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李陵本可全身而退,但被叛徒出卖;汉武帝诛灭其族,不是因其投降

李陵作为西汉将领,也是李广的孙子,在后世可以说是争议颇多的,因为他投降匈奴,后世对于他的观点可谓大相径庭,一个就是汉武帝对李陵太苛刻,诛灭了李家全族,李陵是一个悲情的将领,另一个就是李陵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用将士的性命换来自己的苟活,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在李陵事件中,汉武帝和李陵的表现呢? 首先要说的是,当时汉武帝并未看重李陵,对李陵没有报多大希望,本来汉武帝是想让李陵充当李广利的后勤部队的,但李陵年轻勇敢,一心想着保家卫国,驱除匈奴!所以主动上书汉武帝,但汉武帝此时非常希望靠着裙带关系上来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能立战功,李陵当然不甘心,遂上书愿带自己部众独成一师,汉武帝看见了李陵的决心,虽然答应了,但是武帝为了全局也好,为了偏袒李广利也好,他准许李陵出征,却没有给予李陵最大的支持,上曰:「 ”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 也就是说不给李陵战马,茫茫沙漠,想要寻找匈奴主力必须依靠骑兵,汉武帝只让李陵带领了5000步卒,也没有配备任何协防部队去策应,李陵就这样出发了,果不其然,居然遇到8万匈奴主力,所以李陵的战败,汉武帝是有很大责任的。 在李陵出征之时,发生了一个小事,就可以看出汉武帝并不了解李陵,甚至是有些疑心的,《汉书》记载,「 ”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 ”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 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这里的博德名叫路博德,大家最有印象的伏波将军应该是马援,而路博德则是历史上第一位伏波将军,本来是路博德认为让李陵带走步卒出征,这是对自己的羞辱啊,想着和李陵一同出击,但是这被汉武帝认为是李陵胆怯,不想出兵,所以说,一开始汉武帝对李陵的确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的。 关于此战匈奴兵力是有歧义的,《史记》中说是八万,”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 ”,而《汉书》是”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这个就先暂且不论了,两种说法都是李陵在以少击众,而且还是步兵战骑兵,如果不去看李陵后面投降事情的话,此战的确是打出了大汉军威,李陵自已组织了5000步兵随军出征匈奴,这5000步兵孤军深入,吸引人数万匈奴骑兵,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大量 ... 伤匈奴上万人后,还剩大约3000人,如果箭矢充足的话,李陵可以将这3000人安全撤离,可惜最后战败的地方距离汉土不过百里,每次读汉史都对李陵很是遗憾。 而且按照《汉书》记载,当时李陵是有机会安全撤回的,”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 ”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李陵军中出现了一个叛徒,管敢,他因为个人恩怨叛逃至匈奴,告诉匈奴李陵军中,已是弹尽粮绝,这才让匈奴决定发起最后猛攻,李陵的军队也就被击垮了。 接下来就是李陵倍受争议的地方了,但是李陵归拢残部,眼见被匈奴围困,是投降还是战死,李陵只能二战选其一了,《汉书》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 ”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浞野侯也就是赵破奴,也是战败被匈奴所擒,但是回归汉土后,汉武帝并未追究于他,这是李陵的手下在宽慰李陵,但是李陵的表态也很明确,那就是战死。 可惜结果是,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这和之前说要战死的李陵是不符的,所以这也是被后人认为李陵怕死的证据,李凌的副将战死,身边的护卫基本战死了,李凌一看投降了,凌曰无面目见陛下遂降,这大义了然的话说的,可以接受战败撤退,绝不能接受为将者降,再就是兵还剩四五百为何他们宁死不降?个人觉得,李陵当时到底是因为怕死而降,还是另一种观点诈降再归汉,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可以确定的是,这和汉武帝的要求背道而驰。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武帝是希望李陵战死的,还找人看了李陵父亲妻子的面相,所以说汉武帝对李陵失望就失望在他没有以死殉国,他爷爷李广就是 ... 的,不管他当初抛弃大军突围是策略还是逃跑,也不管他投降是贪生怕死还是为了将士性命,总之,降了以后可以 ... ,想死的人总会有死的机会,但他投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段时间他没 ... ,汉武帝自然觉得他气节方面比不过他爷爷。所以在确认李陵投降后,汉武帝大怒,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 ... 。群臣皆罪陵,当然比汉武帝更 ... 的就是那些大臣了,那是在落井下石啊,估计当初一开始李陵以5000步卒大战数万匈奴骑兵的时候,还有人称赞过李陵吧。 有一点需要矫正一下,汉武帝并非李陵被俘投降后就立即 ... 害了其家人,而是被误传李陵在匈奴帮忙练兵才 ... 其家人的,这都是李陵投降几年后的事情了,所以才有李陵在匈奴斩 ... 了帮助匈奴练兵的李绪的事情,其实李陵和徐庶很像,噤声。而告诉汉武帝李陵给匈奴练兵的人是公孙敖,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 ”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话说汉武帝是不是有些对迎接李陵回朝的事情不太上心啊,公孙敖可是个无能的将军,也就是在卫青霍去病身边捞点战功,还封个侯,历史上对于他战绩的记载,最多的两句话就是,「 ”无功”和「 ”当斩,贬为庶人”,汉武帝干嘛派他去迎接李陵?《史记》记载,七岁,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亡士卒多,下吏,当斩,诈死,亡居民间五六岁。后发觉,复系。李陵是不是怕死不知道,公孙敖肯定是,让公孙敖去接李陵,成功率本来就不大。话说回来,汉武帝对于投降多年的李陵并未追究其家人,为何在听信李陵为匈奴练兵后诛灭了李家,可见汉武帝心中有一个底线,那就是汉将绝不能为匈奴所用,他诛灭李陵全族,一个是对李陵的惩戒,更多的是为了 ... 鸡给猴看,让其他将领知道,你投降,汉武帝可以考虑你之前的功勋和家世咬咬牙,不去追究你,但是你给匈奴效命,绝不轻饶,所以说汉武帝在这件事情上犯的错,更多的是轻信公孙敖之言,而不是因为李陵投降而迁怒其家人。

