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历史典故:声名狼藉 【释义】「声名狼藉」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某人名声很坏,别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厌恶。 【出处】《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在世时,蒙恬、蒙毅兄弟俩,很受信任。蒙恬被派往北方,统帅30万大军去抵御外夷的入侵,并筑起绵延万里的长城。蒙毅则封为上卿,参与...
历史典故:声名狼藉
【释义】「声名狼藉」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某人名声很坏,别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厌恶。
【出处】《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在世时,蒙恬、蒙毅兄弟俩,很受信任。蒙恬被派往北方,统帅30万大军去抵御外夷的入侵,并筑起绵延万里的长城。蒙毅则封为上卿,参与国家军政大事的决定。因秦始皇十分相信他俩,当时有许多文臣武将,不敢和他们兄弟俩计较争论。
秦始皇死后,中车府令赵高和宰相李斯,用阴谋手段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太子,因怕事情暴露,就捏造罪名,派人赐秦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死。因为蒙恬从前曾处罚过赵高,赵高一直怀恨在心。扶苏自杀,蒙恬却不相信赐死这回事,多次问派来的人,结果被派来的人看管起来。
胡亥即位后,赵高不断地在胡亥面前说蒙恬、蒙毅的坏话,胡亥听信了谗言,诬赖蒙毅曾经劝阻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对君不忠,赐蒙毅死。蒙毅觉得很冤枉,进行了一番辩驳,说道:「从前秦穆公杀死位良臣(奄息、仲行和针虎)殉葬,又冤杀了百里奚,秦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害良臣,犯了大错,遭到天下人的指责与非议,所以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用正道治理国家,就要不杀无罪之人,我劝你们不要乱杀无辜……」
胡亥派来的官吏,无论蒙毅怎样说,都听不进去,最后还是把蒙毅杀了。
胡亥又派人去赐蒙恬死,蒙恬也被迫自杀了。
史书在注解「以是借于诸侯」时,用了「恶声狼藉,布于诸侯」这句话,人们便以此引申出「声名狼藉」这句成语了。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