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两京制”在以往诸多朝代都存在过,发展到明朝却孕育出一个「”怪胎”。商迁五都,不别置员。周营雒邑,惟命保厘。汉、唐旧邦,止设京尹。宋于西京,仅命留守。保厘、京兆,即今府尹是已。未闻两都并建六卿如今日也。明朝「”两京制”的怪,就在京城和南京都有一套行政班子。除了后来出现的「”内阁”,京师有的一套中央...官僚体系,南京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部门与京师的区别,只是称呼上多了「”南京”二字而已。崇祯皇

「 ”两京制”在以往诸多朝代都存在过,发展到明朝却孕育出一个「 ”怪胎”。 商迁五都,不别置员。周营雒邑,惟命保厘。汉、唐旧邦,止设京尹。宋于西京,仅命留守。保厘、京兆,即今府尹是已。未闻两都并建六卿如今日也。 明朝「 ”两京制”的怪,就在京城和南京都有一套行政班子。除了后来出现的「 ”内阁”,京师有的一套中央 ... 官僚体系,南京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部门与京师的区别,只是称呼上多了 「 ”南京”二字而已。 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传到南京,仅一个月时间内,南京就组建了以福王朱由崧为首的弘光政权以续朱家皇统,这正是「 ”两京制”的功劳。 然而,明朝的首都北京长期处于游牧民族的威胁下,造成「 ”天子守国门”的困境,这又不得不归结于「 ”两京制”的不当之处。 明朝「 ”两京制”的渊源,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01 定都何处,是朱元璋一生的心病。 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从老家淮河流域一带经营,逐步向南扩张,取应天(南京),占浙西,「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南京附近的州县,是他取得天下的根据地。 南京,又名金陵、建邺、建康,地势险要,气象雄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历史上诸多政权以其为都城,三国时的诸葛亮曾盛赞:「 ”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明城墙遗址 明洪武元年( 1368 年) 正月,朱元璋于应天登基称帝,并以应天府为南京,却没有将南京定为京师。事实上,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开始对应天府进行营建,如此苦心经营却仍不以南京为都城,可见他对南京并不满意。 朱温灭唐、赵宋以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从东、西竞争变成了南、北竞争,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北部的游牧民族。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成为了「 ”南北竞争”中重要的据点。 汉族政权失去它,只能偏安南方;游牧民族占有它,则可挥鞭南下。朱元璋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知道要维持一个疆土远超宋朝、不亚于汉唐的大帝国,南京并不是合适的首都。 遍观前朝,凡是定都金陵的,多是偏安一隅且国祚不长,朱元璋很忌讳这点。南京又距离北部边疆千里之遥,以北元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对新建立的大明朝虎视眈眈,定都于南京对北方的控制显得鞭长莫及。 此外,明故宫大内是填燕雀湖而建,地势有下沉迹象,朱元璋认为这样会破坏皇家风水。所以,朱元璋对「 ”京师”这一重要称谓并不想就这么轻易地给南京,于是他便效仿古代两京制,在应天成为南京的同时,以汴梁( 开封) 为北京。 元大都被攻下后,全国局势为之一变,朱元璋又为自己设立北京感到后悔。随后朱元璋便将北京「 ”汴梁”弃而不用,决定另立新都。 北京最有做都城的战略价值,然而明军刚刚收复大都,城池和周边州县还欠繁华和富裕,且北京胡化了四百余年,与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对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明朝开国功勋集团来说,定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心里总是不踏实。 朱元甚至想到了它的老家临濠,不顾群臣反对,将临濠升格为中都。 洪武八年( 1375 年) 四月,朱元璋亲自去中都的营建工地视察后发现,自己关于中都选址的决策不当,以「 ”劳费”为由,将精心营造了 6 年,且即将大功告成的中都工程给停下来了。中都在明朝以后的岁月中被陆续拆除,仅被当成了禁锢皇室宗族罪犯之地。 洪武十一年( 1378 年)正月,长达十多年的反复考量后,朱元璋终于正式下诏「 ”改南京为京师”,南京才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国都。