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又为何被后世评价为“一书而兼二体”?但仕途失落,是蒲松龄后来挥之不去的郁闷,也是后来《聊斋志异》的写作动机之一。所以《聊斋志异》既有“笔记体”,又有“传奇体”。同时,“一书而兼二体”也正是《聊斋志异》的优点,不拘一格,百家并蓄,读者读起来兴味盎然轻松愉快。正是好的故事配合好的问题,才发挥出《聊斋志异》独特的光芒。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今天的我们对于蒲松龄的 《聊斋志异》相当熟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影视作品的多版本改编,“崂山道士”、“聂小倩”、“画皮”、“狐妖”等文化符号深入人心妇孺皆知。那么,追溯到《聊斋志异》的原著本身,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又为何被后世评价为“一书而兼二体”?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评价呢?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今山东淄博人。19岁时参加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此后屡次参加乡试,却再无功名,蒲松龄为此而郁郁寡欢。他的妻子倒还十分豁达,让他不要为此纠结。但仕途失落,是蒲松龄后来挥之不去的郁闷,也是后来《聊斋志异》的写作动机之一。 >蒲松龄出身于书香门第,后来的传世作品也足以证明其文采风流。但蒲松龄对八股毫无兴趣,故而参加这种僵硬死板的考试就会名落孙山。由于科举受挫,蒲松龄大半生颇显落魄。以在大户人家做私塾教师糊口过日。虽然生活清贫,但蒲松龄立志高洁,常常以屈原、贾谊为偶像。在《聊斋志异》的故事中,如“白秋练”、“红玉”在经典角色塑造中,我们常常看到怀才不遇的落魄书生得到美丽痴情的美女或女鬼女妖垂青,这其中就包含了蒲松龄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科场失意者的怜悯与关怀。 >纪晓岚曾经评价《聊斋志异》是“一书而兼二体”,对于这种评价,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去诠释:从文体的角度而言,《聊斋志异》中不仅有类似于《搜神记》的简略叙述,有些文字篇幅仅有几句话简单呈现,而有些则是长篇大论占据好几个页面,类似于中国古代传奇故事那样有突出角色、完整情节的故事。所以《聊斋志异》既有“笔记体”,又有“传奇体”。纪晓岚便以此来讥讽蒲松龄。同时,“一书而兼二体”也正是《聊斋志异》的优点,不拘一格,百家并蓄,读者读起来兴味盎然轻松愉快。不同的故事也很好地嵌入与之相适应的文体,对于故事情节的架构和人物角色的形塑都颇为适宜。 >《聊斋志异》书影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正是好的故事配合好的问题,才发挥出《聊斋志异》独特的光芒。我想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参考资料: >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元:《柳蒲泉先生墓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姚天琦 杨培超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聊斋志异蒲松龄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