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乘起信论》的往生思想(姚长寿)

《大乘起信论》的往生思想 姚长寿一、问题的所在>《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着。这部论着以真如缘起说为其理论基础,阐述了“一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在对一心、二门、三大作了详细的阐述之后,又指出了生起信仰大乘佛法的 ... ,即所谓四信五行,从而要求人们修习大乘之行,最终达到成佛的境界。该论在修行信心分中有如下一段:>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谓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这一段的意思是说,众生初学此论所说大乘佛法,会产生怯弱之心,认为住于此娑婆世界,怕自己不能经常遇到诸佛,亲自奉承供养,害怕信心难以成就,于是产生退却念头。但是如来有一种殊胜的 ... ,能摄护其信心。这就是专心一意念佛,便可随愿往生他方净土,经常见到佛,永远离开恶道。为了说明这一念佛往生法门的行之有效,底下应用了一段经说(修多罗)。这段经说应该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取意,说如果有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于那个极乐世界,就能往生该处。因为在那个世界里可以经常见佛,所以信心无有退失。这段经说至此意思都很明确,问题是下面的一句,“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应该作何理解?一般似乎是作这样的理解:如果能够观想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常常勤加修习,最终必定往生净土,住于正定位。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与上述念佛往生法门不同的另外一种修行 ... ,即观想法身进入三昧。能够进行这一 ... 的也决非是上述那些怯弱众生,而应是那些利根上机之人。修行信心分的这一段本来是为怯弱众生而设的,为什么又要在这里提出对怯弱众生来说很难做到的真如三昧呢?这里应有值得探讨之处。高崎直道博士即曾对此有所疑问,可惜没有对此作深入探究。>我们知道《大乘起信论》现存有两个译本,一为梁真谛(499—569)所译,通称“旧译”;一为唐实叉难陀(652—710)所译,通称“新译”。而上述这一段,新译却是这样翻译的:>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谨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道。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于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修行,得入正位。>我们注意到新译的最后一句,即“于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修行,得入正位”,其中的“彼”,根据上下文的含义,应该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新译的意思是说,怯弱众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在那里可以经常见佛,信仰大乘佛法之心永不退转。在那极乐世界(于彼)倾听佛的教诲,观想佛的法身,渐次修行,即可入正定之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段的含义就成此土念佛,彼土修行了。>《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很大争议的论着。关于本论的真伪,比如本论究竟是真谛所译,还是中国人的著述,实叉难陀究竟是否重译过本论,学术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这里暂不讨论这些问题。从文献的角度来看,上述一段的内容,新旧两译确实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此土观佛修行,还是彼土观佛修行,这在中国净土教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如下探讨。>二、关于往生思想>藤田宏达博士在《原始净土思想之研究》一书中,对往生思想及其源流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大阿弥陀经》说:>其欲求作菩萨道生阿弥陀佛国者,其人然后皆当得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者,皆当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种好,皆当作佛。>往生的意思也就是成佛,因为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的誓愿而成的世界,是佛的觉悟的世界。但是极乐净土的往生,并不意味着就是立即成佛。往生者有着各自相应的证果,其证果的内容,在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为声闻四果,在大乘佛教即为阿惟越致(不退转)。>声闻四果,第一果予流,轮回生死,极七返生,即于人界与天界七度往来,在此期间不断修行,最终得阿罗汉果;第二果一来,即于人界与天界一度往来之后而得证果;第三果不还,即不再还回人间而在天界入灭;第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从这四果的情况来看,能够在现世证果者,只有第四果阿罗汉,其余三果尽管时间长短有所不同,从生于天界完成修行这一点来说,却是相同的。>往生思想与见佛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所谓见佛,就是希望能够在佛的身边修行而得以觉悟。这一点对佛灭后的佛教徒来说,那是一种最为迫切的愿望。部派佛教认为现在佛就是释尊一佛,而且包含在过去七佛之中,所以现实是无佛时代,当然也就谈不上见佛。到了大乘佛教,由于现在他方世界多佛思想的出现,便形成了见佛思想。比如《般舟三昧经》就说到可以通过三昧见佛,而且在诸佛之中特别提到了见阿弥陀佛。庐山慧远的阿弥陀佛信仰,依据的就是《般舟三昧经》。依靠三昧来见佛,这是大乘佛教的一股潮流。>然而在《无量寿经》等净土教经典里却有着一种与三昧见佛不同的见佛方式,那就是通过往生见佛。