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35岁的“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在甲午年看到的是一片灰暗的前景。 作为著名的鹰派,袁是日本人最为仇恨的对象。战争爆发前夕,有情报显示日本人决心刺杀袁。31岁的美国海归唐绍仪,当时正给朝鲜海关帮办、德国人穆麟德(P...
35岁的“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在甲午年看到的是一片灰暗的前景。
作为著名的鹰派,袁是日本人最为仇恨的对象。战争爆发前夕,有情报显示日本人决心刺杀袁。31岁的美国海归唐绍仪,当时正给朝鲜海关帮办、德国人穆麟德(P。 G。 von Mollendorff)担任秘书,他亲自带着两支枪、两把刀、两匹马,连夜护送袁世凯搬到英国军舰上。
几乎可算是死里逃生的袁世凯,回到了天津,却似乎并没有受到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优待。李身边的一些人,甚至对这位在朝鲜获得了近乎太上皇地位的年轻干部,充满了各种羡慕嫉妒恨。李的女婿张佩纶,就认为袁世凯是“小人之有才者”。
对于袁世凯来说,朝鲜是他能在大清官场安身立命的资本。随着日本人占领朝鲜,袁的十年心血付诸东流。而更为可悲的是,尽管李鸿章此时并不待见他,官场却依然把他当作李的人马。《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巨大的反李声浪中,袁世凯这条“池鱼”躺着中枪,被失火的“城门”李鸿章殃及,回乡赋闲。
出乎袁世凯预料的是,仅仅在家休息了数月,一道诏令却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央调他去天津小站督练新军。
对于这块几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袁世凯首先应该感谢的,是大清特色的官场潜规则。正是潜规则的威力,逼退了这个职务的第一人选、曾担任北洋舰队副提督的德国人汉纳根。汉纳根比袁世凯年长5岁,这年正好40岁,却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5年。这位贵族出身的普鲁士军人,是中国军队首批引进的外国专才,先出任天津武备学堂教官,而后受李鸿章委派,先后负责设计、监修旅顺炮台和威海卫炮台。
甲午战争打响第一炮时,汉纳根就在被日本联合舰队打沉的运兵船“高升号”上,凭借卓越水性死里逃生。随后,他出任北洋舰队副提督,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大东沟海战,因其忠勇而赏加双眼花翎、提督衔,并赏穿黄马褂。
大东沟海战后,汉纳根向中央提交军事改革的建议,提出了整顿海军的八项措施,也提出立即编练新式陆军,对日实行持久战略。这一建议得到中央的高度赞赏,光绪皇帝下达谕旨:“详察汉纳根所议,实为救时之策。着照所请,由督办王大臣谕知汉纳根,一面迅购船械,一面开招新勇,招募洋将即日来华,赶速教练成军。”中央又指派了广西按察使胡燏棻,配合汉纳根一同编练新军。但这位胡副司令虽然也曾上过练兵的建议书,但真挑上担子后,却到处诉说编练新军的“四难”:“筹款之难”、“购械之难”、“求将弁之难”、“约束之难”;随后到处举报汉纳根,怀疑其“建言本意,似欲多购船械,为牟利起见”,而更狠的则是担心“现虽借才异域,冀救目前之急;但恐操纵不能由我,他时后患更多”,认为“恐后患且十倍于倭,岂非引寇入门,自贻伊戚!”
李鸿章也不希望汉纳根掌握军权,他的亲信盛宣怀向中央指出:“专任汉纳根,不归华帅节制”。在多方顾虑下,汉纳根的庞大计划被大大缩减,中央最后确定的规模,是编练10营“定武军”,分步兵、炮兵、工兵和骑兵四个兵种,人数约5000人。“定武军”最初屯驻马厂,后因营房不足,迁移到小站原“自强军”的营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几乎全盘西化的军队。
这支新军的两位主官,胡燏棻从未带过兵,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削尖脑袋想离开这是非之地;汉纳根则感觉“拟办各节,事多窒碍”,也搞得灰心至极。没几个月,胡燏棻终于如愿以偿,调任津芦铁路督办。而心灰意冷的汉纳根,干脆下海经商。
机会之门就这样为袁世凯敞开,而袁也始终没有放弃各种准备。在此前他呈交给光绪皇帝的《遵奉面谕谨拟条陈事件缮折》,洋洋13000多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无所不谈,颇有洞见,加上在朝鲜的卓越表现,早已引起核心的高度关注。
更难得的是,朝中大员,如荣禄、李鸿藻、翁同和、刘坤一等,不约而同大力举荐。这既说明袁的才干有目共睹,亦说明其公关手段着实了得,居然能被各个不同山头的大佬们普遍接受。推荐最力者是两江总督刘坤一,他甚至提出“际此时局艰难,知兵文臣甚少如袁世凯者”,评价极高。
小站里的大机会,终于落到了袁世凯的头上。有作为就能有地位,这样的体制并未板结,在“能者”获得机会的时候,体制自身也获得了自我修补的机会。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雪珥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