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饮食文化:在魏晋时期民族融合中的繁荣之路

要论起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美食最多,食材最广,艺术性最高,那肯定是中国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文化,是将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道家理学观念,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及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等多项因素揉和进去的饮食文化。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饮食文化也是各民族在交流和融合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出来的。这种交流和融合起源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顶峰,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文化大碰撞中,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中华饮食文化。 中国美食 从外部因素上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的 ... 时期,也是一个各种少数民族政权分裂割据的时期,大量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 ... 杂居,带来了他们各自带有民族特色的饮食风俗和饮食文化;中原汉族为了躲避战乱不断迁徙,也将汉族的饮食文化向四夷传播。 这种饮食文化双向性的交流,使得中华民族的饮食结构、烹饪方式、食材挑选乃至饮食文化都发生了改变,逐步形成了今天称霸世界的中华美食文化。 一、早期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地理环境差异很大,食物种类也很繁多。正如《博物志》上所说,自古「 ”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饮食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先秦诸子的各种著作中,也不乏有各国出产的各种美食的记载。但是在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中,虽然饮食习惯上有差异,但总体来说还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汉族主要以食素为主,水稻、小麦一直都是汉族人的主要口粮,蔬菜是主要的辅助食物。虽然在上层贵族中肉食比较常见,但肉食仍然处在从属地位,并不是汉族人的主粮。这是秦汉之前整个汉族社会饮食的主要特点。 士族聚会 自从汉代开发西域之后,中国与世界开始有了接轨,交往也越来越多。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了解了世界,世界也开始认识了中国。在与世界的不断交往中,中国饮食文化也与其他文化一样,得到了与世界交流的机会,带着异域风情的胡族饮食文化也逐渐被中国人所了解,并与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交集。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被社会普遍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虽然自汉代起,西域国家以及北方胡族出产的一些食材就进入了中国,比如葡萄、西瓜、胡饼等等,但毕竟只是被用来当做新奇的事物,并没有普遍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之上。但是正是这种交流,慢慢掀开了汉族与胡族饮食文化交流、融合的大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五胡乱华,中原大地成为一个惨烈的大屠 ... 场。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进入中原,中原的汉族为了生存又纷纷南迁。在这种混乱的时代,人们真实的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尽情享受成为社会主流,而享用美食是最简单有效的享受方式。所以我们看到南北朝是一个极度畸形的社会,是一个极度追求享乐的社会,虽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在这种畸形的社会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魏晋时期饮食文化的特点 在魏晋之前,中国汉族的饮食文化已经十分发达,食物的加工手段也多种多样,有羹、濯、脍、脯、菹等多种手法,几乎涵盖了食品的蒸、煮、腌等各个方面。 从饮食习惯上来说,当时的汉族以吃五谷杂粮为主,少数民族多属游牧民族,习惯以肉食为主。但是这些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之后,开始了他们汉化的征程,在模仿汉族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也开始模仿汉族的饮食习惯。 老百姓吃饭 鲜卑族是一个原来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以来都以狩猎和游牧为生。但是当他们来到中原汉族居住的区域后,也开始学习汉族的生产方式,将族人编为齐民,从事农业生产。鲜卑族的皇帝慕容觥就下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诏令:「 ”农者,国之本也。百姓私有余力全无资产者,各赐牧牛一头,以垦官田”。这是从 ... 层面鼓励国民走上农业生产为主的生活方式。在 ... 的鼓励下,北朝各个时期都逐步以农耕取代游牧,开始种植粟、麦等粮食作物,饮食习惯自然而然向汉族的风俗靠拢。 我们知道,同样的一块土地,耕种和放牧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一块耕地能养活更多的人民,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人口增多,粮食问题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不得不放弃原先习惯的游牧经济,鼓励农耕,使得种植业的比重远超畜牧业,成为主要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人民餐桌上的内容也逐步与汉族人民接轨,其饮食文化被汉族文化所同化和融合。 三、汉族饮食文化与其他民族的交流 魏晋时期的汉族饮食文化仍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时期的汉族饮食文化,也非常注重汲取少数民族地区和异域的饮食文化特点,从传统的擅长蒸食五谷的文化特色中,加入了善于烹饪肉类食材的特点,最终形成了今天五彩缤纷的中华饮食文化。 必须承认,放牧民族对肉类的烹饪比汉族是先进的。他们最拿手的一种烹饪手法是「 ”灸”,也就是烤肉。 灸肉 根据史料记载,「 ”灸”是很多游牧民族的传统烹饪肉类的手法,「 ”自泰始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灸肉是魏晋时上层贵族非常喜爱的一道美食,那些高门士族宴请宾客,基本上都会有这道充满异族风情的佳肴。 灸肉的特点是不能烤至全熟,那样肉质便烤老了,影响口感。最佳的灸肉是「 ”灸于火上,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这说明灸过的肉,用刀割下来食用时,往往还流着血,不是完全熟透的肉。这和今天西餐中三分熟的烤牛排比较相似。而「 ”灸”的 ... 