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读史明智:从《史记·孝武本纪》入手,用「 ”互见法”去了解汉武帝

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描写帝王的本纪里面的最后一篇是《孝武本纪》,但这一篇的原文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据说司马迁原来写的内容让汉武帝不能接受,因此被整篇删除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孝武本纪》的内容,实际上是后人从《封禅书》中抄录的内容。如果单从现存的《孝武本纪》入手来看,汉武帝不仅不能称之为一代雄主,甚至可以称之为利令智昏的国君。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汉武帝刘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好在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因为在《史记》的其他部分,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汉武帝的作为,让我们可以用「 ”互见法”来分析历史上真实的汉武帝,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关于互见法:通过《史记》中其他部分的记载,来更全面的了解当前人物的特征,让他的影响更加真实而丰满。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 ”互见法”的问题?《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通史,是写人、写故事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从一个人自己的本纪、世家或列传中了解这个人的全部,但是却可以从其他人的传记里找到蛛丝马迹,这也正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 如我们在《孝景本纪》里看到的孝景帝刘启的形象很模糊,完全不知道这位「 ”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究竟干了什么事情,和他的父亲孝文帝刘恒相比,似乎刘启的存在感很低。但通过邓通、晁错、周亚夫、袁盎等人的传记记载,让孝景帝刘启这位实际上「 ”有为而治”的君主,形象变得逐步清晰起来,也让我感慨这样一位有为之君一直被人误解和污蔑。 处置邓通不仅仅是个人恩怨,也是孝景帝刘启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手段;腰斩晁错是要明确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治路线,并不仅仅是卸磨 ... 驴那么简单;夺取周亚夫的权力,是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所谓的「 ”诸吕之乱”,保持国家的稳定,毕竟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就是个双手沾满了刘氏鲜血的权臣。 因此,说到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我也想从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说起,他们是主父偃、卫青和刘据。 主父偃:推恩令的颁布,解决了文景之治的遗留问题,就是诸侯王尾大不掉,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问题,另外一个关键词则是大一统。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算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但是在齐鲁大地却不受儒生们的欢迎,处处碰壁遭人白眼,究其原因是主父偃其人持才傲物,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做事情喜欢做绝不留有余地的缘故,这也是主父偃结局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主父偃的才学不是用来炫耀和治学的,而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因此很多人认为主父偃刻薄寡恩,不通人情世故。 主父偃必须见到汉武帝刘彻,自己的平生所学才能有发挥的舞台,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人,他认为这个人一定能帮助自己达成目的,这个人就是大将军卫青,他既是国之栋梁,又是汉武帝刘彻的姐夫,就凭借这两层关系,自己一定可以得到重用。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但是主父偃没有想到的是,卫青多次向汉武帝刘彻推荐自己,但汉武帝都没有召见自己,这让本来信心满满的他有点泄气。很多人要问:卫青不是汉武帝信任和倚重的人吗?为什么卫青的引荐,并没有得到汉武帝足够的重视呢? 在我看来,汉武帝不是不重视,而是相当重视,因为卫青除了是自己的姐夫,大汉的大将军,对抗匈奴人的利剑这几个身份外,还是太子刘据的亲舅舅,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大汉部队的最好统帅,权力滔天的外戚。尽管卫青为人低调、谨守本分,但汉武帝从来没有放松对卫青的警惕,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的干预。作为汉武帝这样的君主,如果问他最喜欢什么的话?那恐怕只能是权力,大将军和丞相这两个重要位置上的人,一定要安排好,不然军队和朝堂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君主的权威就会受到挑战。因此,汉武帝不是不认同主父偃,而是对于卫青举荐的人才心有忌惮。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是个积极的人,他没有选择继续等待,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他学习了自己的前辈东方朔的做法,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在了具体的治国对策上,形成了治国的九条具体策略,其中八条是关于律法的,另外一条是关于讨伐匈奴的,并呈递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奏章后,立刻召见了他和另外两个人,表示相见恨晚。实际上,主父偃他们的老底,汉武帝早就安排人调查的很清楚了,不然的话就算能够妙笔生花,也是不能够得到提拔和重用的。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 ”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能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连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官位是有原因的,因为主父偃不是世家大族,在朝堂上没有什么根基,可以成为自己最忠心的臣子,其一生荣辱皆取决于天子。 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 ... ,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推恩令并不是主父偃的创新发明,而是总结了前人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对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略进行了有话,并提出了具体落地执行的办法,利用了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达到了温水煮青蛙的目的。 