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知恩必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仅《左传》记载,就有春秋时的结草报恩、西汉韩信赠千金报一饭之恩等历史典故。回头看本土,则有泰顺崇报祠、外翰第等祭拜恩人之圣地。今天讲的这个报恩故事未曾录入任何正史野史,只是在飞云江流域的夏氏族人中口耳相传,并流传至今。

知恩必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仅《左传》记载,就有春秋时的结草报恩、西汉韩信赠千金报一饭之恩等历史典故。回头看本土,则有泰顺崇报祠、外翰第等祭拜恩人之圣地。今天讲的这个报恩故事未曾录入任何正史野史,只是在飞云江流域的夏氏族人中口耳相传,并流传至今。 涂知县在泰顺坊间有好口碑 泰顺县历史上有一位叫涂大谟的知县,是「 ”所至有声”的好官。他是湖南茶陵人,嘉庆二年到泰顺上任。据《分疆录》记载,他到泰顺任职时「 ”地棍横行,窃贼窝聚,告讦风盛”,涂知县上任不久就摸清了社情民意之底细,「 ”尽悉城乡绅耆贤否、地棍混号、窃窝党伙。” 好官必定是勤政的、责罚分明的,涂知县也不例外。他「 ”夜常微服出,必有所访。治事朴教极轻,责棍贼则酷,而不伤于残。”由于治理得法,不到半年「 ”百里内外尽为肃清。绅富争讼,直者面加奖励,曲则重罚入官,而两造无不心服。”这样的好官在百姓心目中犹如神明,「 ”民食其福数十年,每谈其轶事,犹凛然如对神明云。”可见涂知县在任期间,在坊间有极佳的口碑。 夏氏村民救助涂知县 正是这位涂知县,因飞云江洪水大作行程被阻而跟江边的南坑村夏氏族人结缘,从而缔造了一个报「 ”洪恩”故事。其实,此「 ”洪恩”实为滴水之恩,近乎一饭或一宿之恩。 事情要追溯到嘉庆二年,涂知县到泰上任途中:涂知县一行人从飞云江乘船逆流而上,船在行进过程中遭遇大洪水,行到南向村和南坑村之间那段水域时,江面宽阔洪流更为汹涌澎湃。为规避危险,他们顺势拐进南坑村前的支流,想等水流退去后继续行进。 南坑村地处飞云江中下游南岸,该村村民是莒江夏氏后人,从上村迁居而来。当时,正好有夏氏村民趁洪水捞鱼,看见在洪流中颠簸的船只和倍受惊吓的船中人,急忙回转家中告知当家女主人,女主人即刻吩咐家人邀请船上人上岸,并以古道热肠将来人待为上宾。《分疆录》第十卷灾异篇有记载,嘉庆二年,正值大饥荒年岁,此等困境中仍能优待陌路宾客,足见主人家的懿德大爱。几天后,洪水退去、宾客上路。至此,夏氏族人才知道,留宿客人竟是本县父母官。 涂知县赠匾谢恩 事过三年后的正月,即嘉庆五年端月,涂知县不知从哪里得来消息,得知南坑村夏氏当家女主人邓氏七十大寿,于是派人日夜兼程送匾贺寿,主人要留来客吃饭被婉拒。「 ”他们连一杯茶都没来得及喝,就转身离开了……”每每提及当时情形,夏氏后人依然感怀不已。 该匾至今保存在南坑村夏氏族人家中,匾文「 ”懿德毓芳”就是对当年女主人的赞誉。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匾额上的内容成为该村长辈教育子女向善崇德的参照。在1990年特大洪灾来袭后,悬挂该匾额的老屋毁于一旦,村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废墟里找回它。直到珊溪水库建成后,村人 ... 到龙港白沙定居时,还带着它一起迁徙。
本文标签:泰顺嘉庆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