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各级军区均以所在区域的地区或地点命名。此时的一级军区与中央局和各大行政区的划分一致,二级军区已不再是中央分局所在区域。1954年4月26日,...中央作出撤销各大行政区党政领导机构的决定。省军区一级及各省原有的军分区一级仍保留不变。至此,全国共设13个大军区。其中,10个军区以驻地城市冠名,3个军区以自治区冠名。
中国人民 ... 大军区是根据国家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军队一级组织,是战略区域内的最高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人民 ... 的大军区进行了多次调整,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六大军区时期;1955年至1985年的十二大军区逐步调整为十一大军区时期;1985年至今的 ... 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六大军区
全国解放战争后期,为适应战略决战的需要,1948年11月1日,中央 ... 发出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其中军区分为一级军区(即大军区)、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和军分区,实行四级军区体制,即在中央局相应的区域设一级军区,在中央分局相应的区域设二级军区,在省和行政区设三级军区,在地(专)区设军分区。各级军区均以所在区域的地区或地点命名。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央人民 ... 人民革命军事 ... 会直辖的一级军区共5个,即东北军区、华北军区、华东军区、华中军区、西北军区。此时,解放战争并未结束。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新的军区不断建立,原有的军区也进行了调整。1950年1月,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2月,西南军区成立。
至1950年7月,全国共有6个一级军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18个二级军区:山西、绥远、内蒙古、山东、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川东、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新疆(1951年12月又成立了 ... 军区);25个三级军区:辽东、辽西、河北、平原、察哈尔、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苏南、皖南、皖北、赣西南、湘西、海南、川南、川西、川北、西康、陕南、喀什、迪化、伊犁、宁夏、青海;4个省军事部(军级):热河、吉林、松江、龙江。
此时的一级军区与中央局和各大行政区的划分一致,二级军区已不再是中央分局所在区域。二级军区和三级军区已没有明显区别,二者在隶属关系上是并列的,在级别上相差一级。二级军区领导机关大都由兵团机关兼,如许光达兵团(第二兵团)兼甘肃军区,杨得志兵团(第十九兵团)兼陕西军区,杨勇兵团(第三兵团)兼贵州军区,陈赓兵团(第四兵团)兼云南军区,叶飞兵团(第十兵团)兼福建军区,萧劲光兵团(第十二兵团)兼湖南军区,等等;三级军区领导机关大都由军机关兼或改编,如第一军兼青海军区,第二军兼喀什军区,第十军兼川南军区,第六十军兼川西军区,第六十二军兼西康军区,第六十五军兼宁夏军区,等等。各级军区的编制级别为:一级军区(野战军)、二级军区(兵团)、三级军区(军)、军分区(师)。二级军区和三级军区都隶属于一级军区,军分区隶属于二级军区和三级军区。到1954年,经调整合并,仅保留山东、福建、云南、 ... 、新疆5个二级军区,其他省军区均为三级军区。
1955年的十二大军区,1956年的十三大军区,1969年的十一大军区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军事斗争形势和任务的转变,主要战略战役方向发生了变化,军队部署和战场建设也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到1953年下半年, ... 战争停战后,国内军区的重新划分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主持 ... 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在所作《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问题》中,谈到了军区调整问题:大军区的划分,原则上应是按照预定的全国作战计划,从未来的作战区分上建立一级军区(战时即方面军)和二级军区(战时即集团军)。
