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满族旗鞋与汉族弓鞋的对比 满族先民有“削木为履”的习俗。满族鞋样式较多,旗式坤鞋就分数种:“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
满族旗鞋与汉族弓鞋的对比
满族先民有“削木为履”的习俗。满族鞋样式较多,旗式坤鞋就分数种:“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马蹄鞋”、“花盆鞋”亦称旗鞋。妇女盛饰时多穿用,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
满族女鞋立体形态构成研究
满族因为是“渔猎的马上民族”,女人一直保持“天足”的特点,即便在清朝建立后,满人入关也未受裹足陋习的影响,满人的女子旗鞋是一种高跟鞋,甚至可以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女鞋媲美。独特的高鞋跟有花盆底、马蹄底、船底、平底,元宝底等样式。这种绣花以木为底的高跟鞋确实和汉民族的弓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起来比较一下吧!
汉族弓鞋的立体形态构成研究:
提起弓鞋,就汉族妇女穿的行动不便的“三寸金莲”,过去相亲不看脸只看脚,脚小就意味着“俊”,那是女性教育的一部分。裹脚的据说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她为使舞姿更加优美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进而引起民间效仿。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至宋朝时裹脚的陋习已经成为一种普及教育,这和宋代兴起的“程朱理学”大大有关(。程朱理学的教旨:“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延习了上千年终于画上句号!现在人们对于它的收藏虽然热衷但都做为一种文化欣赏的角度,因为服饰作为文化的载体,给了我们很多研究它背后历史的依据。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