有二十多种,比如当时的汉族贵族在灸肉时,也有意将汉族饮食中的一些精细之处与少数民族饮食的豪放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汉族饮食特色的新的饮食特点。在东晋石崇的一场宴会中,出现了「 ”灸羊肉”这样一道菜,石家的做法是将羊肉「 ”洗净细锉,细切葱白、盐、豉汁、姜、椒末调和,令咸淡适口,两条夹而灸之,割食,甚香美”。这么精细的做法,完全是揉入了汉族的饮食的一些特征,是经过改良的胡族美食,也是胡汉饮食文化融合的一种尝试。 胡饼 在魏晋之前,中国人对小麦并不怎么加工,更多的时候是直接煮食。这样煮食的小麦比较坚涩,粗砺难以下咽。所以当西域国家的「 ”胡饼”传入中国后,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接纳,并迅速流行起来。 据《齐民要术》记载,胡饼的外形是「 ”若龟之外甲,两面周围蒙合之状”,像一个乌龟壳,中间低四边高,上面撒着芝麻,也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烧饼的原型。这种饼是从西域国家传入的,具体做法是将揉好的面饼放在「 ”胡饼炉”中烤制成熟而成,做法简单,但是味道香美,且易于携带,很快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青睐。 这种胡饼无论是在魏晋的大都市还是边远乡村的集市都是紧俏商品,得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据《晋书》记载,王羲之被郗家选女婿的人看中,成就美满姻缘的时候,他本人正躺在胡床上大嚼胡饼,可见这种胡饼对汉族的饮食方式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四、饮食文化交流的影响 不同民族长期在一起生活,其各自的文化肯定会发生相互学习和吸收的一个过程,并且会最终走上融合的道路。而我们的汉文化是最有博大胸襟的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别擅长汲取其他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身之中。 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不仅仅是在胡族中推广了汉族的农耕方式,也不仅仅是将胡族的养殖技术带入了 ... 之中,而是通过交流,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这时起,胡族也开始接受汉族的五谷杂粮, ... 也从胡族身上学习到了许多原本不曾掌握的饮食文化。 黄瓜 少数民族和西域国家也不是只吃肉类不吃素的。他们也有一定的蔬菜品种,而这些蔬菜也是在魏晋时期的民族迁徙中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饮食文化所接纳的。 我们以黄瓜为例。黄瓜原产西域,当时被称为「 ”胡瓜”,是西域国家生食的一种蔬菜。这种蔬菜是在北魏时期传入中国的,最初是当时西域商人在长途跋涉时,用盐淹制并晒干,制成「 ”酢瓜”用来伴食胡饼的一种腌菜。也有一些商人将其当作路上解暑的水果,带了少量生黄瓜来到中国,中国人发现这种「 ”胡瓜”味道鲜甜,可生食,可煮食,还可腌制,纷纷追捧。而胡商也在其中看到了商机,不断有胡商从西域将大量的黄瓜种子带入中原,并教中国人种植。从此黄瓜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一道常见的蔬菜,特别是中国人加以改进后的「 ”拍黄瓜”,更是下酒的利器,国菜的精髓,一直是酒徒们下酒的首选之一,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西域各国和中国的少数民族都酷爱喝酒,他们掌握的制酒术与汉族人民的略有不同,比如北方少数民族喜爱马奶酒,这是一种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使乳脂分离、发酵而成的美酒。既有通过发酵而成的低度马奶酒,也有蒸酿法制成的烈性奶酒,清香纯静、口味醇和,特别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不光是少数民族群众,连汉族百姓也钟爱此酒,这些都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补充,是中国饮食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基础。 ... 马奶酒 饮食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食物本身,还体现在进餐的方式上。从远古到魏晋时期, ... 进餐都是分食制,食物一人一份置于面前小几之上,进餐者以跪坐的方式进食。当少数民族使用的高大型家具传入中原地区之后,中国人的进餐方式由分食制向合食制方向转变了。 《晋书》记载:「 ”泰始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贵人富室必畜其器”。这就是说,在魏晋时期,高大的胡床、桌案开始出现了汉族人的家中,交椅、凳子也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人们开始围桌而食。虽然这一时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食制,但合食制的起源与胡汉饮食文化的交流是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的。 五、饮食文化交流的意义 民族的融合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是通过文化、风俗、道德等全方位的交流与碰撞,彼此吸收彼此完善之下的一种认同和汲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饮食文化做为文化交流的一种,也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在魏晋这个民族大迁徙的年代,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碰撞。内迁到中原的少数民族定居之后,开始发展农业生产,也接受了汉族的饮食习惯,同时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影响到了中原的汉族。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后,胡族汉化的脚步加快。孝文帝曾经写过一个大大的「 ”习”字挂在朝堂,要求少数民族官僚们去习惯汉族的饮食习惯,也有要求汉族去学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意味。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包容并蓄,这些丰富多彩是在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长处之上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通过饮食文化上的交流,我们今天的中餐不仅品种丰富,而且烹饪手段也多种多样,既有原先汉族传统的蒸、煮,又有带着少数民族特征的灸、烤、煎,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的就餐习惯和饮食结构,让中国人在五谷杂粮之外也重视肉类和动物蛋白质的摄取,使得今天中国饮食在结构上更上合理、科学,既有色香味,又有营养,是中餐成为世界上无数人追逐对象的基础。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一朵美丽的鲜花,还会继续开放,成为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参考资料:《齐民要术》、《晋书》、《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中国饮食文化:在魏晋时期民族融合中的繁荣之路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黄帝撒下的弥天大谎,连写《史记》的司马迁都被骗了

