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水变油”是80年代一个叫王洪成的家伙搞的骗局,曾经火爆全中国一时。记得1994年中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面还有一集请葛优演一个「”二混子”,里面就提到了这个骗局。图为《我爱我家》剧照,...:来源于网络。里面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发明了一种「”水基燃料母液”并以此骗吃骗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60年代苏联的一个「”二混子”。这家伙靠着胆大心细,成功骗过了多个苏联物理研究所,如今仍然被俄罗斯媒
「 ”水变油”是80年代一个叫王洪成的家伙搞的骗局,曾经火爆全中国一时。记得1994年中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面还有一集请葛优演一个「 ”二混子”,里面就提到了这个骗局。图为《我爱我家》剧照, ... :来源于网络。里面葛优饰演的「 ”二混子”发明了一种「 ”水基燃料母液”并以此骗吃骗喝。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60年代苏联的一个「 ”二混子”。这家伙靠着胆大心细,成功骗过了多个苏联物理研究所,如今仍然被俄罗斯媒体称为「 ”最天才的骗子”, ... 甚至还有他的词条。这个人就是谢苗·立沃维奇·简得林——一个用铁盒 ... 记忆存储设备的中专生。简得林本人。
1. 简得林于1939年出生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他在上中学时就展露了骗子天赋——骗人要先骗自己。据他朋友回忆,简得林是班级里的落后学生,但他并不认可这种说法。相反他觉得自己聪明的碉堡了,并为此非常自豪,甚至待人接物都非常傲慢。
骗过自己,但骗不了别人。周围老师同学的不待见让简得林自尊心受挫,于是他偷了家里的钱跑到了今天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在那里他编了个名字,谎称自己父母双亡,混进了当地孤儿院。与没有受过教育的真正孤儿相比,读过几天书的简得林成为了班级最好学生。
尝到甜头的简得林并没有满足只当「 ”鸡头”,他决定要当一把「 ”凤头”。于是他重新返回了哈尔科夫,就读于一所青年工人学校(类似于中专)。这回简得林比较顺利,毕业后在一家机电厂当机械师,后来还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在部队负责无线电设备。年轻时的经历为简得林后来走向社会的「 ”成功”打下了基础。
军队服完役后,简得林一不靠,二不等,自己找到了哈尔科夫医学院医疗放射学研究所。他对那边人事科干部表示,自己虽然行伍出身,但积极好学,目前正在苏联最好的大学——莫斯科大学无线电物理研究所深造。人事科干部估计是行政出身,不懂物理,看眼前这个小伙子是个苗子,就暂时留下了他,让他当了一名无线电工程师,但前提是如果拿不到莫大文凭就得滚蛋。文凭对于简得林来说不要太简单。
这位老兄伪造了一张莫斯科大学的文凭,轻松骗过了人事科。多年后,简得林东窗事发,他回忆起初出茅庐的经历时仍坚定表示,自己不是为了钱,而真的是为了推动科学研究更快发展。2. 服过役、有文凭、年轻,这些优势让简得林在哈尔科夫混的风生水起。但他并不满足。
此后他又多次伪造文凭,向单位报告说自己已经获得了博士研究生(苏联副博士,相当于中国的博士)文凭并开始撰写博士后(苏联正博士,类似于博士后)论文,还有机会成为院士。单位有同事问简得林在研究什么课题,结果这个老兄两手一摊说,无可奉告,你不高兴我也没有办法,因为研究已经被列入了「 ”苏联保密课题”。孝顺的简得林还不忘把自己获得博士文凭的事情告诉自己父母。这两个老实巴交的苏联人是货真价实的科学工作者。
他们在听完后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眼中近乎于半文盲的儿子竟然成了博士。等他们好不容易习惯了这个好消息后,他们又被告之自己儿子是个骗子。很难想象两位老人是什么心情。文凭骗到头了,简得林一琢磨,觉得自己毕竟是在研究所工作,不能吃老本儿,要有一些拿得出手的发明成果。
于是他随即展开了「 ”暴风雨般”的发明活动(俄语原文如此形容)。他首先胡乱编了几个发明上报给了苏联发明注册 ... 会,但很快被拒。简得林不开心了,觉得这个 ... 会被一窍不通的 「 ”落后分子”所把持,因此自己的发明受到了冷落。但简得林并不甘于沉沦,立志要放「 ”大卫星”。
他在精心准备一番后,向发明 ... 会说自己成功发明了新型记忆存储设备。在那个计算机刚诞生不久的年代,这颗卫星放的委实有点大, ... 会专门派了一个专家组从莫斯科来到哈尔科夫,进行实地检测。面对一群行内人士,简得林并不害怕。他从容地拿出一个焊接的铁盒子,四周没有任何电线、仪器与其相连。
他告诉专家们,这个铁盒子拥有记忆存储功能,但自己无权说太多,因为这是「 ”国家保密工程”。简得林要求发明 ... 会提前向自己颁发发明专利证书,而自己将随后提供这项发明的最新进展。面对简得林耀眼的学历光环和自信满满地表演, ... 会专家们面面相觑,吃不准他的来头。最终专家组虽然没有颁发专利证书,但也没有进一步调查他。
