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每年换媳妇”的东方朔,却为何偏偏要去管窦太主和董偃的事儿?

东方朔,一个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分别被相声、魔术、小偷等行业拜为祖师爷。他的一生竟传奇到《史记》、《汉书》两大史书对其的记述都相去甚远,甚至于其「 ”人设”都有些飘乎不定了。 今天水一白就来通过对《史记.滑稽列传》、《汉书.东方朔传》之中对东方朔描述的异同之处作一简单对比,来更深入地剖析一下这位中国汉代奇人,也许会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东方朔。 东方朔的出场 东方朔,字曼倩,齐地平原郡厌次县人,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算,应属山东德州人,出生年月不详。「 ”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其最初出场即是在汉武帝即位不久的「 ”征贤良”活动。 《史记》中说东方朔一入长安城,就上了几车书,共计「 ”三千奏犊”,最后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读完了,感觉东方朔水平确实不错,随即留用为郎,令其常伴左右。 但是,在《汉书》之中,却有不同的说法,而且描述得更为详细。 东方朔刚到长安,就给汉武帝送上了一封洋洋洒洒的自荐信。在其中,东方朔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兵书战策、《诗经》《尚书》全都滚瓜烂熟,而且还是身高九尺三寸,明眸皓齿的俊俏人物,甚至于「 ”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如此有德、有才、有勇、有颜的「 ”四有”人才,皇帝陛下,你都不用,还用谁呢? 汉武帝看完东方朔的自荐信,也非常给面子。当即表示,文采确实不错,是个厉害人物,先去公车府侯着吧。结果,自此以后,东方朔连汉武帝的面都见不到,就进入了无限期的等候状态。时间一久,东方朔实在忍不住了,只好想办法利用一群侏儒为自己赢得了机会。 这些侏儒是负责替汉武帝看管马匹的。东方朔骗他们说皇上要 ... 他们了,因为他们又不能参军打仗、更不能下地干活,所以没什么用了。侏儒们一听,当然是吓坏了,见到汉武帝就跪地求饶。汉武帝这才想起来还有一个东方朔,于是将他唤来,询问原因。东方朔的解释是「 ”侏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汉武帝一听,哈哈大笑,东方朔终于成功吸引了汉武帝的注意,受命「 ”待诏金马门”。金马门正是学士待诏之所,自然也就不会像公车府一样被皇帝忽略了。 「 ”岁更其妇”的东方朔却要干涉汉武帝的家事? 因为东方朔会哄汉武帝开心,他所得的赏赐自然是远超于常人的。 《史记》中记载,每当吃完饭,东方朔就把剩下的肉带走,弄得衣服都脏了。每次汉武帝赏赐他的钱,他都肩挑手提地拿走。而这些钱,他也没浪费,「 ”取 ... 于长安中好女。率娶一妇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 每年换一个妻子,东方朔这等行为就清清楚楚地记录在了《史记》之中。 然而,在《汉书》之中,却并未录入这一条,反而写了东方朔干涉了一桩汉武帝的家事,与「 ”岁更其妇”的人设冲突还是比较大的。 话说汉武帝有个姑妈,即其父汉景帝刘启的亲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她的女儿陈阿娇还曾经是汉武帝的皇后,而刘嫖也因为地位的尊贵被尊称为窦太主。窦太主的夫君名叫陈午,是世袭的堂邑侯。陈午在那个年代来说也算比较长寿的了,活了差不多六十岁,但问题是他有一个远比他长寿的老婆刘嫖。陈午死了以后,刘嫖就私养了一个俊俏少年,名唤董偃。二人刚在一起的时候,刘嫖已年逾六十,而董偃则不足二十岁。 因为二人的关系有些见不得光,所以就想通过获得汉武帝的认可以正视听。本来,汉武帝已经同意在宫中正殿宣室招待董偃了,但是却被东方朔给破坏了。 当时的东方朔不过是个执戟郎,却直接放下戟直言劝谏汉武帝,提出董偃的三宗罪,即「 ”私侍公主,其罪一;败男女之化,乱婚姻之礼,伤王制,其罪二;人主之大蜮,偃为淫首,其罪三”。汉武帝纳谏,改为北宫招待董偃,并赏赐东方朔金三十斤。董偃自此尊宠日衰,年仅三十就死了。 我们来看看东方朔提出来的董偃这三宗罪,第一条私侍公主,第三条迷惑君主都好理解,但是第二条却是败坏男女风化,扰乱婚姻大礼,再联想一下《史记》中所说的「 ”岁更其妇”,这个人设的偏差可就有些大了。 《汉书》中关于东方朔「 ”带肉回家”也有个不同的说法: 话说有一个三伏天,汉武帝下诏给东方朔在内的这些侍众官员发肉。可是,他们等到天快晚了,也没等来分肉的官。结果,东方朔竟直接拔出剑来独自割了一块肉,还口口声声地说「 ”伏日,当早归,请受赐”,说完就走了。这种事自然瞒不住,汉武帝第二天就问责东方朔了,东方朔竟然辩解说是为了割肉带回家给妻子吃,不但没自责,反而把自己夸了一顿。汉武帝又一次成功地被逗笑了,也没罚他,还赐给了酒肉,命他回家送给妻子。 如果「 ”岁更其妇”,那这个借口自然是不大可能成功从汉武帝那里「 ”骗来”赏赐的。 矛盾从何而来? 为什么东方朔的「 ”人设”在《史记》和《汉书》之中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也许《汉书》中的一段话给出了答案。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刘向是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元的五世孙,是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曾受命校对整理西汉 ... 的藏书,其所处年代(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虽然较东方朔所处年代(约公元前160-约公元前93年)要稍晚一些,但是还是能接触到不少东方朔同时代的人的。而在班固的《汉书》之中所采用的也是刘向所收集到的资料。据东方朔同时代的老人讲:东方朔其人言语诙谐、极为善辩,但是却不能坚持自己的己见,而且特别喜欢跟普通人聊天,其直接结果就是关于东方朔的传闻,版本很多。 虽然司马迁同东方朔是同一时代的人,但是也不免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如「 ”岁更其妇”就不免有东方朔自吹自擂之嫌。而且,由于《史记》完成时间是公元前104年,但其时,东方朔尚在世,而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却有东方朔病死的记载,其段落中有多少是司马迁所写,多少为后人补录,已很难分辨清楚了。 东方朔的矛盾人生 虽然史书的东方朔描述存在一定的失实情况,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看出东方朔这个人的「 ”矛盾”之处。其人非常狂傲,看起来似乎对官职不太关心,但却又非常乐于发表政治观点,常有怀才不遇之感。 东方朔一生,几起几伏,最高的官职做过太中大夫、给事中,小的时候做过各种郎官,包括前文提及的执戟郎,甚至一度被贬为庶民,原因是他「 ”醉入殿中,小遗殿上”,即喝醉了酒,在殿上小便。 之所以东方朔官职起起伏伏,恰恰是因为东方朔愿意跟汉武帝提建议较多,只不过他会用一种较为诙谐的方式提出来,所以他得到的结果多是升官、贬官、赏钱等等,并没有把命搭进去。当然,这也有东方朔对汉武帝的赞颂的「 ”功劳”,他曾言汉武帝「 ”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服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甚至有「 ”陛下功德,陈五帝之上,在三五之右”的话语。 东方朔向汉武帝提建议常「 ”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所以经常能够被汉武帝所采用,这也是东方朔的本事。但是终其一生,却始终未被重用。尽管从公卿至群臣,东方朔都敢于轻视嘲弄,也没有什么同僚能让他屈从,但是这却并不能改变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境地。东方朔临死之前,曾一本正经地向汉武帝直言「 ”远巧佞,退谗言”,汉武帝都觉得非常奇怪,没过多久,东方朔就一命呜呼了。 「 ”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汉武帝对东方朔的最后一句疑问恰恰是我们想要问的:东方朔真的仅仅只善于言谈吗?

