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清时期苏州妇女的服饰追求

  作者:宣花

  摘 要: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苏州妇女服饰从朴素保守渐趋转为华美高贵,甚至逾礼越制。这一转变既与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精细有关,传统礼教的渐趋败落和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也是其重要原因。

  关键词:明清;苏州;妇女;服饰

  Abstract:From themid-MingDynasty on, SuzhouWomen s pursuitofapparel and accessories began to shift from the plain andconservative to the beautiful and noble to such a degree that they even violated“ritual propriety and rules ofproperbehaviour”。

  Themajor reasons for the shiftare the prosperity ofSuzhou *** arketeconomy during theMing andQingDynasties,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the gradual decline of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women s rise in family status.

  Key words:Ming and QingDynasties; Suzhou; women s apparel and accessories

  明清时期苏州是全国一大都会,经济发达,赋税甲于天下。与此相应,苏州百姓生活相对富裕,以致有“服食器用兼四方之珍奇,而极一时之华侈”[1]之说。这股奢侈风气的始作俑者是一些富商大贾、巨室豪族,然而论及引领“时尚”者,则非女性莫属。在当时苏州“多奢少俭”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妇女们在服饰方面力求华美高贵即其突出表现。

  一、时尚之都苏州的妇女衣饰

  明立国之初,战火甫熄,经济萧条,百姓致力于耕稼、纺织以输徭役,消费能力有限;朝廷对各色人等服饰有明确规定,以“明尊卑,别贵贱”。

  在妇女衣饰方面,上至朝廷命妇,下至庶人妇女、奴婢,各有定制,禁止僭越。士庶妻女服制,洪武三年(1370)定为“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䌷绢。”洪武五年(1372)又令:“民间妇女礼服惟用紫絁,不用金锈,袍衫止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只用蓝绢布”,而“凡婢使,绢布狭领长袄,长裙。小婢使,长袖短衣,长裙。”[2]因此,明初妇女服饰朴素守制。

  至嘉靖(1522—1566)后期,奢侈之风渐起。

  服饰方面,一改明初情形,趋于华丽高贵,甚至逾礼越制。不仅富贵人家的女性突破品级规定,即便平民妇女乃至被人视为身份卑贱的倡优、婢女及隶卒之妇,也随心所欲,任意妆扮。生活于嘉(庆)万(历)年间(1522—1619)的杭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是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礼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3]清干隆《吴江县志》也称,明初吴江女子仅着“裙布荆钗”,“其嫁娶止以银为饰,外衣亦止用绢”,但“至嘉靖中,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循分者叹其不能顿革”。[4]服饰追求华美高贵,为此不惜倾家以赴,尤以清代前期为甚。当时无锡人钱泳感慨系之:“余五六岁时,吾乡风俗尚朴素……不论官宦贫富人家子弟,通称某官。有功名乃称相公,中过乡榜者亦称相公,许著绸缎衣服。

  今隔五十余年,则不论富贵贫贱,在乡在城,男人俱是轻裘,女人俱是锦绣。”[5]生活在清代中期的苏州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也说到,“三吴风尚浮华,胥隶、倡优,戴貂衣绣,炫丽矜奇”,“更有贩竖妻孥,亦皆绸缎金珠,不肯布素”。[6]即便乡间亦受此风气影响,如康熙《常熟县志》称,当地“闺媛村媪迨不免焉,而冶容炫服间亦不少”[7]。可见,从明朝后期起,朝廷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已不能限制江南百姓的日常穿戴。妇女对时尚服饰的追求并不是富贵人家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苏州妇女按照自己的喜好,追逐流行时尚,随心所欲地穿着扮相。

