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汉朝士人民间慈善行为论析

  孔子说的“仁者爱人”,本质上是一种慈善观念。儒家的慈善“仁爱”观念经孔门后学,特别是孟子等人阐发,到汉朝时已逐渐被世人接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一思想更为深入人心。

  汉代士人是儒家文化的接受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原始儒学的实践性格使他们在践行慈善事业上毫不逊色,当代学人更多关注于汉代士人的官方慈善事业,对其个人在民间的慈善行为重视不足。

  实际上,汉代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是十分普遍的,这仍归于儒家文化传统。孔子儒学产生于民间,又深受“三代”以来的宗法文化的影响。宗法制对民间的慈善行为多有培育之功,汉代士人去古未远,自然可领悟原始儒学的真精神。

  汉代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主要针对特定群体,首先是宗族慈善。源于近代西方慈善范畴的制约,宗族慈善往往被人们遮蔽于慈善范畴之外,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事实不符。即使是“宗族”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先秦时期的宗族以九族为限,“九族”包括异性亲族,即夫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到了两汉,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巨大变动,及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乡里组织的不断发展,宗族的范围与影响不断扩大,两《汉书》中往往把“宗族”“九族”“六亲”等词语并列使用。此外,九族、宗族也与乡里、乡党并称。因此,我们所说的汉代宗族慈善已经溢出血缘关系之外,包括地缘关系在内的乡里乡党。也就是说,汉代以来的宗族慈善,已有了今天“社区慈善”的某些因子。

  汉代士人的宗族慈善行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分散财物、赈恤宗族。由于汉代 *** 鼓励孝悌,实行仁爱教化,加上儒家文化和宗族观念在底层的熏染,汉代士人有很强的宗族认同感。他们以赈救宗族为己任,将平日即以所得俸禄,无偿接济宗族。这样的事例史书多有记载。如,南阳宛人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第八》)。再如,东汉晚期的荀彧“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又如,班伯年少时学诗于师丹,拜为定襄太守后,“请问耆老父祖故人有旧恩者,迎延满堂,日为供具,执子孙礼”,路过父祖故家时,“因召宗族,各以亲疏加恩施,散数百金。”(《汉书·叙传第七十上》)。

  另一种形式是救济贫族、收养遗孤。《仪礼·丧服》曰:“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只有抚恤和救助贫困的族人,才可以强宗固族。所以,宗族内富者对贫穷者给予救济。如,王莽女儿被册封为皇后,聘皇后黄金为二万斤,王莽十分辞让,自己只领受四千万,后来,皇帝又赐二千三百万,“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上》)。宗族内遗留下的一些老弱孤幼,宗族中富贵之人或官宦之家也多有收养之举。如,鲍永字君长,少有节操。为扬州收,时江南多凶暴之人,永诛杀强横而安抚百姓,母亲去世后,他辞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再如,饥荒之年,人相食,第五伦收养孤兄子、外孙,“分粮公食,死生相守,乡里以此贤之”(《东观汉记校注·卷十六》)。

  我们还应注意,汉代士人宗族慈善行为中具有的地缘关系。如,史载郇越“散其先人訾千余万,以分施九族州里”(《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慈善,无疑受到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思想的鼓舞,其目的是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博爱理想。

  汉代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不仅包括宗族慈善,还包括对其他弱者的救助。中国自古就注重对“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等社会弱者,以及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饥荒人群的施救传统。汉朝的大一统集权体制更为健全,统治者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在诏书中屡见实施社会福利的记载。除 *** 慈善行为外,民间慈善行为也十分盛行,其中,民间慈善行为的主体是儒家士人。如,周防父扬,“少孤微,常修逆旅,以供过客,而不受其报”(《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再如,第五访字仲谋,任张掖太守时,“岁饥,粟石数千,访乃开仓赈给以救其敝。更俱谴,争欲上言。访曰:‘若上须报,是弃民也。太守乐以一身救百姓!’遂出谷赋人。顺帝玺书嘉之。由是一郡得全”(《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第五访在使用公共物资救灾时,出私财以补公共财物不足的慈善行为,体现出儒家文化由家及国的思维逻辑。

  汉代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还包括对贫困学子的救助。如,赵典为太常时,“每得赏赐,辄分与诸生贫者”(《后汉书·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士人的这种慈善行为更多源于他们也曾是学子的缘故。