1954年4月26日, ... 中央作出撤销各大行政区党政领导机构的决定。1954年12月12日至22日,于当年9月重新成立的 ... 中央军事 ... 会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 ... ... 、 ... 各总部主要领导、各大军区和各军兵种领导以及苏联代理总顾问等50人参加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新任总参谋长粟裕作了《关于全国军区划分的几个初步方案》的重要发言,提出了6个方案。其中第一方案全国分14个军区,沿海6个军区(为准备战区):东北、华北、山东、东南、华南、云贵,为集团军级;内地8个军区(为战略储备区):川康、 ... 、新疆、甘青、陕西、河南、湖北、内蒙古,为军级。另分属沿海军区指挥的15个沿海省军区的职权与内地军区同,但福建军区应高于军一级指挥机构;分属川康、青海军区指挥之西康、青海军区的职权,应略低于军一级指挥机构。
和其他方案比较而言,第一方案既符合全国战区划分,适合战时进行指挥;又符合全国行政区划分,便于党政军配合。因此,粟裕认为“第一方案利多弊少,似以实行第一方案为好”。
已于当年9月出任国防部 ... 的彭德怀在 ... 扩大会议总结发言中,就全国军区划分问题指出,粟裕同志根据平时便于进行战时准备的原则,在报告中所提出的第一方案,已获得大家一致同意。为了减少 ... 领导单位,便于战时防空指挥和工作领导,对于第一方案所划分的14个军区,可以改为12个军区,即把河南、湖北两个省划为一个军区,把甘肃、青海、陕西3个省划为一个军区。除内蒙古、 ... 、新疆3个军区的名称照旧不变外,所有其他军区都以所在地的城市命名。省军区一级及各省原有的军分区一级仍保留不变。
1955年2月11日,为适应人民 ... 开始进行的大规模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党的中央局、中央分局的设置情况, ... 、国防部发布《关于全国军区重新划分的决定》,决定将6个大军区改划为12个大军区:东北军区改编为 ... ;华北军区改称为 ... ,内蒙古军区改编为大军区;华东军区改编为 ... ,原属华东军区的山东军区改编为 ... ;中南军区改编为 ... ,原属中南军区的河南、湖北军区组成武汉军区,江西军区划归 ... ;西北军区改编为 ... ,原属西北军区的新疆军区改编为大军区;撤销西南军区番号,在西南地区分别成立 ... 、昆明军区和 ... 军区。
1955年7月, ... 、中央 ... 决定取消按一、二、三级等级划分军区的做法,统一改称军区、省军区。此后,全军由原来的四级军区体制改为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三级军区体制。
1955年上半年,在新的军区划分确定以后,各大军区领导班子的选配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原来的六大军区司令员、政治 ... 中,高岗、 ... 、饶漱石、 ... 属于地方干部,长期在军队工作的 ... 1952年也调任中央人民 ... 政务院副 ... 。其他8人(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 ... )在1955年都被授予元帅军衔。大军区调整后,中央 ... 将一批年富力强、战功赫赫的“少壮”将领推到第一线,担当大军区主官重任。
他们当中除了邓华任东北军区代司令员,其他大多为原一级军区副职或二级军区主官。在今天来看,这些大军区司令员、政治 ... 的年龄简直不可思议:最年轻的只有40岁出头,如 ... 司令员杨成武、 ... 司令员贺炳炎、 ... 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仅有41岁,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治 ... 王恩茂42岁;多数在45岁左右;年龄最大的也不到50岁,如 ... 司令员许世友和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 ... 乌兰夫49岁。
1956年4月,为解决华东战场防御正面过宽和加强福建前线对敌斗争的领导问题, ... 决定将原属 ... 建制的福建、江西两个省军区划出,单独组建福州军区。至此,全国共设13个大军区。其中,10个军区以驻地城市冠名,3个军区以自治区冠名。
60年代后期,由于边防形势的需要,又从十三大军区调整为十一大军区。1967年5月,为统一华北战场作战指挥,中央 ... 决定将内蒙古军区降格为省军区,划归 ... 建制领导。1969年12月,鉴于 ... 地区的特殊性,为便于对西南边防的支援,中央 ... 决定将 ... 军区改为省级军区,划归 ... 建制领导。1979年5月,新疆军区与其他军区一样,也以领导机关驻地城市冠名,改称 ... 军区。
1985年至今的七大大军区
1984年底,中央 ... 依据国际形势和中国安全环境发生的新变化,为适应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开始酝酿军队进行大规模裁减问题,并提出了精简整编初步方案。其中,精简的最大单位是大军区。为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并解决现行军区体制存在的战役纵深浅、独立作战能力弱、机构重叠、后方部署重复等问题,中央 ... 考虑将现有11个大军区重新整合,有些大军区要裁撤,有些要降格。谁留谁撤,无疑成为这次大裁军的焦点。
... 地处京畿重地, ... 担负东北方向防御, ... 、 ... 分别镇守祖国东大门、南大门,这四个军区战略位置重要,历来编制单位和部队最多,显然都在保留之列。
