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法华经简介

  【释经】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和《正法华经》的简称。梵语是Sad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m,saddharma意译为「妙法」或「正法」,puṇḍarīka意译为「白莲花」,古代「花」字为「华」,故译为「莲花」。Sūtra古译为「修多罗」[ [1] ],或「素怛览」,意译为「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有法、常之义。即贯穿诸法深义,摄持所化众生,谓之经。在九分教与十二分教中[ [2] ],修多罗包括经与律,后世则专指三藏中的经藏。此经共7卷,计28品,品依经故,前四字为别题,后一字为通题。具足之名为《妙法莲华经》,凡经依「七种立名」[ [3] ]。

  「妙法」:赞叹其法微妙,不可思议。此法是一乘实相妙理。「法」,即一心之法,生佛同,具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此法为诸佛本源,众生慧命,诸佛悟,此成等正觉,众生迷此,枉受轮回。

  「莲花」,是以喻显,法以喻迹,本二门,各有三义:

  一、为莲故花,喻迹门,为实施权。为显一乘,故有三乘之名。又谓从本垂迹。

  二、华开莲现:喻迹门开权显实。唯一乘法,无二无三。又喻本门,开迹显本。谓释迦早已成也。

  三、华落莲成:喻迹门,废权立实。废方便权教,但归一乘实道。(www.lishirenzhi.com)又喻本门,废迹立本。如来实不生不灭,而言灭度。不灭现灭,既不生灭,唯本无迹。

  【译本】

  据释素闻《法华经导读》「法华的传本」,历来有关本经凡六译,其中唯有三本流传:

  一、西晋太康7年(公元286年)竺法护(239-316)后译《正法华经》 10卷。

  二、姚秦弘治8年(公元406年)鸠摩罗什(334-413)译《妙法莲华经》7卷。

  三、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闍那崛多(527-604)和达摩笈多(?-619)共译《添品妙莲华经》7卷。

  其中尤以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文笔优美畅达,最便诵持,流传最广,迄今为一般人所喜诵弗衰,历久弥新。

  至于《法华经》的注解本,不下六十余家。而最具代表性,且为人所重视者,有如下诸家:

  隋‧智者(538-597)《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为「法华三大部」之二(另一为《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的核心论典。前者建立本书以「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相」等「五重玄义」[ [4] ]为建构佛教解释经典的结构与型态,具有汉传创发性的特殊解经方式,其影响及于华严宗的「十门玄谈」等。

  我国自鸠摩罗什后,注释者亦历代不乏其人。本经在两晋及南北朝时,读诵、宣讲和注疏即非常盛行。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熟知。即便未常读《法华经》者,未尝不习闻此品经文。智顗且基于本经创立天台宗,创发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体系。

  【内容价值与特色】

  《法华经》号称「经中之王」,是集大乘经论之大成,经中以「诸法实相」为佛法本体的揭示。谓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要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令缘熟众生都能成佛;故有「成佛的法华」之说。天台宗的核心思想都依据此经而来,而判本经为「纯圆独妙」的最高法义。但成佛非一蹴可几,故又有三乘之说:以羊车、鹿车、牛车喻声闻、缘觉与菩萨乘为「三乘教」,以大白牛车喻「一乘实教」。前三者为权,后一者为实。故有「开权显实」及「会权归实」之说。

  此经全名《妙法莲华经》,因其理直契「实相」,可以直了成佛,故曰「纯圆独『妙』」。而「莲花」者,所以喻妙法,其义有三:一、「为莲(因)故华(果)」:喻「为权(因)显实(果)」;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唯一佛乘。一个经题,则其权实思想即已含盖了。

  法华经的殊胜,在「五浊恶世」[ [5] ]中,佛陀出现于世而说此一乘法,即便「末法」众生,亦多在摄受之内;尤为难得中之难得。说明如下:

  《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一段,说明以下诸问题:一、十方世界中(非仅指娑婆世界而言),只有一乘法;无有二乘、三乘法,只以方便故说三。二、此一乘法出于「五浊恶世」,正见佛的度众的慈心。三、盖以众生劫浊垢重,弥见菩萨之慈悲善巧。于一乘中,别说三乘。四、明指阿罗汉、辟支佛,非究竟涅槃;当「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五、佛出世难值遇,且无量劫难遇,即便佛出世,是法亦难遇。六、佛灭度后,即便是受持、读诵、解义是经,是人即为难得。

