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明代陕西地处西北边陲,由于明代西北边境内缩而成为边疆重地。辖土大致范围包括今陕西和宁夏两省、甘肃省大部、青海省东部,以及内蒙古西南一些地方。相对于元朝陕甘两行中书省分治的局面,明代在西北地区做的一个最显著的政区调整就是陕、甘二地合治。这条新开通的通往甘肃的交通道路就是西安府至甘州的大驿路。这些起运于陕西的粮草,运入甘肃镇均需走这条道路。

明代陕西地处西北边陲,由于明代西北边境内缩而成为边疆重地。辖土大致范围包括今陕西和宁夏两省、甘肃省大部、青海省东部,以及内蒙古西南一些地方。 占地面积十分广阔,正如嘉靖《陕西通志》所述:"陕西南割楚蜀,东连豫冀,西界番戎,北抵沙漠,幅员万里,诚中分天下之大域也。然内列八府,外控三边,各有封守"。 相对于元朝陕甘两行中书省分治的局面,明代在西北地区做的一个最显著的政区调整就是陕、甘二地合治。 明代的甘肃不设省一级建制,其部分地区行政事务归陕西省布政使司管辖,陕西布政使司辖8府,21州,95县,其中位于今甘肃境内的有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市)、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巩昌府(今甘肃陇西县)、临洮府(今甘肃临洮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明代的布政司仅属于行政建制,而对应的 ... 事务则归都指挥使司,明代陕西布政司使辖境的 ... 事务归陕西都指挥使司和位于甘州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管理。 西移至甘州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除了管理河西走廊地区的屯田事务,劝督耕种,还有一个重要职能便是 ... 防御功能,由于其地北邻蒙古,南靠诸藩,可谓"四面受警",故明廷设立卫所于此地,修筑各种 ... 防御工程,寨、营、堡、墩星罗棋布,边墙东起庄浪卫,西达嘉峪关,组成一个体系严密的 ... 防御网络。此外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所辖之河西走廊区域控扼西域,处于中原与西域交通往来的咽喉,因此沟通西域,接待西域各国贡使,充当中西交往纽带的任务也归于陕西行都司。 明朝在西北地区的管理不同于内地,采取了一种集 ... 、行政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机制,陕西四镇二十余万驻军,粮草均需本省自给,陕西省的田赋、人丁等租税也并不需要像其他省份一样上交国家。由此可见,明廷视陕西地区为一个不同于内地的特殊 ... 攻防区域,故而实行陕、甘合治的策略,以图在 ... 方面能发挥统筹指挥的作用。明 ... 的这种战略意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区域政策,使得陕甘地区的地域联系,在明代得到大大增强。 明代的西安城墙 陕、甘合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广袤的空间联系起来,尤其是西北地区长期处于和蒙古诸族备战的状态,政令互通,统筹指挥就尤其重要。陕边四镇(延绥、甘肃、宁夏、固原)驻兵数十万,是为边防要区。为方便兵员调动,转输粮草,明 ... 十分重视陕甘地区的道路交通的建设。 明代之前,陕甘交通干线,是由长安经咸阳、邠州、长武至平凉达兰州,最终通往嘉峪关,这条道也是历史上连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主干线的一段。明 ... 除对这条道加以修缮维护之外,还积极向西新开拓了一条交通干线。 这条新开通的通往甘肃的交通道路就是西安府至甘州的大驿路。明代陕西省所辖地域幅员广阔,离西安府较为边缘的甘州等地如果遇到边患,则有鞭长莫及之忧,故明 ... 于甘州设行都指挥使司。为保持两都指挥使司政令相通,明代特辟西安府至甘州的大驿路。这条驿路共分三支,主干驿道自西安出发,经邠州、长武、平凉西北行,过兰州、凉州直达甘州。这条路不仅关系西北政治声教的传布,更是军粮西运的主要通道。 据《皇明九边考》记载,固原州"岁用军饷,原系陕西所属州县起运粮草"。这些起运于陕西的粮草,运入甘肃镇均需走这条道路。 明代长城沿边 ... 通道示意图(王开:《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 》) 除西安府至甘州的大驿路外,长城沿线东西联系的孔道也被打通,延绥镇设立以后,沿边三十九营堡分布于边墙沿线,为沟通各营堡间的联系,在边墙内侧渐渐形成一条通道。自榆林镇向东、向西均有一条漫长的沿长城内侧而行的通道。 如上图所示:东至皇甫川堡,向西依次经孤山、神木、高家、镇城、跨榆溪河,在长城内侧经保宁、波罗堡,溯芦河而上,过怀远(今横山县城东南)、威武、清平、龙州转西行,历经镇靖、靖边、宁塞、柳树涧、旧安边、砖井、定边营(今定边县城)、盐场凡14营堡,直达宁夏花马池。这段路程大约一千余里,基本上是沿着边墙的内侧行走。史称运粮者循边墙而行,骡驮车挽,昼夜不绝。这条道也成为延绥长城之间最重要的东西交通路线。 明代陕甘间交通联系的加强也为两地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陕西边地屯兵数十万,为解决粮草供应,明 ... 