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心史】( 有称【铁函心史】 ) 是一本用血和泪写成的书,也是一部奇书。作者郑思肖是南宋末一个作家和画家。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目睹贾似道祸国害民的罪行,沉痛于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危机中,遂上书朝廷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得不到回应的。不久,国土全部沦丧了。他在这...
【心史】( 有称【铁函心史】 ) 是一本用血和泪写成的书,也是一部奇书。作者郑思肖是南宋末一个作家和画家。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他目睹贾似道祸国害民的罪行,沉痛于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危机中,遂上书朝廷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得不到回应的。不久,国土全部沦丧了。他在这期间和以后写下了大量的诗和檄文,对蒙古人的烧杀抢掠南方人民的罪行予以谴责,他坚信蒙古最终会失败,中国的儒家文化最终会战胜元蒙。他的文章痛心疾首,感到文化受到了摧残。他说自己不过一个普通平民而已,并不觉得南宋君王有何失德的地方,以此驳斥蒙古统治者的谎言。他揭露了蒙古统治者的贪婪,大量搜刮江南人民的财富运往大都。他也密切注视局势的发展,凡是反蒙军队一点小的胜利都能引起他的兴奋和记录。有一首诗是当他听到元军在日本被飓风所击,全军覆没的消息下写的,他在前面加了自注,叙述了元军在日本登陆时的惨败。他也观察到在江浙一带元军后勤活动以及战败后的惊慌。也欢呼这一胜利。在史借上,我们几乎看不到蒙古军队进攻南宋以后人民的反应,史学家也没有留下多少反映这段时间情况的文字来,有之,只是以相当隐晦的方式来表现。而郑思肖的这本书却因为奇迹般地再见天日而保留了许多当时的真实记录,所以应是非常珍贵的历史参考。
郑思肖亦是一个奇人。原籍福建连江,元初在江浙之间颠沛流离,寄住在寺院。没结婚。生卒年份有各种说法, 【辞海】则认定为 1241——1318 年,宋末太学上舍生,原名及字号今已不知。今名“思肖”即思赵 ( 宋之国姓 ) ,字“忆翁”号“所南”皆寓念宋之意。所居萧然,坐卧不北向,誓不与元人交接。名其室曰“本穴世界”,以“本”之“十”置下面“穴”字,则“大宋”也。精墨兰,入元后,画兰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邪?”赵孟俯才名重当世,郑思肖恶其受元聘,遂与之绝。赵数往访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后疾亟时,嘱其友曰:“思肖死矣,烦为书一碑,当云 ' 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 ' 。”语讫而绝,年七十八。
这本他叫做【心史】的书写好以后,他用铁盒密封,有几层,层间有石灰防腐,投在苏州一间寺院的井里。世事往往就是这样的凑巧,四百年后的中国又沦入另一个异族之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这本书被发现了,然后被当时的人印刷出来。这样的奇迹,恐怕中国历史上就只有这一件。据载,详情是这样的:
明末崇祯戊寅十一月初八,即1638 年 12 月 12 日,苏州城内,发生一件轰动世人的奇事。那年吴中久旱,城内居民买水而饮,争汲者相捽于道。仲冬时,承天寺僧人浚疏寺内一口古井,忽挖得一物,初以为砖,浣之则知是铁函。不敢启,供 之佛龛,闻者争玩识。久之,众欲开视,僧不得已,遂破函。只见铁函内有石灰,石灰内有锡匣,锡匣内有腊漆封裹的纸包。包纸有两层:外包纸中间写着“大宋铁函经”“德佑九年佛生日封”,旁边有两行对联“大宋世界无穷无极”“此书出日一切皆吉”;内包纸上写有“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十字。再打开,则是折迭成卷的稿本,名曰【心史】。共有诗二百五十首,文三十篇,前后自序五篇等。楮墨如新,古香扑鼻,自沉井至发现已三百余春秋矣。士大夫惊异传诵,以为古今所未有。
【心史】之刊刻经过亦奇。时值满清觊觎中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书中内容引起杨廷枢( 维斗 ) 等苏州一大批士人之共鸣,竞相传抄,谋付刻印而苦于无资,事为江南巡抚张国维 ( 玉笥 ) 所闻,立即捐出俸禄,并在百忙中写序付梓,于庚辰 (1640) 春刻成。略后,寓居南京的闽籍老诗人林古度 ( 茂之 ) 等重加校订,并请福建文坛祭酒曹学佺 ( 能始 ) 写序,于秋季刻成。一年中即有两种刊本,亦是奇事。
【心史】在明清之际影响极为巨大,众多抗清志士和明遗民反复诵读、题咏、引用、评论、传播,借以激励自己。当时序跋、题咏、品评者之多,已远逾二百多人。然而,此一动人心弦之史实,却长期以来未引起当代研究者重视,甚或可说长期以来从不为当代研究者所知。几乎所有的文学史、思想史专著中,都没有提及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而且,一些文章即使提到了【心史】与明遗民的关系,也几乎是仅仅写到顾炎武写过一首【井中心史歌】而已。
【心史】刻行后约四五十年,待明遗老( 包括顾炎武 ) 凋零殆尽之际,始有人毫无举证又吞吞吐吐地诡称其为“伪书”,但当即遭人反诘。又过了约百年,在清廷蛮力强化思想专制之时,官方以“军机处”名义“奉上谕”将其列入“禁毁”书目;同时,御用“三通”“四库”馆臣始正式判其为伪,并编凑出几条“理由”。此后“伪书说”虽不时遭到学者反驳,但流行天下,惑人甚深,遗毒迄今,犹未消绝。甚至连当今一些大型工具书,如修订版【辞海】、修订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也称其“或疑为后人假托”。
不过,这亦恐怕只是一家之言。其实,历来言其为伪书者亦有多人,如明末的张世伟、许元溥和清初的阎若璩等。在学术界里,这书真伪之争论持续已久。直至今日,间中亦有论文提及,但始终未有定论。
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心经】听得多,【心史】却恐怕许多人连书名也未听过,遑论要辨别其真伪了。总之,围绕着这个堪称是宋元之际的时间囊的时、地、人和事都离不了一个“奇”字。而对于我,则是“讲古”的好材料!
写到这里,又胆粗粗吟了这几句献丑:
“ 奇书心史骂元蒙,井底重光换代中。又见清酋欺我什,铁函掀起复明风。 ”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