可就算定都于南京,南京城的缺点还是让朱元璋十分头疼,他时刻都有换都的想法。 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 ,朱元璋还曾派太子朱标去长安、洛阳和开封调查,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然而经过一次次战乱,关中残破凋敝,不再具备作为一个大国都城的条件,洛阳的情况也差不多。开封又处在大平原上,容易受敌,战略位置很不妥当。 洪武年末期,南京的皇宫大内下沉得十分严重。阴阳师向皇帝进言,这不利于皇明的江山稳固,朱元璋垂垂老矣,只得发出「 ”兴废有命,惟有听天”的叹息。 02 定都难题,竟因为叔侄之争得到解决。 朱元璋生前,为了弥补京师处于南方的缺憾,将皇四子燕王朱棣和其他几个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儿子代王(封藩于山西大同)、辽王(封藩于广宁州,今辽宁锦州境内)封在北部边塞的重要城池,以此替朝廷镇守北疆。 建文帝即位后意图削藩,引发了「 ”靖难之役”。1402 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燕王朱棣于南京登基,次年改元永乐。从朱元璋登基到去世,南京城留下了他不可抹去的烙印,朱棣对经历战火佛京师也并不喜欢,当初的定都问题于是再次提上议程。 1421 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城成了留都。尽管南京不再是京师,但那一整套的中央机构和制度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并仍然发挥着作用。 北京本就是朱棣的封地,他起兵前在此经营了 20 多年,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政治、 ... 、经济体系。等到他当上皇帝,北京地区早不是「 ”生地”而是「 ”熟地”。 况且北京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易于资源补给,又处于北方地区,对于控制北方的少数民族十分有利。这时大明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朱元璋时代以藩王为屏障的格局,又随着政变的发生而消亡,大明需要新的一套办法来镇守北疆。 加上朱元璋晚年也有迁都之意,朱棣此举也算是「 ”继高皇之先志”。朱棣再考虑到自己的将士们久居北京,他们也愿意回到北京去,而建文遗臣多是江淮人士,迁都北京可以切断其根基,定都于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迁都北京后第四年,明成祖逝于北征蒙古部落的军旅中。或许,因为得位不正,他愧于和父亲葬在一起,所以被葬在北京城以北的昌平,是为长陵,为后来的明十三陵之首。 洪熙和宣德年间,南京几次差点再次成为大明京师。洪熙元年( 1425年) 四月,朱高炽下诏修葺南京皇城,并表示自己将在明年春天返回南京城,这意味着南京将再次成为京师。 但朱高炽突然驾崩,他在遗诏中还提到自己对于还都南京的迫切和不舍之情: 「 ”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即位的朱瞻基对于京师定于南京还是北京犹豫不决,直到死去也没有定论。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1441 年),北京才成为正式首都。此前,北京一直被称为「 ”行在”,也就是皇帝率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至此,明朝都城的问题终于解决,这也标志着大明的两京制正式形成。 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义上的政治地位,重于唐代的事实上的「 ”东京”洛阳。但实际的地位反倒不如唐代的洛阳,洛阳和长安相距不远,唐代一些皇帝(特别是武则天)曾长期居住于洛阳,洛阳才是实际上的京师。留都南京对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征意义。 留都南京,除皇帝不在此城外,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 ... 官僚体系,可谓「 ”朝廷的备份”。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一应俱全。 南京朝廷的官员级别和北京同职官员相同,主管南直隶(南京周边 14 个府、州,不设行省,直接由朝廷管理)的相关事务。权力上当然不如北京的京官,也不能说都是闲职。要知道天下赋税三成多出自于南直隶,南直隶所辖地区乃是当时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兴盛的地方。 从洪武元年 ( 1368 年)到正统六年 ( 1441年) ,前后历经 6 位帝王,困扰大明王朝半个多世纪的都城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明朝南、北「 ”两京制”形成后,北京作为政治、 ... 