上。古印度佛教遗迹中,至今仍能找到女性生殖器崇拜的踪影。据研究,在印度密教中,人们以女根作为“大自在天”的化身而加以供奉。阿盎白造像,具像为女性生殖器,法身为大自在天,它是创造世间万物及诸佛菩萨的“自在天”。
石钟寺区8号窟造像分上、下两层,上层开有5个佛龛,下层7龛,共12龛。共雕刻造像28躯,各类用具器物22(个、件)。居中的一龛为主龛,雕作圆拱形,龛顶有长方形榜题,榜内有左行直书墨书题记。由于书写的年代久远,榜内墨书多已浸漫不清,加之后人于墨书之上刻有“西匹乃”三字,破坏了部分原来题记,很多字已不可识读。所幸的是,虽然表层墨迹已去,浸入红砂石之中的墨迹尚有痕迹可寻。今将题记尚可辨者按原样录出:口观而口上然代子盛八世方口士於留孙德圣音便口布相名世四主者能口燮如中了年自法师其口访口口仲在了忙造口龙口口秋口无了像口春口果己口相无口天於口岁亥台渡形口王口福了兰口四於口鱼口田无八道生有口者万无尽月兰 情口善 穷后三言 日记龛中部须弥座上,雕半圆形莲台,莲台上雕女性生殖器一具。龛后壁女阴两侧有联:“大开方便门;广集化生路。”龛的左右壁侧各雕有一组佛像。此窟即通常所称的“阿盎白”,意思是“女性生殖器雕像”,它是剑川石钟山石窟中最富有特点的石刻造像之一。关于石钟山石窟“阿盎白”的探讨,由来已久。所谓阿盎白者,是白族语对女性生殖器的称谓。但此窟内并无“阿盎白”字样。“阿盎白”的叫法,系20世纪50年代学者在剑川白族中调查所得的称谓。我们能见到的是造像榜题之内,原墨书题记之上,后人刻有“西匹乃”三字。“西”为白族语“死的”意思,“匹”为白族语对女性生殖器的称谓,“乃”是白族语中的量词,意思为“一个”。其意甚为明白。事实上,白族民间称此女性生殖器为佛,而并不称其为“阿盎白”。最近几年,有的学者对此窟雕凿的女性生殖器产生怀疑。认为本窟的主像,刻的是“三世佛”,后来中间一龛的释迦牟尼造像被毁,才出现了所谓“阿盎白”。有的学者则认为窟内雕的“椎状物”并非女性殖器,而是原雕像被凿毁后之残存体,“椎状物”被凿毁前之原像,是密宗寺外护法神怖畏金刚,俗称之为“欢喜佛”或“欢喜金刚”。许多人不愿意承认,女性生殖器会被堂而皇之地供奉在庄严的佛堂之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石钟山是白族原始生殖崇拜的祭祀地点,阿盎白崇拜早于佛教,佛教传人后在石钟山造像,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发生冲突,经过漫长的磨合,两种文化逐渐重合,所以阿盎白石刻与佛像同时出现也是很自然的事。实上,阿盎白造像并不是出自“好事者”之手,不是“二手货”,最初的造像就是这样。在佛教密宗的义理之中,女阴为诸佛、菩萨、罗汉、金刚乃至世间有情的“来去处”,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力和威严。古印度佛教遗迹中,至今仍能找到女性生殖器崇拜的踪影。简单地说,此窟的女根造像,实际上是佛、菩萨的化身,这就是当地人称它为“佛”的原因。那么,阿盎白是哪一尊佛或菩萨的化身呢?据研究,在印度密教中,人们以女根作为“大自在天”的化身而加以供奉。而《张胜温画梵像卷》中,有一手抱公鸡的独特造像——“守护摩醯首罗众”菩萨,它就是“大自在天”。这就是说,以女性生殖器作为大自在天的化身,在南诏大理国佛教中并不罕见。所以阿盎白、守护摩醯首罗众都是大自在天的化身。阿盎白造像,具像为女性生殖器,法身为大自在天,它是创造世间万物及诸佛菩萨的“自在天”。造像两侧的“大开方便门;广集化生路”联,可谓一语中的。当地民众来此“祈子”的风俗,应该说更具有佛教信仰的意义,而较少带有民间信仰或原始崇拜的成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