「 ”每年换媳妇”的东方朔,却为何偏偏要去管窦太主和董偃的事儿?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3.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7.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8.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9.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10.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随机推荐

  1. 梦见鸡冠花

    周公解梦梦见鸡冠花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鸡冠花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以镒称铢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ǐyìchēngzhū【解释】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出处】《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王皙注:“言铢、镒者,以明轻重之至也。”【例子】无【相关】百度“以镒称铢”

  3. 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2100多年来,关于曾国藩为何不称帝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热点,今天,最爱君也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曾国藩放弃称帝、激流勇退的原因所在。其实,在太平天国陨落前,想劝曾国藩自立称帝的人,已是一拨接一拨。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后,垂帘听政的慈禧等人碍于帝国动荡,无奈下授予曾国藩“节制四省军政大权”,但为了抑制曾国藩、分化湘军,慈禧也在湘军内部,不断地扶持曾国藩的反对派和敌对势力。

  4. 定彦平:隋朝第一高手,一生只败给过自己!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他曾两次打败杨林是隋朝第一高手,一生只败给过自己!他的绿沉四尖枪是隋朝一绝,同杨林、邱瑞等并称兴隋九老,为隋朝开国征战立下汗马功劳。在前朝曾两次打败杨林,因他的双枪变幻莫测而被评为隋朝天下第一。杨林深知定彦平武功高强,又是自己的结义兄弟便去请他前来相助,为一字长蛇阵的阵胆。定彦平负伤而走,心灰意冷从此看透人间悲喜,出家为僧,法号自然,外号云龙僧。

  5. 《大学》中“三纲领”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的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6. 貂蝉的真实身份:吕布的随军“慰安妇”?

       据《三国演义》记载,吕布共有两位妻子,即正妻严氏,次妻曹豹之女曹氏。而使其为之神魂颠倒的美女貂蝉却是没有过多的记载,也没有说明貂蝉是否就是吕布的妻子。但在史料中却有着这样的记载,吕布有一个不知名的随军妻子,不知道此人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貂蝉呢?  中国&l...

  7. 读书是私事

    “读书无用论”盛行之际,我便养成了一大偏见:读书是私事。这却不是说,那样一种“私读”就好像是私下里自娱...的勾当。每读一本书,如交一个人,差不多就是一种遭遇。同理,“私读”也总是游离于“系统学习”之外。在我看来,大多数书籍写出来都不是为了给专家学者“研读”或给教主信徒“颂读”的,所以我所说的“私读”倒恐怕是阅读一词的本来含义吧?但那“读书人”已不是一种“身份”,长叹声也绝非出自“身份意识”。

  8. 生命生命读后感

    生命生命读后感参考读后感一;生命的触发——读《生命生命》有感“生命”是什么呢?现实的人或许会想:“生命,不就是要经过生老病死吗?”诚实的人更会想:“生命,不就是有血有肉吗?”

  9. 梦见自己的母亲去世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的母亲去世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的母亲去世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大德故事:七岁就想出家

    七岁的灵裕叹息说。灵裕六岁的时候,就向父母提过出家受戒的要求。父母那时瞪大了惊异的眼睛看着灵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六岁的儿子会提出如此不同寻常的请求,父母早就把振兴门第的希望寄托在灵裕的身上,他们怎么会允许灵裕出家呢!灵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绝后,他就想寻找时机,逃出家门。父亲的病稍一好转,灵裕就不辞而别,到应觉寺投明宝禅师出了家。大家一致推举灵裕为法主,首先登席讲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