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这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时期,此时气候干燥,天气多变,气温往往骤升骤降,体质较弱者很容易引发疾病,适合进行“平补”。平补注意滋阴润肺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民间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中医认为,金秋时节的饮食原则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应“平补”,而大补则容易补“过”了。
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这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时期,此时气候干燥,天气多变,气温往往骤升骤降,体质较弱者很容易引发疾病,适合进行“平补”。
霜降节气的由来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这是唐诗人刘长卿在《九日登李明府北楼》中描写的深秋和霜降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每当霜降时,我国南方地区就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而黄河流域一般多出现初霜。民间常言“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在我国少数民族居集地云南更有“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初候豺乃祭兽”,是说豺这类动物从霜降开始要为过冬储备食物;“二候草木黄落”,此时节草木枯黄,落叶满地;“三候蛰虫咸俯”,准备冬眠的动物开始藏在洞穴中过冬了。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
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降,地面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霜花。
平补注意滋阴润肺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民间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这段时间应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姜、葱、蒜、辣椒等,特别是辛辣火锅、烧烤要少吃,以防“上火”。
中医认为,金秋时节的饮食原则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应“平补”,而大补则容易补“过”了。为防止秋燥,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及各种豆类制品等,也可服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等食品以润肺生津,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现的口干、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
进补讲究因人而异,脾胃虚弱者、老年人或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食补时,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应选用气平味淡、作用和缓的食物,以汤类、粥类最为适宜,既营养滋补,又利于吸收。
编辑:admin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