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冬,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8年,方被平息,给隆盛日久的唐王朝以重击。从此,盛唐不再,藩镇割据,直至唐亡。安禄山叛变初期,打着「”奉密召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再加上唐玄宗原本对其信任有加,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叛变。还没等李隆基反应过来,倾巢而出的二十万叛军,长驱直入,沿途几乎未受到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冬,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于一身的安禄山以「 ”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8年,方被平息,给隆盛日久的唐王朝以重击。从此,盛唐不再,藩镇割据,直至唐亡。 安禄山叛变初期,打着「 ”奉密召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再加上唐玄宗原本对其信任有加,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叛变。还没等李隆基反应过来,倾巢而出的二十万叛军,长驱直入,沿途几乎未受到较大抵抗,便已先下河北,次取东都洛阳,陈兵于潼关以东,准备随时进攻关内。 安史之乱初期形势图 此时,唐军精锐多在边关忙着开疆拓土,一时间无法回援,朝廷里一片恐慌,乱做一团。还好此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和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两将在朝,二人都是百战名将,李隆基对二人委以重任,令其在洛阳、长安等地招兵买马,抵御叛军。二人勉力为之,方才靠着新招募的洛阳、长安市井子弟守住了潼关。叛军久攻潼关不克,已经有了撤军的打算。 但紧接着,情势斗转。原来,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以「 ”失律丧师”之罪斩了封常清、高仙芝,后任命哥舒翰为唐军统帅。哥舒翰本也是身经百战的大唐名将。可惜,李隆基利令智昏、平叛心切,不顾哥舒翰「 ”深沟高垒,闭关固守”的忠言,一再催促哥舒翰率军出关,以期「 ”收复河洛”。 正值此时,边将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与叛军作战,进展顺利,打了几个胜仗。二人上书玄宗,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二人更是献计引朔方军北取范阳,直捣叛军老巢。这本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好计谋。可惜,李隆基听信杨国忠谗言,未予采纳。 在皇帝的一再催促下,哥舒翰只好率军出关,结果中了叛军将领崔干佑的伏兵之计,唐军大败。败军给李隆基带来了更坏的消息,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 郭子仪、李光弼听说潼关被攻破的消息,只好放弃了原来的作战计划,即刻派军南下勤王。玄宗皇帝仰天长叹,难道是天要亡我大唐吗?紧接着,玄宗携杨贵妃入蜀,太子李亨北上灵武,重新建立了唐军大本营。偌大的长安城,还有玄宗皇帝亲自缔造的帝国辉煌被遗弃了…… 小编读史,每到此处,无不捶胸顿足,如果当初李隆基听从了哥舒翰、郭子仪等人的忠言,令唐军坚守潼关,待边军回援;同时,令郭子仪、李光弼率军从北部直捣叛军幽州老巢,或许又将是另外一种结果。 历史没有如果……
本文标签:安史之乱唐朝历史唐玄宗哥舒翰潼关玄宗清朝历史突厥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