  苏州妇女在服饰妆扮上的华丽和新奇,加上苏州地区工商业发达,使苏州成为当时全国的时尚之都。当时人把流行的服饰与妆扮称为“时装”或“时妆”。明人袁宏道《荷花荡》云:“舟中丽人,皆时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如雨”[8],描写苏州葑门外旅游胜地荷花荡游人画舫云集之景象。当时从苏州发展出来的新式服装有“百裥裙”:裙式用整幅缎子打折成百裥,因褶裥多而细,故名;有“月华裙”,即“一裥之中,五色俱备,犹皎月之现光华也”[9],为一种浅色画裙,裙幅共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极淡雅,风动如月华,因此得名;有“水田衣”,亦称“百衲衣”,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这种水田衣在明末由民妇之服转成大家闺秀的服装样式,至崇祯年间尤为盛行。发髻有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等种种新式;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鬓有“闹花”、“如意”之号。[10]这三种发髻都属高髻,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这些发髻都是当时最流行的样式,后由苏州传播到其他地区。女性配饰凸显苏州手工艺的精巧,如“象生花”:“穷精极巧,与树头摘下者无异,纯用通草,每朵不过数文,可备月余之用”;又有“绒绢所制者,价常倍之”[9],但不如前者精 *** 真。可见“象生花”是一种头饰,由通草或绒绢制成,特别是前者不但精 *** 真,而且价格低廉,是普通苏州妇女最常使用的头饰。当时人把从苏州发展出来的流行服饰称为“苏意”或“苏样”,影响遍及全国。所以,明人于慎行形容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北京城时注意到:“吾观近日都城,亦有此弊,衣服器用不尚髹添,多仿吴下之风”[11]。甚至远在西北的泾阳,时人称:“陕地繁华,以三原、泾阳为第一。其人多服贾吴中,故奢丽相慕效”,“妇女结束若三吴”。[12]可见作为时尚之都的苏州对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影响所及,全国各地妇女纷纷效仿,特别是各地的富裕人家都以能穿地道的苏州服装为时尚。

  二、妇女服饰趋奢的原因探析

  论及明中后期以来苏州妇女的服饰趋奢之因,约有以下数端:第一,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的繁荣。经过明初数十年休养生息,江南城市再度显现强大的生机。元末受打击最严重的苏州,不但恢复了旧日的繁华,而且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王锜《寓圃杂记》描述了这一变化,明初,苏州“邑里潇然,生计鲜薄”;正统、天顺间(1436—1464)“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至成化年间(1465—1487),已经是“迥若异境”了;待至其所处之弘治年间(1488—1505),愈益繁盛:“闾檐辐辏,万瓦甃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罍盒,交驰于通衢永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13]此后直至清代前期,苏州经济一直保持着不断增长的势头。它既是一个八方交汇的商业城市,又是江南丝织业的重要基地,造就了一批富商大贾和数量日增的中产家庭,而相对贫困之家也可靠辛勤劳动维持温饱,甚至步入小康。这是奢侈成“风”的前提。消费能力提高后,人们势必要突破旧有生活的模式,消费行为更加大胆超前,高消费的生活理念开始在普通民众中流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盈,财富的累积者不甘再过淡泊清苦的生活,于是社会上逾越礼制的情况大量出现。凭借金钱恣意享受的闸门既经打开,便如激流奔涌,一发而不可遏制。”[14]193自此奢侈之风兴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妇女特别是城市中的女性,易于接收最新的时尚信息,购买最时髦的衣物饰品。不仅处于上层的富户闺秀和腰缠万贯的商 *** 女,即使是平民妇女,甚至被人视为身份卑贱的倡优、婢女都竞相追逐时尚潮流。乡村妇女在消费方面是相对保守的群体,但地方志的记载也表明,她们受到城市妇女奢侈风气的影响亦群起效尤:“不论富贵贫贱,在乡在城,男人俱是轻裘,女人俱是锦绣。”[15]由此可见,在明清苏州奢侈成风的社会背景下,各阶层妇女从传统女德的崇尚朴素、节俭中走出,参与到奢侈消费之中,在衣物方面的花费已超过生理的基本需要,追

  求“时髦”。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日趋精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苏州能成为当时流行服饰的时尚中心,和其手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当地流行时装造成对服饰消费的大量需求,同时也带动了生产制造业,特别是成衣业与纺织业。”[16]140明清时期的苏州是国内丝织、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有“衣被天下”的盛誉。不仅从业人数众多,而且产量大、质量精,苏州手工艺品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名品。在此基础上,各地争相仿效苏州人的穿着打扮,以为时尚,如前引于慎行所云京城情形:“衣服器用不尚髹添,多仿吴下之风,以雅素相高。”[11]京城尚且如此,他方可想而知,所谓“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衣饰方面最为明显:“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是吴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观于吴者,又安能挽而俭也?”[17]第三,传统礼教的渐趋败落。商品经济发展带来开放、创新的心态,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渐被抛弃,人们开始追逐利益,重视物质享受。再加上商人经济地位的上升,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政治地位,导致传统等级身份制度的改变。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由此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不再拘泥于各种礼制和伦理道德,逐渐突破身份礼教的束缚,出现了士大夫所称的“僭越”行为。过去妇女之所以不敢学上层阶级的穿着,一则是害怕违法,一则是心中有愧,自觉不合身份。但晚明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连庶民妇女的服饰与配饰都模仿后妃命妇,像“女子饰金珠”已不再限于高官命妇了。

