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极其宝贵的“皇宫密档”,到了末代皇帝溥仪这一代,竟然被当废纸甩卖。最后竟然流落到日本,日本人还因此发了财。也就是说,这4麻袋的“皇宫档案”,只是溥仪甩卖的8000麻袋中的一小小部分,但已经弥足珍贵,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乾隆当时不允许这些档案外泄一个字,否则都要...头降罪,而溥仪却将这些资料当废纸甩卖出去,最后失散于江湖,唯一找到的4麻袋,还是花钱从日本人手中买到,让人感慨万千。
乾隆四十年,发生了著名的“黄检案”,十多位官员因此人头落地。此案的主要经过是:福建巡抚黄检祖孙三代人都在乾隆朝为官,他爷爷黄延桂是内阁大学士,入过“贤良祠”。黄延桂死后,将自己多年和雍正、乾隆沟通的奏折底稿交给孙子黄检保存,黄检觉得这些东西非常“神圣”,竟然把它私自刻板印了出来,并且送给自己的至交好友,以显示自己家族的隆恩。因此触犯了“天条”,黄检一家三代,加上看过这些内容的人,全遭了秧。
清朝的奏折,由大臣写给内阁,然后转呈给皇帝。皇帝用红色的墨水“朱批”过后,再转给大臣。大臣按照奏折的批示办完事后,这些奏折还要还给朝廷,不得外泄。但一般大臣都会将自己的奏折以及皇帝的朱批抄下来,留作“纪念”,上述说的“底稿”,就是自己抄写下来的。而奏折的原件,都要还给皇宫,存放在内阁大库中,可想而知,清朝十几代帝王,光保存大臣的奏折,都需要很大的书库。而这些奏折内容中,含有皇帝治理国家的态度和言辞,不能随意公开,被称为密档,若没有皇帝手谕,私人是绝对不能随意翻看的。
黄检就是因为私自将奏折内容公开,所以才犯了大罪。乾隆时期为了编纂《四库全书》,大肆搜集民间书籍、文字资料,因为私藏皇宫密档而被论罪的官员,可达百人之多。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极其宝贵的“皇宫密档”,到了末代皇帝溥仪这一代,竟然被当废纸甩卖。最后竟然流落到日本,日本人还因此发了财。
2002年,日本东京的一户普通人家,祖上是做老师的,在搬迁老宅的时候,在仓库发现了4麻袋“废纸”,打开一看,部分废纸上竟然盖的有清朝玉玺,一经报道,引来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有清史专家称:这是皇宫密档,于是出巨资买回这4麻袋资料。
经过追溯发现,故事是这样的:清朝末年,清朝政权摇摇欲坠,财力不济,内阁大库长年失修,出现了大幅坍塌的局面。北洋 ... 逼溥仪下台,溥仪认为这些资料价值不大,也带不走。于是打算一把火烧掉。当时有一位叫罗振玉的官员,觉得烧掉太可惜,极力反对。后来清 ... 突然改变主意,将这些资料装成8000多麻袋,合计15万斤,以4000大洋的废纸价格,论斤称甩卖给同懋增书店。这些资料包括:历代奏折、诏书、国书等。其中奏折不盖玉玺,诏书中都有玉玺。
北洋 ... 赶走清朝后,书店将这些“废纸”处理的差不多了。罗振玉好不容易找到了这家书店,以两万大洋买下了书店仅剩的约5000麻袋,雇了20多个人整理完后存于自己家中。然而,当时京城并不安定,罗振玉打算举家逃亡日本,他便将这些资料,转卖给他的好友。后来他的好友也去了日本,因为资料太多,无法带过去,便只带了一部分。后来不知怎地,就流落到一个日本人家庭。也就是说,这4麻袋的“皇宫档案”,只是溥仪甩卖的8000麻袋中的一小小部分,但已经弥足珍贵,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
从乾隆和溥仪两位清朝皇帝来看,这件事十分可笑。乾隆当时不允许这些档案外泄一个字,否则都要 ... 头降罪,而溥仪却将这些资料当废纸甩卖出去,最后失散于江湖,唯一找到的4麻袋,还是花钱从日本人手中买到,让人感慨万千。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