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历代先贤们不仅还想出了许多防范火灾的...,还出版了应对火灾的法律文献。荀悦·《申鉴·杂言》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荀悦在这里提到的,就是当时的人们应对火险的一种...。然而,由于古代的建筑物多为木质结构,极易过火,因此古人对于火灾的防范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为了防范火灾,古人可没少花心思。历代先贤们不仅还想出了许多防范火灾的 ... ,还出版了应对火灾的法律文献。 荀悦·《申鉴·杂言》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荀悦在这里提到的,就是当时的人们应对火险的一种 ... 。 在古代,火是古人照明和热量的重要来源,也是古代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由于古代的建筑物多为木质结构,极易过火,因此古人对于火灾的防范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一,源起殷商 古人关于处置火灾的法令可以追溯到距今3600年前的殷商时期。 《殷王法》中规定,「 ”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不能把没有燃尽的灰烬随意弃置在道路上,若是有人违反了就要被砍掉手。 现代科学理论已经证明,燃烧物如果未经充分燃烧,就会有复燃的可能。殷商时代的古人,在制定这条法规时早已考虑到这类隐患,因此有了这项防范于未然的规定。 无独有偶,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于火灾的法令也是十分严格。 秦国法律规定:「 ”弃灰于道脸刺字”,就是如果把燃烧后的灰烬扔在道路上,便会受到在脸上刺记号并且涂黑的处罚。 仅仅是道路遗灰就要上刑,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防火的重视程度了。 除了法令规定,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意防火。据《周礼·天官》记载,每年的春秋两季,负责用火安全的官员都要摇木铎来提醒大家防火。 这种人工提醒防火的方式十分好用,以至于后来民间的打更人经常念叨着「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以此来提醒百姓安全用火。 春秋战国时代,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火攻成为了战场上的常用手段,这时候,防止火势蔓延或许就有着扭转战局的意义了。 墨子就是防火方面的专家,他发现如果在建筑物上面加一个不可燃烧的保护层,就可以有效防止建筑物过火,从而防止火势蔓延。 于是,墨子发明了在城门上涂湿润泥土防火,以及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盘、城门楼上设储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极大的推动了防火技术的发展。 二,宋代发展 时光的脚步来去匆匆,防火的 ... 传承千年,转眼已是宋代。 南宋时期,有个叫衰甫的人幼年时家中曾发生了几次大火,火灾过后倾家荡产,损失惨重。 或许是火灾的童年阴影给衰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衰甫去歇县做知府时,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防范火灾。 为此,衰甫专门成立了专职防火的「 ”防虞员”和救火的「 ”潜火军卒”,还给他们配备了灭火工具,这便是消防队最初的雏形。 不过,衰甫个人的力量对于消防事业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公元1201年,临安城御史台吏杨浩家发生了一场大火,由于临安并没有专职灭火的消防队,导致这场大火接连烧了四天,一口气烧了御史台、军器监、储物库等等官舍。 官舍烧毁固然可惜,但民间的损失却更为严重。据史料记载,受此影响,临安受灾居民达五万余家,共十八万多人,死而可知者五十九人。 火势控制住以后,宋宁宗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于是寻找防火减灾的 ... 成了摆在宋宁宗君臣面前的头道大事。 公元1208年,一个对付火灾的好 ... 终于问世了。 临安知事赵与惫在这一年创建了第一支 ... 组织的消防队,其中防隅军兵二十队、潜火军兵七队,总人数达五万三千一百一十六人,专职负责消防救火。 虽然这支消防队的实力在当时数一数二,但主要侧重于服务士族和官员阶层。民间百姓则索性自发成立了「 ”水铺”、「 ”义社”等民间消防队。 三,清代金龙 历史的风云瞬息万变,古人消防和防火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清代时期,紫禁城为防火灾,专门准备了三百口大缸装水,取名「 ”太平缸”,作为火灾发生时的救急水源。 不过,虽然清代防火依然十分严格,但偶尔也有火灾发生。 公元1791年,乾清宫大火,搞得十分爱面子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气急败坏地说这场大火「 ”皆朕之过”。 晚清时,灭火工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小型的消防灭火车「 ”水龙”,这种灭火工具刚开始只有木头 ... 的「 ”水龙”,俗称「 ”土龙”。后来清朝又陆续出现了「 ”铁龙”和「 ”金龙”。 再后来,工部局从宝顺洋行买了一辆蒸汽救火车,消防工具至此总算跨入了机械时代。 古人防火工具的日益精进,与其说是技术的发展,不如说是古人和自然不断磨合的过程。那一只只水龙,一口口太平缸,都是消防发展史的最好见证者。 参考资料:《殷王法》,《历代名臣奏议》,《宋史》,《中国消防通史》 明代军队里藏着大量的外国人,他们是怎么「 ”混”进来的?土木堡之变后,瓦剌人的结局是什么?
本文标签:火灾中国古代史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