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日前出台高考新政,深化考试制度改革,其中的文理不再分科尤其引发了诸多热议。其实,在中国古代,各种考试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断过,先秦时期已有口试,西汉时期出现笔试、抽签考试,唐代开始设特招,宋代曾精减考试科目,明代考试更加标准化,清代曾三次实施过废除八股文的科举制改革。

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名叫什么

汉代官员选拔首现笔试汉文帝刘恒首推策问环节

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先秦时,齐国上卿管仲已提出了选拔人才的口试模式,设问国家之患。到西汉,现代考试最主要、最普遍的模式笔试已出现。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意识到了人才对治国的重要性,大力推行上古三代时已存在的察举制,广招人才。刘恒当了皇帝(文帝)后,在察举制这种选人用贤手段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策问环节。

所谓策问,又叫策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的考试,由应试者进行书面回答,即汉文帝所谓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下诏,对所有经三公九卿、郡守荐举的应试士子进行统一笔试,选出成绩优异者。据《汉书·晁错传》,汉文帝很重视策问环节,所有答卷均严加密封,周之密之,重之闭之,不得泄露。

汉文帝主张的策问,在中国考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笔试,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次笔试。而且,开创了封建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风尚,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效仿,科举时代的殿试模式或许就是受此启发而来。

在中国这次最早的笔试中,获得更好成绩的是后来成为著名政治家的晁错,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晁错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笔试之一人,其答题格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这类考试的模板。

在汉文帝之后,笔试成了通行检验水平和业绩的常规手段。如确立儒术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大儒董仲舒,就是在汉武帝刘彻之一次诏举贤良的笔试中脱颖而出的,其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的赞赏,考试成绩名列上第,出任江都相。

更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不仅是笔试的受益者,还是考试这一词汇的首提者,他在《春秋繁露·考功名》一书中提出了考试之法:计功量罪,以多除少,以名定实,先内弟之,其先比二三分,以为上中下,以考进退……

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名叫什么

汉代实施五经课试法

刘恒实行的策试,并不是针对普通的学子,汉代对在校生的考试模式则是抽签考试。

汉代是中国教育史上大力兴办高等学府太学的时代,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兴太学建议,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要求丞相公孙弘等人拿出设立太学的具体方案,不久即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建起校舍,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由此开始。

此后,汉代的高等教育进入快车道,太学扩建,学生扩招,校园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均大大增加。在西汉末期王莽主政时,太学进一步扩建,建成的校舍能容万名学生,一直到东汉末年,汉代太学生的数量都常维持在3万名左右。

汉代太学宽进严出,并没有严格的入学考试,以甄别选送为主,但要想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以被选拔当官,即所谓入仕为标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学的学生每学年都有考试,即所谓课试。根据课试成绩好差评出甲、乙两科,成绩直接与仕途挂钩,优秀者可授予相应的官职。

课试采用射策的 ... ,通俗地说就是将考题(策)放在桌子上,考试时由学生随机抽取(射)作答,根据答案的优劣评出学业等级,类似于现代的抽签考试。另有学者根据《后汉书·顺帝纪》注引《前书音义》,认为射策是一种选题考试。

射策是汉代特有的学生考试模式,当时太学生主要学《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考试时便围绕五经出题,因此又称五经课试法。

汉代的太学生考试制度先后有过多次调整,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由于太学生在校人数过多,旧的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扩招,于是汉桓帝刘志对考试制度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将原来的一年考一次,改为两年考一次,录取名额也不再加以限制。

据《文献通考·学校一》,在改两年一考的同时,又设复试制度,可以多次考试,之一次没考好者还有二次、三次……只要通过考试都可以补吏;或者留校,等两年后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由于复试并没有次数限制,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唐朝乡贡允许自学考试唐高宗李治开设制科特招非长之才

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名叫什么

中国考试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是在隋唐时期。因为此前的考试属于察举制时代的考试。而在此之后,中国才进入了真正考试的科举制时代。

隋文帝杨坚在建立隋朝后,于开皇年间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方式,实行分科考试,设秀才科、明经科分科举人。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杨广于即位次年(公元605年)即对分科举人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考试科目多达十科举人。在推出分科考试的同时,隋朝还全面恢复中央和地方的公办学校(官学),强调考试制度:教习生徒,具以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唐代则出现了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与之配套的考试制度也全面建立。唐代考试的特点之一是面向全体国民,不只在校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社会青年等非在校生也可以通过自学参加考试,这种非在校生参加科举叫乡贡。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乡贡不仅和在校生有同等的报考资格,在中唐以后甚至出现了重乡贡、轻生徒的现象。

