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885年9月5日凌晨,被称为「”晚清第一硬汉”的左宗棠,在福建福州病故,享年73岁。左宗棠为官30多年,清廉自持,死后无余财,屋内仅有一帷帐而已。左宗棠的出现,有如晚清政坛的一律清风。《清史稿》夸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左宗棠爱民如子,一向以民为本,在担任封疆大吏时总是强调「”为政先求利民,民既利矣,国必与焉”。《清史稿》又夸他:「”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更重要的是,左

1885年9月5日凌晨,被称为「 ”晚清第一硬汉”的左宗棠,在福建福州病故,享年73岁。 左宗棠为官30多年,清廉自持,死后无余财,屋内仅有一帷帐而已。左宗棠的出现,有如晚清政坛的一律清风。《清史稿》夸他:「 ”廉不言贫,勤不言劳。” 左宗棠爱民如子,一向以民为本,在担任封疆大吏时总是强调「 ”为政先求利民,民既利矣,国必与焉”。《清史稿》又夸他:「 ”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更重要的是,左宗棠有一副硬骨头。在风雨如晦、内忧外患不断的清朝晚期,左宗棠奋起抵御外敌,从来没有妥协、认输的时候。收复新疆一役,更是创造了晚清领土失而复得的奇迹。光绪皇帝都忍不住夸他:「 ”朕御极后,特命督师出关,肃清边圉,底定回疆,厥功尤伟。” 一般来说,像左宗棠这种级别的大臣,在临终之际都会向朝廷上一道遗折,交代后事。左宗棠也不例外。他在病重时,由于不能动笔,就采取口授的方式,写了一道遗折。 在这道遗折里,左宗棠一上来就简略报告了自己的病情,以及钦差大臣工作的移交情况,既不客套,也没有虚情假意,符合左宗棠的性格:「 ”窃臣衰病日剧,吁恳天恩,宽予假期调理,于七月二十五日接到,具折叩谢,将钦差大臣关防及臣所部恪靖各营,移交督臣杨昌濬接受。” 杨昌濬时任闽浙总督,他是左宗棠的老部下,曾经追随左宗棠西征。 随后,左宗棠追忆了自己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荣辱浮沉,特别感谢了咸丰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又深切表达了这次督师南下,前往中法战争前线,但并没有获得成功的遗憾,国恨家仇,念兹在兹:「 ”臣以一介书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屡奉三朝,累承重寄,内参枢密,外总师干,虽马革裹尸,亦复何恨!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生平,不能瞑目!渥蒙皇太后、皇上恩礼之隆,叩辞阙廷,甫及一稔,竟无由再觐天颜,犬马之报,犹待来生。禽鸟之鸣, 哀则将死。” 接下来,左宗棠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局势,提出了富强之策,及早推行铁路、矿务、船炮等政策:「 ”方今西域初安,东洋思逞,欧洲各国,环视眈眈。若不并力补牢,先期求艾,再有衅隙,愈弱愈甚,振奋愈难,虽欲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愿皇太后、皇上于诸臣中海军之议,速赐乾断。凡铁路、矿务、船炮各政,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 最后,左宗棠表达了对光绪皇帝的殷切期望:「 ”然居心为万事之本,臣犹愿皇上益勤典学,无怠万机;日近正人,广纳谠论;移不急之费以充军食,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喘息涕泪,谨口授遗折,缕缕上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读到此处,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左宗棠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令人感慨万千。 【参考资料:《清史稿》《谕赐祭文》《左宗棠全集》等】
本文标签:左宗棠中国近代史晚清历史清史稿清朝历史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北洋政府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