中心,南京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使帝国的南北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03 北京长期处于忧患中,南京也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定都北京使大明国都长期处于威胁之下,造成「 ”天子守国门”的状态,皇帝和众臣动辄就置身于抗击外敌的最前线。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被蒙古瓦剌俘虏,其首领带兵突破长城,围困北京,朝野上下恐慌,有大臣提议迁都南京,于谦等人顶住了压力,反对迁都,立明英宗弟弟郕王为监国(后即皇帝位),打败了进犯的瓦剌部,才解京师之围。 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带兵突破古北口,包围了北京,明朝坚守京师数日,俺答大肆抢掠城郊后方撤离,这即是「 ”庚戌之变”。后金崛起于东北建州后,其骑兵越过长城,骚扰京畿,直逼京师的事屡有发生,崇祯二年的广渠门之战就是例子。 但「 ”天子守国门”的另一面也让明朝君臣长期有一种忧患意识,对北部的威胁不敢稍有松懈。 定都北京也使明朝的统治成本上升。 明朝经济是南重北轻,北京周边的经济欠发达,朝廷要通过漕运数千里,从南方富庶地区运来粮食和他物品供养京师。 明朝前期,征运漕粮食的地区主要有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和山东六省,其中大多处在南方。其数额宣德时最高达六百七十四万石。成化八年始规定岁运四百万石的常额。 正德、嘉靖以后,连漕粮改折(约一百万至二百万石)在内才勉强达到这个数目。漕粮主要征自南直隶和浙江,约占全国的六成之多。除了漕粮以外,还有白粮,由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五府供纳,岁额二十一万四千石,都是当地出产的粳糯米。 数千里漕运,损耗巨大,大大加重百姓的负担。但总体说来,为了维持一个帝国一统,保持南北平衡,这样的成本支出似乎也是必要。 南京作为备份版朝廷,并没有起应有的作用。 明朝经过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韬光养晦,国力逐渐强盛。北方少数民族,再想抢掠中原资源已经很难。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物产匮乏,为了获取物资,不得不南下归附明朝,明朝统治者这时采取的优待措施又使他们归附的更为频繁。 这些人安置的地方自然是重重之中。南京作为两京之一,将归顺的夷人安置于此,不仅体现出明朝对于来归夷人的重视,而且南京地处明朝腹地,归顺者在此地远离故土,也能够防止他们反悔叛乱。 南京在夷人安抚政策中担任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也就使的南京的众「 ”闲官”们,对归顺夷人的安置工作更为重视。自以,留都南京的官员对夷人不仅没有太过排斥,甚至谨奉诏令,对他们亲近有加。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部队越过居庸关,围困北京城。崇祯皇帝以发覆面,自缢于一颗歪脖子树上,大明的寿命似乎到此为止。崇祯死亡的消息传到南京,南京备份版朝廷迅速启用,摇身一变就要为大明正统续命。 南京安置夷人的传统,势必对南明君臣对满清的态度造成一定影响。南明朝廷中的重臣,史可法、马士英等人极力推崇「 ”联虏平寇”政策,沉浸在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 ”流寇”的美梦中,偏安一隅却不图自强,结果弘光朝仅支撑一年,便亡于清兵的铁蹄下。 小结 朱元璋煞费苦心,要为大明找一个亿万斯年的好都城,终于还是难做决断。 明朝的「 ”两京制”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备份,选择北京本是为了巩固北方地区的统治,却造成京城不断受到外患的骚扰,陷入「 ”天子守国门”的困境,一旦国力不济,反被「 ”擒贼先擒王”,斩断了中枢神经。南京作为备份,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南明的灭亡,实在令人唏嘘。 参考文献 1.明朝南北两京制的成本与风险,十年砍柴. 2.从两京一都制到两京制——明朝曲折的定都之路,林旭. 3. 明末两京制度诸弊端考,何权润. 4. 明清两京制的经济基础,邢星. 1.您的点赞、分享、打赏,是作者判断读者是否喜欢的标准。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倾向性的写内容。 2.如果看到喜欢的文章不反馈,作者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以后可能再看不到同类型的文章哦。 3.读到喜欢的文章,一定要让作者知道,这样会有更多您喜欢的内容。 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点赞、分享、打赏支持作者~
本文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明朝历史中国古代史京师大明明成祖元朝专门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