起初自学考试有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当地(本籍)报名,必须经过县、州府的考试,合格者才能上报个人档案材料(解状),每年十月参加礼部考试。到唐朝后期,对自考生的限制放宽,不再受籍贯限制,可异地投奔取解,州县考试也不再严格,有时不经过考试也能给予解状,称之为拔解。乡贡为平民子弟开辟了一条升迁之路,自学者可以和生徒一同竞争入仕,极大地 ... 了民间自学与办学的热情。

上述是唐代的常科考试,在唐朝的考试制度改革中,还设有制科考试。所谓制科,是有别于定期考试的不定期科举考试,制科又叫特科、制举,目的是防止常科考试埋没特长生,选拔非长之才,以弥补常科的缺陷和遗憾。

制科考试类似于现代的特招,招收某一方面的特长生。据《云梦漫钞》记载,高宗李治在位时的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朝始设制科,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始有志烈秋霜科,诗人韩思彦考中该科。之后,武则天又对制科考试作了调整,要求进行殿试,加试策文三篇。

宋代考试分经义诗赋

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名叫什么

宋代科举考试同样经历过几次较大改革,改革的目标首先是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精减考试科目。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教育家范仲淹提出了精贡举的观点。到王安石变法时期,合并考试科目成为科举考试改革的中心内容。在王安石的考试新政中,罢去明经诸科,仅存进士科,同时设立三舍升试法,实行由学校直接升选贡举的制度。

考试制度改革在历朝都是大事,王安石的考试改革由于变化较大,争议也大。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朝廷只好将进士考试分为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两个考试科目,到南宋初,又将经义和诗赋合为一科……就如今天的文理分科一样,分分合合,反反复复。

宋代也有制科考试,还提升了武则天开设的武举考试地位,让武举与文举一样,拥有同等的学历地位,当然这与当时国家对 ... 人才的需要有很大关系。

宋代的考试科目改革,都是围绕为国家选拔出实用人才、急需人才而设置的。如王安石考试改革中就重经义而轻诗赋,去掉诗赋、帖经、墨义,曾遭到苏轼、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

明清时期,中国的考试制度已完全定型,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种固定考级,最明显的是出现了标准化考试。考试以八股文为典型,作文从开头到结尾都有固定的标准和程式,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为题目,以朱熹等的注释为标准。

标准化考试减轻阅卷者的工作量,但因为脱离社会实际,不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和人才选拔,当时便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朝廷曾一度诏废八股文。

古代考试排名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满地鸭屎

    周公解梦梦见满地鸭屎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满地鸭屎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梦见卖油

    周公解梦梦见卖油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卖油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孕妇梦见请客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请客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请客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梦见睡在墓地里

    周公解梦梦见睡在墓地里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睡在墓地里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梦见和帅哥约会

    周公解梦梦见和帅哥约会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和帅哥约会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梦见抱孩子过河

    周公解梦梦见抱孩子过河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抱孩子过河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庫克:蘋果團隊將生產口罩 隨後每周捐贈100萬個!

    4月6日,蘋果CEO蒂姆·庫克在社交網絡分享了一段視頻,介紹了蘋果公司對新冠病毒做出的最新舉措。庫克表示,蘋果公司目前已經向全球醫療專業人員捐贈了超過2000萬個口罩。同時,蘋果正在與...合作,以確保將口罩捐贈給最需要的地方。庫克補充說,蘋果公司的設計、工程運營和包裝團隊正在與供應商合作,為醫務人員設計,生產和運送口罩。蘋果計劃在本周末之前捐贈100萬個口罩,隨後每周捐贈100萬個。庫克稱,口罩

  8. 盤點歷史上的太上皇帝:爭名奪利死有余辜,和諧相愛一家親

    今天來盤點一下歷史上的太上皇。之一個太上皇可能算是歷史上最有福氣的太上皇了。他就是劉邦的老爸劉太公。劉太公活了整整86歲,在年過五十不稱夭的古代社會,這絕對算是了不得的高壽了。劉邦在劉太公死之後兩年也黯然辭世。可以說這老爺子算是福祿壽喜四全的牛逼人物。劉邦這個皇帝非常孝順,按照先秦規矩五天朝見太公一次,好像平常人家父子間的禮節一般。後來管家告訴太公:天無二日,您雖貴為皇帝老爸,但實為人臣,不能讓皇

  9. 雍正繼位後,為何要整頓八旗,他為此采取哪些措施?