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法,令商民运送米粮到边关各仓,然后以粮价和运费折换盐引,领引贩盐从而牟利。由于边地兵士众多,粮食经常供不应求,输粟边关可获利甚巨,因此陕西商民纷纷"争先趋中"。《明经世文编》就有记载关中地区出现"疾耕积粟,以应开中"的场面。军粮生产、筹集、输送、消费成为明代联系陕甘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茶马贸易是明代西北地区的一项重要政策,《明史•食货志》称:"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明 ... 希望通过此举笼络西北少数民族,以孤立蒙长期和明王朝对抗的蒙古族,同时也获得优良战马,提升军力。所以明廷不断完善茶马贸易的规定。洪武时期官方垄断茶的输送和贸易,设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和西宁茶马司,属陕西布政司管辖,民间不得插手。明 ... 制定金牌制度,将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处的茶及四川的巴茶运往诸茶马司,从而大获其利。但好景不长,利益驱使之下,私贩滋生,大批私茶运往边地,且茶价低廉。而官茶却因官员的 ... ,经常以杂物充茶给予番人,这就更使得官茶无法正常出售。至成化年间,明 ... 放宽政策,允许商人凭证贩茶,之后"商茶"大兴,从湖南到陕南产茶之地,至甘肃、宁夏等茶马交易之地,均可见陕西商人的身影,茶叶也成为维系陕甘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物品。 明 ... 为解决边军粮草及棉布需求而在陕西实行的"食盐开中"及"棉布实征"政策,以及和边地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布马交易",都成为陕西商帮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陕西商人依靠近水楼台的优势和明 ... 的各项政策,迅速崛起,成为促进陕甘地域社会联系的重要力量。 甘肃的河州、洮州因有茶马司的设置,陕商贩卖茶叶要在此地进行交易,故商业兴盛,据嘉靖《河州志》记载:"南关客店一十八座,四方贾居焉",《明经世文编》称:"各省军民流聚巨万","少数年之间河州之马如鸡豚之畜"。一个边关市镇的商业贸易在明 ... 的政策支持下,逐渐兴盛起来。 甘州还是一个重要的民族贸易市场。永乐六年(1408),明廷在甘州等地开设不定期的"马市",允许内地商人与西北边地的蒙古诸部在甘州进行互市贸易。甘肃有着丰富的土特产品,诸如毛皮、药材、枸杞、白麻等十分丰富;而布匹、杂货、茶叶等日用品正是甘肃所缺有的。陕西商人不仅在这里同少数民族进行着跨区域的长途贸易,同样也与当地人进行同区域的物资交流,这种互市贸易不仅促进了甘州商业的兴盛,而且也满足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经济、文化的需求和交流,使得陕甘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更为密切。 晚清时期的甘州老照片 明代也是历史上向甘宁青地区 ... 最多的时期,由于陕甘地区的 ... 地位重要,当时内地 ... 入甘肃,大多是进行军屯。以洪武、永乐两朝最多,从 ... 来源看,主要以江淮和山西最多。 根据《明史·兵志》记载:"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归附,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谪发,以罪迁隶为兵者。其军皆世籍。此其大略也。"由此可知军屯 ... 的不同类型,这些戍守边地的兵将多划归军户,世代为军籍。 明代也制定了完善的 ... 管理制度,无偿提供给 ... 生产生活用具,减免赋税,合理划分官民收入比例,减轻 ... 负担。 除军户外,以 ... 实边、出仕调遣以及自发性 ... ,包括经商、逃荒、避乱、自愿附籍等形式迁往甘宁青地区的也不在少数。众多 ... 除了世代为军籍,守边卫家外,也对甘宁青地区的经济开发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明一代,陕甘地区重要的 ... 地理位置使得两地拥有相同的战略地位和目标,陕甘合治的政策使得甘肃等地获得和陕西相同的发展机遇。明廷基于对边防的重视,采取了各项经济手段以保障边军所需,陕甘交通和商业的联系不断增强。商人阶层的兴起对明代陕西因军籍、户籍、匠籍等制度而造成的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是一种突破,这股新兴的力量,不仅对陕西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更使得陕甘之间的联系以经济为基础,逐渐紧密联系起来。 边地的人口在 ... 军屯的基础上不断增长,不仅巩固了边防,也促进了边地社会的进步,正如那一条贯穿陕甘的万里长城一样,将陕甘地区连成一个整体。
本文标签:陕西经济明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