又说上曰:「 ”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对于割据一方,不服从中央约束的豪强,主父偃建议把他们迁徙但茂陵一带居住,这样做第一可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和约束,二来可以充实京城的人口,按照主父偃的说法就是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主父偃的两个建议:推恩令和迁豪强于茂陵,都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因为这两条建议都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正是汉武帝刘彻所希望的。 至于主父偃的死,表面上看是他逼死了齐王和公孙弘的落井下石,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本来就是汉武帝的决策,主父偃只是具体献策和执行的人,只不过就算采用推恩令的办法,还是会招致利益受到损害的人的反击,到了这个时候,汉武帝在继续推行推恩令和保住主父偃上,选择了前者。这和秦惠文王处死了商鞅,但是并不废黜秦法是一个道理,牺牲一个人不算什么,这后面是帝王的一颗冰冷残酷之心。 卫青:汉武帝对待卫青的态度,体现了汉武帝对于军权的掌控和对于外戚掌控权柄的高度警惕。 卫青出身寒微,还是个私生子,如果不是姐姐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估计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卫青的童年是悲惨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对待,而是在卫青回到自己身边后,让他去牧羊。卫青的兄弟也不把卫青当做兄弟,在他们眼里,卫青不过是个野种而已,只配做被自己呼来唤去的奴隶。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卫青的仕途之路,是和姐姐卫子夫的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姐姐卫子夫日益得到汉武帝刘彻的宠爱,卫青的地位也在一步步的向上攀升。 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同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孺为太仆公孙贺妻。少儿故与陈掌通,上召贵掌。公孙敖由此益贵。子夫为夫人。青为大中大夫。——《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卫氏一族是依靠扳倒了长公主刘嫖和陈阿娇才走上权力舞台的,当然这些要感谢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汉武帝刘彻。对于陈阿娇和长公主刘嫖,不能简单的用刘彻的「 ”喜新厌旧”来解释。从本质上讲,刘彻是在扶植以卫青为代表的新势力,用他们来取代长公主刘嫖和陈阿娇。尽管没有长公主刘嫖和陈阿娇的话,可能自己这个胶东王不一定成为皇帝,但是在成为皇帝以后,这些人就成为了自己走上权力巅峰的障碍。 有人疑惑卫青一个放羊的,是如何成为大将军的,他难道是个被埋没的 ... 天才吗?我看未必,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己的天资和努力之外,还需要有一个环境。汉武帝为卫青提供了环境,与其说卫青天赋高,不如说是汉武帝对于卫青的悉心栽培。 卫青为人低调,但是卫青其人结交甚广,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游侠郭解就和他交情非浅。在汉武帝把豪强迁徙到茂陵的时候,郭解被人加到了名单里,卫青曾经上书汉武帝,说郭解是个穷人,不符合迁徙到茂陵的标准。但是汉武帝没有采纳卫青的建议,还是坚持把郭解迁徙到了茂陵地界居住。 卫将军为言:「 ”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 ”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史记·游侠列传》 汉武帝的回答很经典,郭解如果是个一般的人,怎么能让你大将军卫青替他出头说话呢?这就说明他不仅不是个穷人,还很有影响力,这样的人一定要迁徙到茂陵才行,汉武帝的言下之意是卫青结交豪强。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卫青的建议,也不是偏听偏信,卫青推荐主父偃,汉武帝不用,卫青替郭解求情,汉武帝也不允许。 这一切似乎都说明汉武帝和卫青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君臣之间十分默契。对于卫青这样有能力,且在军队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外戚,汉武帝的态度是且用且防。 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资治通鉴》 汉武帝为了安抚太子和皇后,便对大将军卫青说出了上面的一段话,目的是安抚卫氏一族和太子刘据。但是卫青时候,卫氏一族很快便被汉武帝打压,到了「 ”巫蛊之祸”发生之后,卫太子一派的势力,除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病己之外,几乎被消灭的干干净净,为了更换继承人可谓不遗余力。 刘据:隐藏在江充这个酷吏背后的,是帝王的一颗冰冷之心。 提到刘据和刘彻之间的关系,我就想到了刘邦和刘盈,只不过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和刘盈的母亲吕雉无法相比。大臣们当时都站在吕雉一方,支持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只有刘邦自己一个孤家寡人。到了刘据的时候,情况就反转了,汉武帝手下的大臣们,大多数站在了反对太子刘据的一方,因为他们摸透了汉武帝的心思,江充这个酷吏不过是表象,背后支持他对付太子的人正是汉武帝本人。 刘据也绝不是什么懦弱之人,至少他比扶苏和刘盈要强得多,面对赵高伪造的诏书,公子扶苏选择了 ... ;面对刘邦废长立幼的想法,刘盈只能依靠母亲吕雉为之周旋;而刘据在这个时候一反常态,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守成之君变成了舍我其谁的实权太子,他发动了政变,不甘心接受父亲为自己安排的命运,他要自己掌控自己的未来,只不过他失败了,和父亲汉武帝相比,刘据还是显得太稚嫩了点。 对于刘据的反抗,汉武帝刘彻是始料未及的,因此他十分愤怒,李夫人一派的刘屈牦和李广利则利用这个机会,彻底清除了卫氏一族的势力,不过他们也没有笑到最后。 最后继位的是年幼的刘弗陵,很多人说这是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用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胜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汉武帝自己安排。 汉武雄风这出大戏的编剧和总导演正是汉武帝刘彻本人,其他人不过是「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员罢了,最后的结局,只有刘彻这个编剧和总导演说了算。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读史明智:从《史记·孝武本纪》入手,用「 ”互见法”去了解汉武帝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3.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7.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8.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9.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10.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随机推荐