  她们不再担心违法,更无羞愧之心。地方史志多次提到这种情况,如干隆《元和县志》称:“妇人女子,轻装直髻,一变古风,或冶容炫服,有一衣之值至二三十金者……倡优 *** ,帝服后饰”。[18]在苏州府吴江,“习俗奢靡,愈趋愈下。庶民之家,僭用命妇服饰,加以钑花银带,恬不知愧”[19]。随着奢侈风气的盛行,各种僭越、逾分之穿着都被视为平常,人们“以过前为丽,得之者不以为僭,而以为荣,不得者不以为安,而以为耻”[20]。可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妇女观念发生丕变。她们不再以穿着不合身份的衣服感到有愧,而追逐模仿上层阶级的穿着打扮,处处追求高贵华美。

  第四,苏州妇女家庭地位提高。随着苏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夫妇并作”方式即男女皆参与农作与纺织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变化,自明代后期起“男耕女织”的分工生产模式逐渐确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一则是因为明清时期人口的膨胀,使得人均耕地面积缩小,由丈夫一人耕种即可,妇女不需下田,可以有更多时间在家内从事纺织,培养熟练的技术,这更有利于其织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在商品经济 *** 下,苏州的丝织品和棉纺织品畅销全国,从事纺织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据明末《沈氏农书》估算,一名妇女织绢的收入相当于两名男劳动力耕种的收入。

  《松江府志》记载:“百工众技,与苏杭等。若花米踊价,匹妇洗手而坐,则男子亦窘矣。”[21]说明妇女已成为家庭的经济主力,妇女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男子耕种的收入,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

  另有一些妇女善于治生、辛勤劳作,使得家业日成。明中叶海虞(常熟)《吴敏达妻过氏墓志铭》在叙述吴敏达妻生平时提到,虽“内政纷然”,但她“治之井井有条。以至纺绩丝纴缝衣幂酒之事,靡不致勤,虽劳勚弗辞。自是家业日裕,甲于乡里”[22]28。可见妇女不仅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得心应手,而且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可以发家致富。另一位海虞朱孺人在明宣德至弘治之间(1426—1505),在丈夫去世后,“矢志弥笃,孤灯只影,茹蘖啖水者六十余年,扶衰拯坠,充拓家业,资雄于乡,乃他田宅,以赠族贫”[22]33-34。遇有男子不事生产,妻子也能挑起养家的重担,辛勤劳动,不仅是为了维持家庭,而且也为了给丈夫、子女提供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

  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自然会带来家庭地位的提高,她们逐渐在家庭内有一定的话语权,能够决定家庭开支的方向,掌握一定的经济支配权。这就为她们购买华美衣物从事奢侈消费提供了可能。康熙《常熟县志》提到:“女子不谙蚕桑,娴于络纬纺织,守礼重志节,……而冶容炫服间亦不少。”[7]由此可见,并不是权贵之家的妇女或者品德不好的妇女才艳容炫服,勤于纺织、刺绣的守礼重志的贤妇也同样衣着华丽奢侈,妇女追求华美衣饰在当时成为普遍现象。

  结语

  明清时期苏州妇女在穿衣打扮方面普遍追求新奇、华美,时刻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引领全国时尚,其他地区妇女纷起效仿。由此,一方面促进了对苏州服饰的大量需求,带动了生产制造业,特别是成衣业与纺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量的手工业者,亦借此营生,从而解决了一部分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发展。苏州女性竞逐华服的情况,说明苏州社会相对其他地区更为开放,妇女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和独特个性,这是在全国其它地方不多见的;由此蔚成的社会氛围更利于苏州进入近代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大纯。吴中风俗论[M] //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2]张廷玉,等。舆服[M] //明史:卷六十七志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 1974.

  [3]张瀚。风俗纪[M] //松窗梦语: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干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M] //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5]钱泳。骄奢[M] //履园丛话:卷七。北京:中华书局, 1979.

  [6]袁景澜。吴俗箴言[M] //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7]康熙·常熟县志:卷九[M] //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8]袁宏道。荷花荡[M] //袁宏道集笺校: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9]李渔。声容部[M] //闲情偶寄。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0]褚人获。坚瓠集:卷一[M] //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79.

  [11]于慎行。国体[M] //榖山笔尘:卷三。北京:中华书局, 1997.