这些经典说到三辈往生,上辈者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而中辈和下辈因对阿弥陀佛国存有怀疑,而生于边地的七宝城中,五百年不得见阿弥陀佛,亦不得闻此经。从这些情况来看,所谓往生极乐净土,就是见阿弥陀佛,以期在阿弥陀佛的身边完成修行而达于成佛。 >三、《往生论注》与《大乘起信论》>上述《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中一段的劝归净土思想,与龙树(约150—250)《十住毗婆沙论》第九《易行品》有关系。《易行品》说:>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越惟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这是说菩萨要想在现生得阿惟越致(不退位), ... 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修习困难之行的难行道,一种即是称念佛名的易行道。这一难一易二道的教说对以后的净土教家以很大的影响,使之成了一种净土往生之行。昙鸾(476—542)的《往生论注》就是如此。《往生论注》以五浊无佛的时代意识为立论的基础,认为在这个时代之中,自力修行是难行,他力称名是易行。龙树在《易行品》中说难行易行,指的是大乘菩萨道,昙鸾则把在现世之中求不退位进而觉悟的菩萨道统统称之为难行道,而把往生净土进入不退称之为易行道,与龙树的本意有所不同。>《往生论注》是世亲(约400—480)《往生论》的注释。《往生论》主张通过五念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来生安乐净土,见阿弥陀佛。现存《往生论》只有菩提流支一种译本,近来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净土教の综合的研究”研究班,对《往生论》作了各种版本的校对,为《往生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是因无梵文对校,《往生论》中的有些句子受到汉语译文的制约,自古至今就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这么一句:>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这一句与上述《大乘起信论》中“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一样,奢摩他(止)寂静三昧的修行,可以理解为在此土,也可理解为在彼土。如果把“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一气连下来读的话,那么修行的时点就在彼土。如果在“作愿生彼”作一停顿,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成了在此土一心专念,作愿生彼,(同时)修奢摩他寂静三昧,修行的时点就在此土。从《往生论》的原义来说,应该采用后一种读法,日本的学者大都也是这么理解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世亲思想的本义。但是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说,应该采用前一种读法,昙鸾就是这么读的。《往生论注》对这一句的注释是:“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意思很明显,奢摩他的修行是在彼土。>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往生论》中还有一些,比如“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也可以有两种读法,昙鸾采用了彼土修行的读法。今天我不想在这里具体探讨这个问题,只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想说明一点,那就是昙鸾的《往生论注》中有着浓厚的彼土修行的思想,这一思想虽然没有被后来的道绰、善导等继承,但却对《大乘起信论》产生了影响,并通过《大乘起信论》也影响了后来的唯心一系的净土教家。>望月信亨博士认为,如果《大乘起信论》是出于地论师之手的话,那么上述《大乘起信论》一段的往生净土之说,很有可能是受了昙鸾净土不退思想的影响。他是从《往生论注》与《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的关系、菩提流支与地论学派的关系等来论述的。从彼土修行的方面来说,我认为《大乘起信论》很可能也是受了昙鸾《往生论注》的影响。>《大乘起信论》的这一专念往生说,以论书的权威对后来的净土教,特别是唯心系的净土教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专念往生的胜方便,为一切众生进入净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比如,永明延寿在(904—975)《万善同归集》第二十八问答之中,在回答“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一问时,即答以“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并引用了《大乘起信论》的这一段以作经证。主张“本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天台宗学者四明知礼(960—1028),也在《四明尊者教行录》中,提出“托彼胜境修观”,也引用了《大乘起信论》的这一段以作经证,“求生彼土,而令观于彼佛真如法身”。>四、小结>以上对《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中专念往生一段的往生思想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现小结如下:>一、真谛译本中的“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一句,通过与新译的比较、昙鸾《往生论注》的比较、唯心净土教家的引用等考察,应作彼土修行来理解。>二、昙鸾接受了龙树《易行品》的影响,把往生净土进入不退称之为易行,虽然不同于龙树的本意,但是正是这一不同使他能在五浊无佛时代意识下,在解释世亲《往生论》的时候,表现了浓厚的彼土修行的思想。这一思想很可能影响了《大乘起信论》。>三、《大乘起信论》在昙鸾的影响下,其往生思想的含义,不仅是指怯弱众生的往生,而且也是利根上机之人的往生。这就是《大乘起信论》为唯心净土教家普遍重视的原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乘起信论》的往生思想(姚长寿)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关于青春的经典说说心情短语-感人的情话