  1. 晚香玉的花语

    晚香玉花语的由来晚香玉的花语是危险的快乐,因为晚香玉晚上的时候才会散发出浓香味出来,所以叫做晚香玉,它的这种香味因为太浓了。晚香玉的传说丁香花的花语_民俗预测相传古代有一位姓张的美少年,他的笛声非常优美,远近驰名。

  2. [专家点评] 近现代吕凤子 行书轴

    [专家点评]近现代吕凤子行书轴吕凤子原名吕濬,字凤痴,晚以号行。吕凤子善画人物,有《吕凤子画册》、《中国画技法研究》等书。并工于书法、擅行、隶书。他的书法与绘画风格同出一辙,线条皆拙重老辣、造型古拙、涩劲十足。他的书法中偶夹入几个篆字、异体字,使全篇呈现异趣,别有韵味。

  3. 一丝半粟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īsībànsù【解释】比喻极微小的东西。【出处】【例子】【相关】百度“一丝半粟”

  4. 巨型锤头虫入侵法国已有几十年了

    多样性扁形虫是五种入侵性的锤头扁形虫之一,在法国和法国海外定居。PierreGros,CCBY4.0)近20年来,体型庞大、软弱无力的入侵者一直在潜入法国生态系统,捕食小型土壤生物。尽管这种蠕虫是几十年前首次被发现的,但这是第一项研究,目的是调查它们入侵的程度,并质疑它们泛滥对生态系统意味着什么。研究人员发现了五种非本地的巨型锤头扁虫,分布在法国大陆和法国海外领土,包括加勒比海的法属岛屿、法属波利尼西亚和法属圭亚那。

  5. 骊黄牝牡是什么意思?

    【拼音】líhuángpìnmǔ【解释】犹言牝牡骊黄。喻指事物的表面现象。【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骊黄牝牡”

  6. 程咬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的老婆是谁?

    还不知道程咬金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如何当上皇帝的的读者,下面历史新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程咬金长得胖胖的,他也心宽体胖,肚量比谁都大。程咬金没把皇帝这个位子当回事,所以他当皇帝的时间不长,也就几个月,就被低下的兄弟们给罚下来了。他们需要好的关系来支持自己的事业,并不是像程咬金认为的那样,他们的人情都是真的。以程咬金的好脾气,他的媳妇还经常打...他。

  7. 兰陵王是长得太美才带面具的吗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兰陵王为什么戴面具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新知小编一起欣赏。>>他就是北齐的兰陵王,又名高肃,人们都亲切称他的字长恭。我猜想那个面具的实际功能恐怕是为了,作为一个面部的护具。而且我认为这样的面具还能适当的遮掩自己的真实身份,还有精神状态,这样的话就,使得自己不容易被敌人看穿。而根据他妻子的姓氏来推测,应该是来自于当时的名门。

  8. 他是岳飞后代,也是乾隆口中的三朝武臣巨擘,却差点被 ... 头!

    直到岳飞逝世五百多年后,岳飞后代才出了一位大英雄,他出世以来,平...、定青海,纵横大西北、大西南,血染征袍,将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清朝版图,被乾隆大帝誉为“三朝武臣巨擘”。清初为了弥补财政困难,是允许捐官的。岳钟琪之所以在历史上没有先祖岳飞名望之隆,是因为他效忠的是清朝,而清朝正是岳飞一生所抗的大金敌人。岳钟琪对于清朝,可谓忠也,所以乾隆帝最后给他盖棺定论:三朝武臣巨擘!

  9. 不会关电灯的人

    不会关电灯的人有一天,寺里来了几个身体很壮实的施主。戒尘说,他们一定不是潜心修佛的,因为看起来不像吃素的人。智惠师父一直觉得戒傲太浮躁,如果他看到戒傲今天的表现一定会很高兴,说不定还会赞扬他的修为大有进益。折腾了半天的戒嗔一时睡不着,忽然想起那位穿着破裤子的女施主。智缘师父翻个身,侧过头,对戒嗔说,你去把电灯关上,我慢慢告诉你,我那天告诉她的故事。戒嗔伸手把电灯关上,...中,听见智缘师父轻轻的笑声。

  10. 秘史惊爆!皇帝和皇后是这样上厕所的

      话说古代皇帝如厕是件大事,全程不消皇帝亲自动手,必有太监在旁伺候,某日,皇帝有尿意,霎时钟鼓齐鸣,气势惊人,一行太监簇拥皇帝行至御茅厕。  皇帝如厕,大意不得,一个口令,一个动作。  太监大喊:“开——龙—&mdash...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