此图与本文无关。简得林铁盒大概是类似这种。由于年代已久,当年原版铁盒照片已找不到了。经此一役,简得林信心大振,在科研发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机缘巧合下,简得林和当时苏联著名的无线电专家别列克以及医学外科专家阿莫索夫建立了联系。这两位实诚的学者在被简得林灌了一顿大酒后,在半醉半醒间给简得林签字,表示支持他的研究。事后二人坦言,根本不知道简得林在搞些什么。3 这两位有名望科学家的签字为简得林带来了事业发展新机会。
列宁格勒仪表 ... 所很快就知道了有简得林这一号人,随即请他到该研究所担任一个实验室负责人,研究用铁氧体(类似磁铁的东西) ... 存储设备。在那里简得林一头扎进实验室几个月,也没人过问他的工作,他自己也明智地没有向任何人汇报自己工作成果。就这样过了几个月,研究所领导沉不住气了,问了他一下工作进展。简得林再次发挥了想象,把铁盒子和一个发电机、一个示波器相连。
在打开发电机后,电流在示波器屏幕上产生了脉冲,一跳一跳地看起来好像也是那么一回事。很难说这种拙劣把戏能骗过行内人,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直到他离开,也没有人追责。简得林的顺利让他自己也不敢相信。随后他又跳槽来到了更牛的列宁格勒航空仪器研究所。
与上一家研究所一样,连续几个月没有人敢打扰这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简得林老哥也不汇报,缩成一团,静静地拿工资。最终等到要出成果的时候,简得林又拿出了一个铁盒子,说盒子里装的是一种神秘水晶。这种水晶可以帮助磁铁产生存储记忆的功能。
别人提出要看一眼水晶,简得林不慌不忙说,不能看,因为光线会影响水晶功能! 这种骗小孩的谎言竟然帮助简得林又过一关。随后他跳槽到了电子器械研究所并同时在城乡 ... 通讯研究所 ...。不久后简得林再次伪造文件,把自己升格为苏联科学院院士,每月工资从88卢布暴涨到350卢布。在那个年代,一卢布约等于0.9美元,苏联普通人每个月工资也就八十多卢布。
60年代的苏联1卢布。这么长时间,并不是没人看穿简得林。曾经有一位简得林的下属看出了他的底细。但简得林那时已经身居高位,他可以轻易给这位下属开出高工资,以换取后者沉默。
简得林在两个研究所工作顺利,领导也很重视。也许简得林演的太久,已经忘了自己真实水平,他竟然要求主动前往格鲁吉亚做报告(主要是借机去享受一下高加索风光),居然又又又获得了巨大成功。4. 正在走上人生巅峰的简得林在尝试去第三家研究机构 ... 时引起了媒体注意,从而导致他的人设崩塌。1965年3月,苏联《消息报》针对简得林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打假文章,给了简得林致命一击。
简得林很快清醒了过来,意识到了自己会因为欺诈被捕,于是他从列宁格勒跑回了乌克兰,在靠近边境地区为一家军队医院维修医疗设备。但以苏联对社会的控制力,简得林再怎么低调最终还是被捕了。苏联成立了特别 ... 会,检查了简得林的研究并最终确认这人是个十足骗子。于是这位老兄最后被判10年徒刑。
刑满释放后,简得林再次以诈骗为生,又于1983年再次被捕入狱。但这次他出狱时正好赶上了苏联解体。铁幕拉开后,这位兄弟大概发现了自己的犹太血统,于是先 ... 以色列,又最终在美国改名换姓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巅峰:他前后获得了有关磁性记忆装置的12项发明专利。一项最近的报道显示,这位老兄已经造出了一台量子计算机…… 简得林后来的专利之一——《具有磁量子光学读取效果的非易失性记录载体及其制造 ... 》。
简得林在第一次被捕后就承认,关于物理方面的书他只看过《物理基础》和《实体物理学》,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坚信自己是在搞科研,他有句名言是「 ”天才不需要证明”。这份自信让人不禁让人动容。一个中专学历的人靠着一个破铁盒,竟然骗过了多家苏联高级物理研究所,让超级大国——苏联的物理研究机构沦为了笑柄,的确算是骗子这行的泰山北斗。相比之下,王洪成的「 ”水变油”虽然从想象力上与之相比毫不逊色,但由于80年代才诞生,因此只能算是后辈了。
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王洪成「 ”水变油”的厉害之处在于历久弥新,时隔30多年,依然能唤醒许多人的追忆。比方说我,就是想起了他,才写下了这篇文章,根本不是受到其他什么消息的影响。其实只要胆子大,老树也能发新芽。
许多粗人看完这篇文章,再比较一下80年代的王洪成火爆一时,多半会说,难道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就没一点长进,难不成是妈的ZZ?但再仔细想想,也许在人家眼里,我们才是妈的ZZ。至于为什么,我不说,相信仔细想想,你也一定能知道。(完) 近观俄罗斯,带你了解我们的北方邻居。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