福州军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专门为针对台海形势而设的,炮击金门的战斗一直由福州军区担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两岸关系相对缓和,1979年, ... ... 发布《告台湾省同胞书》,并宣布大陆方面全面停止炮击,表明大陆方面首先解除了对台的敌对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的交流必定会越来越多。因此,没有必要单独设立一军区指挥机构,将福州军区撤销并入 ... 势所必然。
... 虽只辖山东一省,但地理位置特殊。从陆地来讲它是拱卫京畿的门户,也是华中、华东地区的最前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海上来讲,山东半岛也是重中之重的战略要地,控制了山东半岛的海域北可防卫京津、东北,南可节制江浙,进可攻退可守。另一方面,基地在山东半岛的海军北海舰队,编制级别为兵团级,在作战方面应受海军和大军区双重指挥。因 ... 辖区内已有东海舰队,北海舰队则应属另一军区统辖。况且,福州军区已划归 ... ,如山东半岛再划归 ... ,该军区防御正面过宽。以上原因,使 ... 得以保留。
武汉军区位于中原腹地,是当时十一大军区中唯一没有边海防的军区,辖湖北、河南两省,也是辖区较小的军区之一,一直当做总预备队使用。将武汉军区撤销并入 ... ,原来它所辖的河南划拨给 ... ,一来扩大辖区面积,增加战区纵深;二来山东与河南两省地理环境差不多,风土民情相近,都属北方,统归 ... 比较理想;三是河南距广州遥远,指挥不便。而湖北则划归 ... 。
西北、西南地域辽阔,各有两个军区: ... 和 ... 军区; ... 和昆明军区。为便于战场统一指挥,可各保留一个军区。 ... (新疆)军区原为省级军区,地处西北边陲。 ... 辖陕甘宁青,均为西北二线地区。从整个西北战场考虑,既要顾及南疆、北疆,又要兼顾河西走廊,兰州位置比较理想。因此 ... 军区并入 ... ,没有什么争议。
至于西南的成都、昆明两军区,撤谁留谁,理由都很充分,是这次大军区调整中最棘手的问题。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还没有完全结束,昆明军区是所有军区中唯一还有作战任务的军区。这是保留昆明军区一个重要理由。1985年春节期间,胡 ... 和中央 ... ... 杨尚昆等人前去昆明军区视察慰问,胡 ... 题词“国威军威看西南”,这都被看成保留昆明军区的迹象。在 ... 一开始的讨论方案中确实也是要将 ... 并入昆明军区。
但在后来的反复论证中,认为昆明军区合并到 ... 更为合适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这主要是因为 ... 距离 ... 自治区最近、最便利,几十年来一直承担着保卫 ... 、作为 ... 战略后方的重任。而且成都又是西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历朝历代均为军事重地,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而军区指挥机关如果设在昆明,战略纵深比较短,一旦有情况,不利于部队的机动和调动。
保留昆明军区是眼前的考虑,但保留 ... 是长久的战略打算。从战线上看,军区设在成都地理位置适中,可以兼顾 ... 、云南两个方向;但设在昆明偏于一隅,不便于对 ... 的支援。于是,最终一致认为昆明军区合并到 ... 更合适。但是,在中央正式宣布最终裁军方案之前,昆明军区已做了接收 ... 的一切准备;而在千里之外的 ... 则做着撤销前的各种准备。直到1985年6月3日 ... 扩大会议上才最后揭晓,结果截然相反,两大军区的命运可以说一夜之间天壤之别!
1985年7月, ... 中央、 ... 、中央 ... 正式批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决定将11个大军区调整为7个大军区: ... 、 ... 不动,保持原建制;福州军区并入 ... ;武汉军区分别并入 ... 、 ... ;昆明军区并入 ... ; ... 军区改为新疆军区,降格为兵团级,划归 ... 建制领导。撤销福州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 ... 军区番号。
调整后的军区,由于战区范围的扩大,兵员充足,物质资源雄厚,战役纵深加大,提高了独立作战能力。军区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指挥机关。司令部编有作战、情报、通信、训练、军务装备、动员、兵种等部门,政治部编有组织、干部、宣传、保卫、文化、群工等部门,后勤部编有司令部和财务、军需、卫生、军械、运输、生产等部门。下辖若干个陆军集团军、各兵种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和省军区、军事院校等。
主要职能是:在中央 ... 、总部的领导指挥下,根据总的战略意图,拟制本区作战计划,组织协调本区内陆军、海军、空军三军部队的协同作战行动和演习;直接领导所属陆军部队的组织建设、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等;领导本区的民兵、兵役、动员、人民防空和战场建设等工作。1998年,各军区成立装备部,与军区司、政、后机关平行。装备部设有司令部、政治部、综合计划、军兵种、装备科研订购、通用装备保障、电子信息等部门。1999年,军区后勤部改为联勤部,对辖区内的陆海空军和二炮部队实施联勤保障。(来源:《百年潮》)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