  而「五浊恶世」说,佛教诸经多有之。且多就「末法」时而发的,均能得成佛。如:《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如来灭后,于末法[ [6] ]中欲说是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7] ]。」据本经〈如来寿量品〉称释迦之「法身」本属寿命无限,久远劫前已经成佛,显现各种「化身」,只是权现垂迹,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经中采用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主旨则契入佛陀教说之本怀。

  在诸大乘经典中,都有十方三世诸佛同时宣化,各由因缘而出现于世之说的「缘起观」,而以大乘「实相」的教理,为究竟了义。近代学术或有以「原始佛教」乃佛陀的根本教义者,乃属「世俗」知见,为「历史进化论」。本经谓凡能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悉具无量功德,必当成佛。若从本经的「譬喻」[ [8] ]中,当可得知其中要义。

法华经简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别放纵善变的情绪-感人的情话

    —今何在《悟空传》23.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别放纵善变的情绪。人最可悲的不是爱而不得,而是玷污自己的付出。

  2. 最后还是说再见

    最后还是说再见美文精选一:最后说再见我承认自我依然很在乎你,在你面前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是我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或许只剩下丁点可怜的自尊吧。正因那么的爱你,却注定要分手,看见以后的你如果过的不好,我会很难过,正因我怎忍我最爱的人儿哪怕受着丁点折磨;但是如果看见你过的愉悦,我依然会很难过,正因你的愉悦不是我所给予的,我自信我对你的爱不会比任何人的少,但是老天你却给我开了这么大个玩笑。

  3. 泾渭分明是什么意思?

    【拼音】jīngwèifēnmíng【解释】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出处】《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例子】泾渭分明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林伯渠《和朱总出太行韵》)【近义词】一清二楚,黑白分明【反义词】不分皂白,泾渭不分【相关】百度“泾渭分明”

  4. 表达友谊的诗句 只因览胜探奇

    高山流水觅知音。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有奇才我不贫。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5. 渴望

    她又自卑了起来,也许自己还没有那么惊为天人的美丽,她开始注意学校里走过的每一个女生,渴望着她们脸上,身上的每一处优点。她渴望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一天都渴望不完。她开始渴望自己平凡一些,不要那么多男生围绕。这可吓坏了她,她渴望赶紧摆脱这个人。城市的其它角落,很多人都在各自或憧憬,或羡慕,或渴望着成为某些人,他们希望有一天渴望的事情能成真。

  6. 修造桥梁 延寿获福故事两则

    陆地上有河港,截断南北西东,使行路的人望洋兴叹,一旦修造成桥梁,犹如绝处逢生,不用船就能平安渡过。以下为摘录自《安士全书》上的两则修造桥梁而延寿获福的故事,与君共勉。夷伯就发心修补桥梁道路,不遗余力。

  7. 梦见被猴咬

    周公解梦梦见被猴咬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被猴咬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蒋经国生母 揭秘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的生母是谁?

    >次子蒋纬国,系养子,戴季陶亲子,先娶石静宜为妻,石死后,娶邱如雪为妻,生子蒋孝刚。>蒋纬国养母为姚冶诚,经国、纬国称宋美龄为母亲,同时,蒋介石与陈洁如收养一女,蒋瑶光,后改母姓,嫁蒋介石侍卫长,实为中共地下党员,后留大陆>

  9. 你还以为慈禧会傻傻的为咸丰帝守寡了几十年,其实不是的

    慈禧的私生活传闻很多啊。>比如他在书中举了个李莲英伺候慈禧沐浴的情节,就颇有看头。>慈禧不好意思直接召他。>>据说,李莲英开始时还扭扭捏捏,被慈禧瞪了一眼,就很快宽衣解,随老佛爷带入了浴房。>在慈禧的鼓励下,小李子拿起毛巾开始为慈禧搓背。>从这一轶事可以看出,李莲英等太监在解决老佛爷的寂寞守寡问题上,毫无疑问是具有热切的献身精神的。>其实,慈禧有普通女人的一面,也有政治手腕很硬的女强人的一面。

  10. 可歌可涕的意思 | 成语大全

    值得歌颂赞美并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成语出处:清–汪琬《计甫草中州集序》:“幸得追随其步趋,而相与上下往复其议论,无不动心骇魄,可歌可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