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科举,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也是普通老百姓能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

科举,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也是普通老百姓能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科举又分文科举和武科举,所谓「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这是所有文科举考生的心愿。 科举最先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到清朝,不同朝代的科举制度也有差异。今天我们说的是清朝的科举。 清朝的文科举,有四个步骤,分别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最终选出前三甲。 1,童试 科举第一步,先要通过童试。童试也就是郡试,没有规定年龄大小,是最先的入学考试,通过后就是「 ”秀才”了。 2,乡试 科举第二步,就是乡试了。通过童试的考生,就可以等待参加乡试了,乡试三年一次,乡试考中的就称为「 ”举人”了。 3,会试 科举第三步,就是会试了。会试在北京的贡院举行,通过了乡试的考生,就可以参加会试了,会试录取了的人就称为「 ”贡士”了。 4,殿试 通过了前面三步,最后就来到了最后一步,就是殿试了。清朝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由皇帝亲自选定,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这前三名可以马上任职做官。 据记载,清朝文科举一共有112次,其中状元人数,江苏省最多,多达47人,其次是浙江省,有19人,然后安徽省有11人,山东省有6人,江西省有4人,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河北省、湖北省、满洲都分别有3人,湖南省、贵州省各有2人,河南省、陕西省、四川省各有1人。 清朝的武科举跟文科举不一样,考试前要先考箭、刀、石等,这些都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步。 1,箭 参加考试的人按照要求比弓箭,有马上射箭,扎马步射箭等,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个考试。 2,刀 参加考试的人要分别拿起重达八十斤、一百斤、百二斤的大刀,前后左右挥舞,考官觉得合格了才能通过。 3,石 最后考生要先后抱起两百斤、两百五十斤、三百斤的大石头,抱到胸前,用胸挺大石。 以上三个考的是考生的箭法和力气,都通过了才进入笔试,笔试考的是一些打仗的策略。笔试通过后才是殿试,由皇帝钦定第一名为武状元,武状元再由皇帝赐封官职,一般是武官。 有记载所属地方的武状元,河北省人最多,有20人,其次是山东省,有14人,然后浙江省有8人,河南省、江苏省各有6人,山西省有5人,福建省、甘肃省、广东省、满洲、天津、江西省各有3人,陕西省有2人,四川省、重庆各有1人。 无论文科举也好,武科举也好,都是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也是普通人「 ”一跃龙门”的 ... ,是古代贫穷人家的希望。 你们省有多少个文状元,多少个武状元呢?欢迎留言。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标签:武状元清朝中国古代史科举制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