  [12]屈大均。宗周游记[M] //翁山文外:卷一。浙江:吴兴刘氏嘉业堂,民国9年(1920)。

  [13]王锜。吴中近年之盛[M] //寓圃杂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

  [14]王卫平。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5]钱泳。臆论[M] //履园丛话:卷七。北京:中华书局, 1979.

  [16]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17]张瀚。百工纪[M] //松窗梦语: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干隆·元和县志:卷十[M] //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19]嘉靖·吴江县志:卷十三[M] //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台北:学生书局, 1987.

  [20]叶梦珠。内装[M] //阅世编: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1]风俗[M] //崇祯·松江府志:卷七。据日本所藏明崇祯三年刻本影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

 

  [22]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8.

明清时期苏州妇女的服饰追求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6.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7.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8.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9.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10.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随机推荐

  1. 专家热议:冷静面对文物热

    也陆续有文物拍卖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调查处理,国家文物局今后将在媒体上公布对违法违规企业的依法处理情况。此外,在接受境外人士到国内参加文物拍卖的

  2. 梦见自己赊帐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梦见自己赊帐,暗示做梦人可能担心有些承诺不能兑现,或是对眼下正在进行的工作充满担心。女人梦见自己赊账,可能情感方面要另生枝节,要小心堤防婚外恋,或是移情别恋。已婚梦见赊账,提醒梦者情感生活难顺,谨防婚外恋。梦见收割稻谷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3. 太平天国对外多强硬?拒绝不平等条约,要求两大西方列强俯首称臣

    "也正是由于以洪秀全为核心领导的太平天国,拒不承认西方在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不肯将中国...出卖给列强。在对外政策中,太平天国一直秉持着与外邦平等往来、自由通商等平等互利的准则,同时严词拒绝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

  4. 才艺卓绝的意思 | 成语大全

    才能技艺高超无比成语出处:汉–桓谭《新论–思慎》:“人虽才艺卓绝,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

  5. 梦见楼道_周公解梦梦到楼道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楼道好不好

    做梦梦见楼道好不好?梦见楼道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楼道的详细解说吧。梦见楼道,预示着你的工作可能会出现新的方向。梦见上楼梯,意味着步步高升。商人梦见上楼梯,是发财的预兆。梦见上楼没有楼梯,说明总是找不到合理方便的...。梦见爬上楼梯望天空,表示财运大展。梦见永远爬不完的高楼楼梯,表示表示读书运很好。工作人员梦见上楼,意味着职位会被提升,或者加薪的可能。

  6. 他学苏轼书法,学到了秀气

    陈W《陈临宋四家》刻帖著/陈W陈W(1827-1906),字鹿笙,又作六笙、鹿生,号澹园,晚称老鹿,室名随所遇斋。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廪贡。同治四年(1865)以军功简任浙江杭嘉湖道。以牾触上官左迁,累知处州、台州、嘉兴、杭州等府,擢湖南岳常澧道,署衡永郴桂道,转任长宝盐法道,升湖南按察使,历山西、四川按察使。官至四川布政使,护理四川总督印信。著有《随所遇斋诗集》,存《

  7. 口轻舌薄是什么意思?

    【拼音】kǒuqīngshébó【解释】形容说话刻薄尖酸。【出处】《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纪无厚道,口轻舌薄诮谁人?”【例子】你得福不知,只管口轻舌薄取笑人家。钱钟书《围城》【近义词】尖酸刻薄【相关】百度“口轻舌薄”

  8. 三国志11大数据告诉你为什么大家都爱欺负刘璋

    一直都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大家只要是弱小势力开局的,都会倾向于入蜀灭掉刘璋然后在蜀地发展。那么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大家总爱欺负刘璋?为什么这样一个人畜无害的邻家大叔会成为了天下诸侯的众矢之的?东南三城也是如此,经济区暴露,水路攻击非常便利,即便坚守得住,只有三座城市的经营规模比较巴蜀七城而言也是双拳难敌四手。

  9. 孕妇梦见摘玉米吃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摘玉米吃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摘玉米吃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初恋爱的经典语录 像星光闪闪的,是你含笑传情的眼睛

    我能感觉到你的心痛,你有你说不出的无奈…我已准备好将权利减半、义务倍增了。像星光闪闪的,是你含笑传情的眼睛。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羨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原来等待也可以如此的美丽,因为爱你。只能束手无策抱负中的柔美,会揭开所有的伤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