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明朝末年,朝局之中分立两派,一派是由读书人组成的‘清流’,一派是由太监组成的‘阉党’。以‘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为目标,故而自称‘清流’。一直到崇祯登基后将‘阉党’剿灭后,才重新做官。

明朝末年,朝局之中分立两派,一派是由读书人组成的‘清流’,一派是由太监组成的‘阉党’。两派在朝局之中素来争斗已久,翻开史书可以看到明末朝局污烟四起,虽有外夷之乱,却也不乏两派‘刻意’为之。所以为了解决这种二者不能共存的局面,当时就有两种呼声,一曰:废清;一曰:除阉。对于这两种呼声,明末二帝天启与崇祯各选其一:天启帝选择‘废清’,打击清流,任用‘阉宦’魏忠贤,结果朝纲紊乱,国力直下,民不聊生;崇祯帝鉴于‘阉宦’之祸,继位之初便诛 ... 了魏忠贤,并剿灭‘阉党’,结果国破之际,又留下了‘文人误国’的恨言。 明末二帝:天启帝(左)、崇祯帝 清流: 首先提及‘清流’二字,稍对明史略有了解的第一反应就是明末‘清流’。其实并非如此,‘清流’二字实际出自东汉末年,由太学生郭泰、贾彪二人发起,专门抨击当时把持朝局的‘阉宦’,其后由备受宦官欺压的一群朝臣响应,最终形成的一个流派。以‘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为目标,故而自称‘清流’。 后来到了明朝,阉宦之祸又起,朝中以文人集团组成的‘东林党’为首的御史言官们开始借用汉末清流之名为标榜,也自称‘清流’,从而开启了与宦官集团的不死不休的互相攻击。这其中涌现出来的最具特色的代表人物有两位:初代领军人物顾宪成、末代领军人物钱谦益。 初代领军人物顾宪成: 东林党:顾宪成 江苏无锡人,因创办了‘东林书院’,所以别人都尊称他为‘东林先生’。这位先生既然能开学校,那自然也是有文化的,在万历八年中进士后,就当了京官,得位户部主事。按说你是户部的,就管管民生、算算钱粮得了,反正户部历来也不是清水衙门,哪怕你去花心思去捞好处也行啊。尤其是明末时期,天灾人祸的,说户部是最忙的衙门口也不为过,尤其是作为户部主事,按常理而言,每天不忙的焦头烂额,你好意思说自己是在户部干这个的?可这位先生也不知道怎么匀兑的时间,不光有的是时间,还更有时间去拉一帮人一块儿去抨击时政。结果惹怒了皇帝,直接把他给废了,撵到了桂阳当判官。 可是顾宪成抨击朝政虽倒了霉,却拉帮结派的落下了不少朋友,经过这些朋友的游走劝说,皇帝回心转意了,心道你顾宪成不是爱批评时政吗?好,那你就别在户部尸位素餐了,你到吏部去好不好?你瞪大你的眼睛替朝廷考察考察官员,也算你有点用。于是这位先生就转调到了吏部,任文选司郎中。这个位置可谓天下第一重任,主管天下官员考核升迁的。说到这儿,也就看出了皇帝的苦心了:你顾宪成不是爱挑毛病吗?在这位置你随便挑呗,该闭嘴干活了吧?可这位顾大爷就不,仍旧继续抨击时政,眼睛还专盯着皇帝看。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次次如此,那就叫作死了,明朝是不 ... 言官,可没说不 ... 吏部的官,最后神宗皇帝一怒,你给我滚蛋吧!直接给削了官籍,撵回了老家。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不!回到了老家的顾宪成也没闲着,抨击时政的事业反而干的更上规模化了,不仅大开校门、广收门徒,还起草了一份盟约:东林会议。从此东林党成立,专干的就是抨击时政的事儿,遇到不对付的人或事儿,就抱团一起上,逐渐在朝局中形成了势力。最后皇帝一瞅,连呼惹不起,将其重新加封为光禄寺少卿:也算是给先生你赔个不是了。可是顾大爷那是真牛,面对皇帝的加封,就俩字:不要!从古至今皇上赏赐敢说不要的,你们见过几个? 可顾大爷不要,皇帝也没法收回,只能是将光禄寺少卿的身份给他留着,破天荒的默认他挂职。这么一来,东林党一看,厉害了,这是榜样啊,于是更加的肆无忌惮了起来,直到最后惹了一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阉党老大:魏忠贤。魏忠贤面对着顾宪成就一句话:不要?不要那就不给了呗。于是顾宪成的故事结束。 末代领军人物钱谦益: 钱谦益画像 确切的来说,实在难以说清到底是东林党人先惹的魏忠贤,还是魏忠贤先惹的东林党人,反正两派就互掐了起来。也就是从这一个刻起,一部分东林党内的御史言官开始借比汉末清流自居,也称自己为‘清流’。从汉代时,‘清流’就是跟‘阉党’作对头的,那这帮言官自诩‘清流’,作战目的也就发生了本质变化,从抨击时政转移成了专门对付‘阉党’,当然也就是魏忠贤。 而钱谦益的学问非常好,科举考试一举拿下‘一甲第三’的名词,所以钱谦益有个令人耳熟能详的称呼,叫做:钱探花。探花皆风流,这位探花郎也不例外,后来取了个著名的小妾柳如是,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那也是名震京华的人物。不过本期不谈小妾,还是转过来说钱谦益。