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而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可反映脏腑精气盛衰。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而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可反映脏腑精气盛衰。因此,望目不仅是望神的重点,而且在诊察病情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甚至起到「 ”见微知著”的作用。 《重订通俗伤寒论》说:「 ”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故观目为诊法之首要。” 古人将目之不同的部位分属于五脏。瞳人属肾,称为「 ”水轮”;黑睛属肝,称「 ”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 ”血轮”;白睛属肺,称为「 ”气轮”;眼睑属脾。称为「 ”肉轮”。并认为观察目的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此即「 ”五轮”学说。对眼科临床和内科疾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望目应重点观察两目的眼神(见「 ”望神”)、色泽、形态和动态的异常改变。 1.色泽 正常人眼睑内(睑结膜)与两眦红润,白睛(巩膜)白色,黑睛(虹膜)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如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为心火,脸缘赤烂为脾有湿热,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又诸经热盛,皆可引起目赤。 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多由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在皮肤黄疸轻微不易发现时,望白睛发黄即可早期发现。但须与中年以上人的球结膜脂肪沉着相鉴别:后者为稍隆起的淡黄色斑块,在睑裂部最明显;而黄疸的黄色则均匀无隆起,在眼球周围明显,愈近黑睛愈浅。 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兼见面、唇、舌淡白无华。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是肾睛亏耗,或命门火衰,水寒内盛之象。 2.形态 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目胞浮肿:为水肿的常见表现。因目胞属脾,脾恶湿,且该出组织疏松,故水肿可先见于目胞。观察此处微肿可早期发现水肿。但健康人低枕睡眠后一时性胞睑微肿不属病态。 眼窝凹陷:多为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可见于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的病人。若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则视不见人,真脏脉见,则为阴阳竭绝之候,属病危。 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者,属肺胀,为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若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者,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针眼、眼丹:脸缘肿起结节如麦粒,红肿较轻者,名为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者,名为眼丹。皆为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3动态 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瞪大,直径约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瞳孔缩小:多属于肝胆火炽所致;亦可见于中毒,如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瞳孔散大:可见于肾精耗竭的病人,属病危,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如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可见于中风或颅脑外伤病人,亦属危候。此外亦可见于五风内障(青光眼)病人。 瞪目直视:即病人两眼固定前视、神志昏迷,为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 戴眼反折:即病人两目上视,不能转动,项强抽搐,角弓反张。为太阳经绝证,亦属病危。 横目斜视:多属于肝风内动。因足厥阴肝经系于目系,肝风内动牵引目系故可见横目斜视。 昏睡露睛:多属脾胃虚衰。可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为脾虚清阳不升,气血不足,胞睑失养,启闭失司所致。 胞睑下垂:又称脸废。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或外伤所致。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眼球突出健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