    眾所周知,由於清廷對滿清子弟的種種優容,入關後的八旗日漸腐化,稍有眼光的清朝皇帝,都知道這是很嚴重的問題;而且滿清的政治架構,決定了八旗領主擁有很大權力,某些時候甚至會影響到君權,這當然是有為君主無法容忍的。所以雍正整頓八旗理所當然,他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改八旗領主為八旗總管雍正之前,八旗領主的滿語稱呼是“固山額真”,固山是“旗”的意思,額真是“主”的意思,但天下只能有一個主,就是皇帝,八旗怎麽還

  10. 客廳杯熱潮!李易峰加入C羅挑戰,45秒114次卷腹

    直播吧4月7日訊C羅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客廳杯”卷腹挑戰,號召大家居家期間別忘記加強鍛煉。演員李易峰也加入挑戰中,C羅45秒內完成了142個直腿觸足卷腹,而李易峰45秒完成了114個動作。李易峰身著運動服和科比球鞋,一開始十分標準地做著直腿觸足卷腹,不過後期人跳出畫面之外,他自己也調侃道:“怎麽還往後跑呢。”李易峰平日也是體育運動愛好者,經常通過籃球、足球等運動鍛煉身體,滑雪也是他的愛好。李易峰在接

随机推荐

  1. 秦宜禄的秦宜禄的生平简介_秦宜禄的事迹

    —199年),宜禄为其名。之前曹操当洛阳北都尉时给曹操当过兵。吕布战败后他归降曹操,后为张飞所杀。

  2. 金科玉律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īnkēyùlǜ【解释】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出处】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例子】【近义词】清规戒律,金口玉言,颠扑不破【相关】百度“金科玉律”

  3.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母亲节?

      在母亲节中,我们首先要感谢母亲的养育和呵护。在古代社会由六行、六德、六艺这几个基本价值观构成,尊敬父母是我们最大美德。但是在古代有没有跟现代一样,用一个节日带代表我们对父母的敬爱和纪念的节日。但从史书记载,中国古代并没有母亲节,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母亲节?带着疑问...

  4. 2017最新qq伤感说说 放手吧,这样我们都会快乐一些-感人的情话

    正面回答不会比现在更伤害我。不小心扎伤手指。那感觉,像是一个时代最后的剧中。

  5. 梦见自己骑着龙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骑着龙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骑着龙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宋代理学对山水画自然观的影响

    宋代理学对山水画自然观的影响站在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探讨宋代理学对山水画自然观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理学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山水画在自然观的认识系统中超越了前代,启示了后世。说明宋代艺术家在时代文化性理学说的影响下,对于山水自然观的美学认识与魏晋隋唐时期的审美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换句话说,从“格物致理”的层面要上升到“穷理尽性”的状态,这便是宋代山水画家们在改良山水自然观时的主要课题。

  7. 有关和谐家庭的名言警句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家庭是文明的核心。——杜兰特仁慈始于家庭,但不应当止于家庭。——福莱祈求三样事物吧:一个好妻子,一个好胃口,一个好梦。——犹太格言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蒙泰格尼勤劳的家庭,饥饿过其门而不入。——富兰克林你只要有一件事对你所爱的人保守秘密,你不久就会无所顾忌地把什么事物都对他保守秘密。

  8. 豪言壮语的诗句

    豪言壮语的诗句   1、《月下豪言壮志》   一谈江湖变   月永在,惜断情。   崩石击乱水,   回首了红尘。   世事是非剃刀斩荆棘!   单人影,夜鸦鸣。   末笑独我醉,   沧月照天明。   潇洒坦然如此信手擒!   举杯望月壮...

  9. 典韦字什么_典韦字什么?

    典韦字什么三国人物典韦是陈留己吾人。典韦字什么,为什么一:典韦无字,典韦出身贫贱。并非字百度找的典韦的字是什么?他因勇猛曹操称为“古之恶来”,但这不是字正史中典韦无字,包括三国志也无记载。三国演义中典韦的字是什么无“子满”是说典韦的儿子叫”典满”,不是典韦字子满典韦无字,最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后序里有特别说明的。但这根本没有半点依据,所以典韦就算有字,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恶来典韦字什么?

  10. 神机妙算成语故事_成语“神机妙算”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意思是指灵巧机变的谋划和神妙的计谋。  【用法】  形容灵巧的心机已达到神奇的程度,比喻计谋高明。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瑜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成语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