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随着满族人口大量的迁入关内,原先女真人居住的地方人口开始锐减,作为祖宗的发祥和壮大之地,清朝统治者自然不舍得因为自己的转移而放弃的,他们就让披甲人世代居住此地守卫边疆,同时给予一定的政治优待以安其心,比如很多罪犯被发配到宁古塔就是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

清朝是建州女真人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政权,本来他们世代生存在东北地区,夺取中原政权后为了便于统治广袤的土地和人口,他们便把政治中心迁移到明朝故都北京。随着满族人口大量的迁入关内,原先女真人居住的地方人口开始锐减,作为祖宗的发祥和壮大之地,清朝统治者自然不舍得因为自己的转移而放弃的,他们就让披甲人世代居住此地守卫边疆,同时给予一定的政治优待以安其心,比如很多罪犯被发配到宁古塔就是给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多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满清八旗制度「 ”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披甲人的地位低于旗人而高于 ... ,他们受清 ... 的差遣世代镇守东北戍边,那里生活条件恶劣且交通不便,很多犯人之所以不愿意去给披甲人为奴,除了不甘屈辱外,更多是从现实角度考虑的。 看清宫剧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桥段,面对不听话的臣民,皇帝老子一发怒,大手一挥,就会来一句:「 ”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领刑者顿时吓得面如死灰,大有生不如死之感。确实,有清一代,除了 ... ,最让人难以承受的就是「 ”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看似普通的流刑,可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前往生存环境恶劣的边关,先不说沿途作为罪犯遭受的折磨,能不能安全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都很难说。 「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研堂见闻杂录》)”有人还说:「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也是皇帝震慑罪官常用的手段,正是因为这里地处偏远且离内地很远,很多罪犯往往半年都很难到达,即使侥幸到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后面所受之罪一点也不比流放途中差。披甲人本身地位就没有满人高且世代镇守边关,对于流放而来的罪犯基本不会考虑什么人权,完全都是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对待,受辱和被折磨还是轻的,缺衣少食也还能忍受最难的是被披甲人弄死也很少有官府追查,对于这些犯人清 ... 感觉没有直接下令处死就已经很仁慈了。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流放宁古塔的人,其结果大多被冻死、累死、被折磨死等。能回着回来的人不多,能从这里重返朝堂的几乎没有。宁古塔气候恶劣,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封,五谷不长。著名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后,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这样的地方人迹罕至,「 ”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但却成了野兽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经常和虎豹狼虫不期而遇,「 ”前有猛虎后苍兕”,稍不留意就会葬身兽腹。 所以才会有很多罪犯再听到流放宁古塔以后宁愿 ... ,这不仅仅是捍卫自己的尊严与气节,也有现实生存的无奈,毕竟被折磨而死还不如主动去死,这样或许还能留下一个好的名声,皇帝如果内疚了或许还能赦免自己的妻儿老小和族人。而原则顺从屈辱的流放边关,能不能活不好说,反正基本是没有希望获得皇帝的信任而重返朝堂了。利弊得失之间,很多有胆魄的罪犯都选择了 ... ,从而让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成为了恐怖故事,后面的罪犯也宁愿 ... 也不愿流放关外。
本文标签:宁古塔披甲人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