    文丨柳汀雪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在中国的神话传说里,女娲补天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可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这就要从共工的神话说起。

  2. 南北朝十六国,甘肃人建立了一半,来看看你知道几个

    甘肃的魏晋南北朝之一南北朝十六国,甘肃人建立了一半,来看看,你知道几个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礼崩乐坏,生灵涂炭,体制奔溃,君王丧命,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是一个上接秦汉,下启隋唐的时代,人们称之为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魏晋南北朝。分裂和动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特点。

  3. 从 ... 刀剑的变迁,看 ... 半岛文化如何"兼容并蓄"

    韩国人眼中的...半岛5-7世纪...半岛出土刀剑资料目前公布的...半岛早期刀剑考古资料,主要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是日本殖民...半岛时期,在...半岛进行发掘获得的。

  4. 刘渊建「 ”汉”,是西晋的失误,还是西晋已到末路,真正的乱世将至

    八王之乱使西晋政权在北方的统治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很多少数民族就是在此时内迁的,「”八王之乱”时也有部分少数参与,但大体上还是以西晋皇室内部的争斗为主。而当这种混乱的局面持续较长时间后,渐渐的也产生了一种心理,为何我不能在这这乱世中分一杯羹呢?就是这种心理,开启了「”八王之乱”中除去西晋皇室的争斗外,少数民族也在此时纷纷建立政权,而最先建立政权的就是匈奴刘渊,国号为「”汉”。接下来搜史君就带大家来看

  5. 浅谈魏晋南北朝都督制的发展及都督制的衰亡

    东汉时期,朝廷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已经逐渐的濒临崩溃了,这套制度渐渐的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因而这一时期在朝廷之中一个家族就出现了多个高官的事情可谓屡见不鲜。

  6. 涂山之会是华夏民族形成与华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华夏民族如何形成以及华夏文化如何成为中华全民族共同信仰?长期以来都是困扰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历史之谜。众所周知,尧、舜、禹是华夏民族的三位圣人,在中华正统儒家思想中,尧舜禹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在民间,尧、舜、禹三位华夏民族先人化身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圣灵,保佑着天下华夏百姓,是三官庙中的三位神仙。尧舜禹之间形成的禅让制度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是华夏民族仁义思想的来源。

  7. 他是隋末第一奇才,不是李密也不是 ... ,更不是李渊,你猜是谁

    比如打响反隋战斗第一枪的王薄。如果给18路反王排名的话,王世充绝对能排第一名,如果李渊手下没有...,李建成这样既是亲儿子又是高级将领的助手,那王世充很有可能是最后的赢家。鱼俱罗号称隋末第一猛将▌大仁大义军心所向其实王世充能把如此强大的反贼平掉,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他抓住了战争的本质问题,就是利益分配问题。

  8. 为何中原王朝从来不把韩国纳入自己的疆域领土之中?

    中原王朝只要强大起来就想控制...,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要不要把...变成自己的版图?一般是不愿意的,历史上只有汉朝和唐朝曾经想把...变成中国的郡县,但最后都失败了。所以明朝、清朝虽然从...上是可以打下...的,但明清只要...做小弟就满足了,确实从来没有想过过要把...变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唐打下...为什么不能长期统治...?