    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的情感历程时,那爱的伤痕会在记忆深处闪烁,成为心海深处的珍贝!高格的女子,人前有多少追求者的热烈,人后就有多少难遇高帅的悲凉。

  2. 描写红叶与美女的诗句 | 历史新知网

    《红叶与美女》红叶如颊西施貌,柳枝细腰貂婵身,歌舞红叶玉环赞,香君夸红叶美女赞美红叶中的美人句子赞美雪中美女的句子如下: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佳人歌》西汉2: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其一》唐3: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其二》唐4: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3. 乞儿乘车是什么意思?

    【拼音】qǐérchéngchē【解释】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出处】《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注引《世语》:“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例子】【相关】百度“乞儿乘车”

  4. 梦见越狱 逃狱

    周公解梦梦见越狱 逃狱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越狱 逃狱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卑微”是人生的第一课

    好莱坞翻拍他的电影,意大利举办周星驰电影周向他致敬,他独创的“无厘头”表演风格,成为香港甚至全世界通俗文化的重要一环。饱尝世事辛酸最后终于站在自己梦想舞台巅峰之上的周星驰,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卑微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上好这一堂课,才有机会使自己的人生光彩夺目。

  6. [专家点评] 唐-五代安徽绩溪霞涧窑青瓷五花口盏一对

    [专家点评]唐-五代安徽绩溪霞涧窑青瓷五花口盏一对五代绩溪霞涧窑青釉五出筋茶盏(底足)五代绩溪霞涧窑青釉五出筋茶盏(细部)五代绩溪霞涧窑青釉五出筋茶盏(细部)敛口、斜腹、圈足、施青釉、腹身有五条拉线,灰胎,口沿处釉面有细碎的牛毛纹。唐时中国陶瓷生产格局呈“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到晚唐五代时达到顶峰。当时皖南的一些窑口也属于这个范畴,绩溪霞涧窑就是其中之一。

  7. 寧國府有多髒?看看賈珍做的這些事兒,一般人做不出來

    說起四大名著大家都看過,它們各自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紅樓夢中的那點事兒。這部書主要講述了當時貴族的生活是怎樣的,人物性格豐滿,但是裏面還有一些“醜事”,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賈珍繼承了賈敬的爵位以後便在寧國府隻手遮天,胡作非爲,把整個寧國府的風氣搞得髒亂不堪。說起爭議更大的人物,要數秦可卿莫屬了。她本來是一個孤兒,從小就被秦業抱養,後來長大以後嫁入了賈府,因爲行事妥當,爲

  8. 在位仅二十七天,却干了1127件荒唐事,真是绝了!

    到达定陶前,随从所骑的马接二连三累死于道,郎中令龚遂出面劝说,刘贺勉强答应五十名官员不再陪同,返回巨野。在征求了皇太后上官小妹的意见后,废刘贺为庶人,遣回原封国昌邑,降为山阳郡,赐汤沐邑二千户。龚遂心里最清楚,经管大汉基业,这位爷可实不是那块料,唯有时时监督事事提醒,或能弥补万一。>后来的事实验证了龚遂的预料,在位仅仅二十七天,实在不着调的刘贺被霍光拉下马来。

  9. 为什么说赤眉军领袖樊崇这一生都在为别人作嫁?

    为了避免混淆起义军和王莽官兵,樊崇命令自己的队伍,一律将眉毛染成红色,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赤眉军”,这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为击败王莽做出了最大贡献。这主要归因于樊崇心胸宽广,为人宽厚,领导有方。赤眉军在樊崇的带领下,打仗身先士卒,分配战利品先人后己,生活中强调以德服人。樊崇对这件事情,也没有加以制止。>赤眉军刘盆子,樊崇等投降,交出玉玺和宝剑。樊崇一生就是为人作嫁的命。

  10. 一丝惬意心中来(共10篇)

    哦,《意林》让我一丝惬意心中来。只有在饮茶之时,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一丝惬意心中来”的感受,正因茶的淡然,让人望而止步,只有在那时候,在能真正体会到,在那时候是没有欲望的,有,也是那种对茶水的渴求。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