李陵本可全身而退,但被叛徒出卖;汉武帝诛灭其族,不是因其投降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3.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4.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5.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大臣睡懒觉不想上早朝,朱元璋怒斥:回家种地去,爱睡几时睡几时

    所谓「”朝仪”,指的是皇上上朝时,大臣们必须遵守的各种礼仪。比如大臣们什么时候进宫、什么时候整队、在大殿上应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站位,行什么样的礼仪、口中呼唤什么样的敬语等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类似这样的日常上朝礼仪就是「”常朝仪”,也叫「”朝礼”,而在重大节日或是需要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各地诸侯的时候,大臣们还要遵循「”大朝仪”,也叫「”朝贺之礼”。顾名思义,「”大朝仪”的规格要比「”常朝仪”高

随机推荐

  1. 田川七左卫门的后代_郑成功和田川七左卫门是什么关系_田川七左卫门如何评价_田川七左卫门有其人吗_

    中文名:田川七左卫门别名:田川次郎左卫门国籍:日本出生日期:1626年逝世日期:1696年职业:中日贸易主要成就:曾担任郑氏家族在日本的代表朝代:明朝关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胞弟田川七左卫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胞弟田川七左卫门是中国明朝末期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胞弟,曾担任郑氏家族在日本的代表,从事中日贸易。又名田川次郎左卫门。至七左卫门的儿子孙左卫门时恢复郑姓,取名道周,继续从事对外贸易。

  2. 本月新墨西哥有3人染上鼠疫。

    “KDSPs”新墨西哥三人在本月感染了鼠疫,据卫生官员说,这2016个州的鼠疫病例数接近于本周的“KDSPE”。新墨西哥卫生部报道了两例鼠疫病例,其中一例为52岁的妇女,另一例为62岁的妇女,均居住在该州北部的圣菲县。6月早些时候,该州报告了一名63岁男子的鼠疫病例,该男子也居住在圣达菲县。NMDOH官员说,事实上,美国鼠疫病例中有一半发生在新墨西哥。

  3. 专家风险评估结论:石灰药催熟芒果无安全隐患

    昨天,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表示,专家进行风险评估的结论是:石灰药剂催熟芒果不存在安全隐患,市民可放心食用。不久前有市民举报北京市大兴区有商贩用生石灰兑“乙烯利”药水制成“药垫儿”催熟芒果的问题。北京市...食品办公室立即组织芒果、植物激素及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风险评估。专家的评估结论是,芒果是一种热带易腐水果,通常在七八分熟时进行采收,以满足长途运输或贮藏保鲜等需要。

  4. 当年我们缴获的日军特种武器,这种小物品,说明他们也害怕

    而笔者整理了几幅在当年抗战之中,我们缴获的日军的一些特种武器,咱们一起来看看当年的日军的装备吧。日军的特种物品而这张照片很有意思也很奇特,因为它并非是战场之中用到的,也不是日军的制式武器,而是一些日军士兵或军官所随身带着的护身符,其实这是一种迷信的东西,不过,我们能从中看得出来,就算是没有人性的日军,其实在他们的内心的最深处,也是害怕的,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一定会有人死亡,谁也不例外。

  5. 净空法师:感应的实例

    我有好多次这个经验,以后我向章嘉大师请教,把这个经验告诉他,他给我说的,或者是菩萨、或者是罗汉、或者是天人从这边经过,看到的时候他在那里停一下就有这种感应。能听到音声的,我也遇到有好几个人,我遇到三、四个;见到佛菩萨形相的也有,比较少,感应。

  6. 梦见吃鸡肉带毛

    周公解梦梦见吃鸡肉带毛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吃鸡肉带毛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地藏王是谁?地藏王的事迹由来

    地藏王是谁?地藏王的事迹由来  地藏王是谁: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

  8. 经典初中毕业赠言

    经典初中毕业赠言1、时光总是太短暂,留下了我的眷恋,刻下了你的自信和恬然;2、雪花乱飞的节令,我们也曾陷着迷茫的迷惑,觉得孤单和悲凉,但我们究竟走了过来。毕业留言7、如果我能,我愿将心底的一切都揉进今日的分别。

  9. 全球服役时间最长的5款枪!最老的已经服役130年

    服役时间最长的...:李-恩菲尔德李-恩菲尔德...是公认的服役时间最长的...。1888年到1899年之间该枪的衍生型号就多达9种。▲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中手持老李...的印度警察▲电影《孟买酒店》真实还原了孟买恐袭的场景服役时间最长的...:M1911从1911年3月29日定型到今天,柯尔特M1911...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服役时间最长...称号M1911当之无愧。在二战期间M1911表现不俗,多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10. 史通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刘知几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开始担任史官,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的横加干涉,退而私撰《史通》。《史通》包括内篇39篇、外篇13篇,全书今存49篇。《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史通》之宋刻本已不可见,流传至今的最早本子系明刻宋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王煦华校点《史通通释》,有详细校勘,并改正许多引书上的错误。是为目前之通行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