  汉 *** 对士人的民间慈善行为是大力支持的,对其中表现优异者给予表彰,以此为表率教化乡里,在全社会形成扶危济困的风气。汉代在乡一级的吏员中设置三老。其职责就是“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就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

  除 *** 提倡外,汉代士人民间慈善行为的盛行,与汉代儒学的复兴有很大关系。儒家文化不仅要求士人独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彰显社会价值。他们一方面通过自身的道德修行影响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利用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文化资源,教化天下,端正世风。

 

  汉代士人民间慈善行为影响深远,它不仅影响到历代统治者实行的种种惠民政策,也为民间慈善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表率。汉唐、宋明以及清朝的统治者和儒生士人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力行仁政,兴办或扶持各类慈善机构,中华慈善事业由此相承不衰。

汉朝士人民间慈善行为论析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3.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4.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5.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大臣睡懒觉不想上早朝,朱元璋怒斥:回家种地去,爱睡几时睡几时

    所谓「”朝仪”,指的是皇上上朝时,大臣们必须遵守的各种礼仪。比如大臣们什么时候进宫、什么时候整队、在大殿上应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站位,行什么样的礼仪、口中呼唤什么样的敬语等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类似这样的日常上朝礼仪就是「”常朝仪”,也叫「”朝礼”,而在重大节日或是需要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各地诸侯的时候,大臣们还要遵循「”大朝仪”,也叫「”朝贺之礼”。顾名思义,「”大朝仪”的规格要比「”常朝仪”高

随机推荐

  1. 摩诃目犍连

    简称目犍连,目连,历史上真有其人,出身于婆罗门,本来信外道,弟子百余人,后来听了释迦牟尼的讲学,为之折服,于是率领弟子投奔了草创时期的佛教,这对佛教是个莫大的支持。后来目犍连就成了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老头老年得子,取名目连。目连长大成人,老爹死了。双亲都没了,目连便出了家,后来成了如来十大弟子。成佛的目犍连一日闲逛,在天堂看到了父亲,但是没发现母亲。目连没有办法,捶胸顿足。

  2. 白云亲舍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áiyúnqīnshè【解释】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例子】【近义词】白云孤飞【相关】百度“白云亲舍”

  3. 作壁上观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zuòbìshàngguān【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例子】我以为对于校长主张去留的人,俱不免各有其复杂的背景,所以我是袖手作壁上观的。(鲁迅《两地书·七》)【近义词】袖手旁观,隔岸观火,坐观成败,冷眼旁观,坐视不救,置身事外【反义词】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相关】百度“作壁

  4. 超浪漫的婚礼背景音乐大全

    音乐是我们心灵寄托的一个地方,欢乐的时候可以用轻快的音乐来渲染所有的人,下面是超浪漫的婚礼背景音乐大全介绍,来看看吧!所以,如果婚礼上会播出新娘新娘温馨VCR的话,这首曲子是首选的背景音乐哦!作为你们婚礼的开头背景音乐一定也不赖哦!

  5. 国际不再恐同日:别怕,爱本是无罪!

    1993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为纪念这一行动,每年的5月17日,被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过尽千帆,皆不是吾心所爱;弱水三千,只有你知我冷暖。

  6. 旅顺口这个名字的由来,与胶东和辽东之间的一次航行有关

    大连市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古人渡海北上,大多从旅顺口登陆。而旅顺口这个地名,实际上也来源于胶东和辽东两地之间的一次航行(旅行)。

  7. 口、眼、身、心,生活家务中的禅法

    口、眼、身、心,生活家务中的禅法圣严法师一、身心合一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1.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慧眼开了,必然是烦恼和困扰的消除。唯有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则心中的烦恼必然日减。

  8. 梦见旅游拍照

    周公解梦梦见旅游拍照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旅游拍照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独断独行是什么意思?

    【拼音】dúduàndúxíng【解释】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出处】【例子】你在他手下办事,只可以独断独行;倘若都要请教过他再做,那是一百年也不会成功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相关】百度“独断独行”

  10. 虽字开头的成语

    第一个字是以“虽”字开头的全部成语及解释: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犹:如同。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虽覆能复——覆:翻倒;复:复原。虽然已经翻倒,但还能复原。后也指反复无常的手段。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