钱谦益作为东林党人的领军人物,自然也就是‘清流’的老大,魏忠贤就算再没文化,他也知道‘清流’为什么叫‘清流’,怎么可能放过钱谦益?于是在魏忠贤的操作下,由崔呈秀具体实施,一举将钱谦益罢官免职,撵回了老家。不过钱谦益回老家后却没有顾宪成那样的‘闹腾’,可能也是知道魏忠贤没皇上讲理,是个你敢 ... 他,他就敢动手的‘盲流’,于是钱谦益就在老家安生的待着。一直到崇祯登基后将‘阉党’剿灭后,才重新做官。 而钱谦益之所以被称为‘代表’,倒不是他与‘阉党’的 斗争多么激烈,而是因为他重新做官之后,与当时首辅温体仁的斗智斗勇,最后还斗赢了。等到他斗赢了,大明亡了。于是崇祯皇帝上吊之时喊的那句‘文臣误国’,实际上就是指的他和温体仁。不过这位探花郎最典型的还不是能得皇上一 ... ,是大明亡了之后,这位仁兄要效仿先贤殉国,就挑了个荷花池子跳了下去。结果刚跳下去,这位仁兄就又抹着一脸水爬了上来,柳如是问他:「 ”你不是殉国吗?你咋又上来了!”这位仁兄 ... ... 咧咧的抱怨道:「 ”水太凉了……”最后这事儿搞的柳如是从此不再理他,转而被全国痛 ... ,可这个家伙竟然破罐子破摔去投了清朝。随着他的所作所为,‘清流’一词也就终结在了他的手上,所以他也就成了典型的代表。 介绍完‘清流’的形成与结束之后,咱们再拐过来说说‘阉党’是怎么回事。 阉党唯一代表:魏忠贤 魏忠贤绘本形象 其实很多人在提到‘阉党’这个词后,脑子里就开始呼呼呼的闪出不少太监的名字,甚至提到了清末李莲英。不过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自古以来宦官专权的的确很多,不过能被称为‘阉党’的还真不多。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就是,专权的话只是宦官自己贪图富贵权势,顶多是搞了个小团伙,一切还是以某个宦官的具体私利为行事目的,面对的也往往是个人。而‘阉党’则不同,有明确的目标,有分工明确的组织行事,带头的虽是个宦官,但骨干成员大多不是宦官,面对的也往往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是属于党争的一种形式。所以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譬如明初大太监王振,蛊惑着明英宗去御驾亲征,结果搞出来个土木堡之变,导致皇帝被俘,而王振本人也是被护驾将军樊忠一锤砸死。但王振死就死了,然后就没了下文,像他这种一人得宠,持宠挥霍的,就属于专权,还谈不上个‘阉党’之称。再譬如挨了三千八百刀的刘瑾,专权的时候,皇帝坐着,他站着,所以人称立皇帝。不过他虽然勾结了几个太监把持皇帝,权势滔天,但也谈不上‘阉党’之称。而真正能被冠以‘阉党’之名的,只有魏忠贤。 魏忠贤本名李进忠,是个赌徒,赌到最后倾家荡产不说,还被要债的逼的走投无路之下自宫当太监,可谓一个‘惨’字了得。不过他入宫之后有个优势,那就是他有文化,所以在太监堆儿里就明显高人一等,自然也就备受重用。随着越来越得宠,魏忠贤就起了野心,也知道越得宠的太监,往往下场越惨,所以魏忠贤就为了避免这个下场,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 首先他就吸取了王振的教训,绝不搞独身主义,否则一旦遇到狠人,生命太没保障。也不学刘瑾只把眼睛放在‘太监圈子’里,那就是东汉末年‘十常侍’的翻版,一旦把文臣武将得罪狠了,文臣武将一抱团,那就是‘清君侧’,下场更惨。所以魏忠贤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积极拉拢群臣,也没什么明确原则,反正只要是‘瞧得起洒家的’,那统统就是朋友,统统利益均摊。所以就让他形成了内有宦官圈子把持内宫,外有文臣‘五虎’,武将‘十狗’,另外什么‘十孩儿’、‘四十孙’的庞大‘阉党’。所以也只有魏忠贤这样的才能被称为当之无愧的‘阉党’。而且魏忠贤的阉党之大,大到最后若非是崇祯皇帝亲自出手,那些‘东林党人’只有被摁在地上摩擦的份儿,更别提其中所谓的‘清流’了。 不过最后魏忠贤还是难逃宿命,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没想过干别的,就是除掉他。太监为皇权之依附,皇上要 ... 他,他势力再大也没法,所以最后死在了五更断肠曲的夜里。他一手培养起来的‘阉党’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明末两大毒瘤‘清流’与‘阉党’在史书中令明末二帝痛苦不堪,那么如果非要两害相权取其一的话,谁更可恶,谁又更该存在呢? (文:原创。图:公共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更删。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本文标签:阉党顾宪成钱谦益魏忠贤中国古代史明朝历史东林党明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