  9. 明初李文忠确为一位帅才,但辅佐他的有一批智勇双全的良将

    洪武五年,李文忠率东路军北伐参加岭北战役,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得失相当。洪武十七年,因病去世,获封歧阳王,位列开国功臣第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手下有一批心腹良将,为他的不断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主要的有以下将领。是明初34位公侯中,唯一战死沙场的开国元勋,追封安国公,谥号忠壮。李文忠北征,何文辉督兵巡视居庸关,因病被召回。如无此次舍命相救,则无李文忠之后来。

  10. 中国印章文化有上千年历史,印章起源于何时?

    目前还没有定论,专家认为大致在春秋与战国时期。从目前存世的大量战国时期古印章来看,其创作和使用已经相当成熟。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饕餮纹铜玺,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中最为古老的印章,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代以前。印章的起源与印章自身的发展相比,印章和绘画的结合相对较晚。战国直至汉魏时期使用封泥,封泥主要是盖有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印章的使用,也逐渐由蘸朱红印泥钤于纸上。

随机推荐

  1. 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年至今

    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物理学奖将颁给“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这是55年来首次有女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解更多有关2018年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信息]2017: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中有一半归麻省理工学院的雷纳韦斯所有。

  2. 性如灰

    后来他突发奇想,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性如灰。”并且用布做了一只幡飘在自家大门口的上面,幡上三个大字“性如灰,”他感觉也是给自已的一种警示吧。经过几年以后,他的俗家名字就没人叫了,大人孩子见了他都称他“性如灰,”老者心中也沾沾自喜。第三天沐浴更衣盘腿而坐,中午时分说了四句偈语:“潜心修行半世多,积德行善是根本。心似止水性如灰,心无挂碍见我佛。”

  3. 玩搖滾的書法家——國美副教授魯大東書法作品欣賞

    魯大東,男,1973年生於山東省蓬萊市。1991年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攻讀書法篆刻專業本科。師從劉江、章祖安、王冬齡、祝遂之、陳振濂、邱振中諸先生。2002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攻讀篆刻碩士研究生,師從王冬齡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國際學院特聘副教授、杭州與人樂隊主唱。

  4. 当心这些有害食品

    它还是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对人体有害。

  5. 祝福语_2018热门的感恩节祝福语汇总

    朋友,“感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呀,因为感恩,让我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感恩节快到了,在此祝大家感恩节快乐哦!

  6. 作字结尾的成语

    作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 作 ”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 作 ”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百堵皆作——堵:墙;作:兴建。许多房屋同时建造。  不愧不作——愧、怍:惭愧。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大题小作——将磊韪写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问题当作小事情来处理。  得意之作...

  7. 梦见蛇头梦到蛇头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蛇头好不好

    梦见蛇头,意味着得病受穷。青年人梦见蛇头,则近期运程和顺,尊重他人的意见,就能获得大好时运。梦见长蛇盘曲梦到长蛇盘曲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长蛇盘曲好不好梦见砍蛇头,压力重重,要避免过度的自以为是,跟伙伴或同事容易意见相左,凡事不妨放慢脚步,保持心情愉快梦见自己砍掉蛇头,预示著梦者暂时还没有遇到困难,即使遇到困难也可以全部解决,找到克服困难的...。

  8. 中国历代名君:商王朝的建立者——商汤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家、思想家。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从事伟大事业的人来说,都具有启发作用。编辑搜图商汤商汤,在商人的后裔所传唱的诗歌中被称为武汤、天乙、成汤、武王,在甲骨刻辞中仅作大乙、高祖乙。商王朝的创始人。

  9. 周公解梦:梦见坟墓上长草

    12不同的人梦见坟墓上长草出现的人梦见坟墓上长草,建议如期出行,最好结伴同行,遇水小心。怀孕的人梦见坟墓上长草,预示著平安生女,九十月生男孩。本命年的人梦见坟墓上长草,意味着外出需要小心,慎防遭遇暴徒侵害,五年命运不顺。做生意的人梦见坟墓上长草,代表经营事业成长缓慢,阻碍多,不能聚财。上学的人梦见坟墓上长草,意味着秋天有利,成绩现在不理想。梦见坟上长草寿上加寿。

  10. 日长一线造句_日长一线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日长一线rìchángyīxiàn日长一线的意思和解释: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日长一线的出处唐·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诗:“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日长一线的例子日长一线造句日长一线造句相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互文从语言单位看可分为短语互文、单句互文、复句互文等;受四字格构造的限制,成语中的互文只能发生在成语的前后两个直接成分之间。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