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洪仁被俘后留下了自述和绝命诗及签驳李秀成口供的文字,时任江西巡抚沈葆桢将这些资料在内的一批奏折呈送至军机处。洪仁对李秀成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大致有如下几点:任人唯亲将滁州守将换为李昭寿。洪仁说李昭寿和李秀成有八拜之交,不顾众人议论,坚持在1858年3月将原本得力的滁州守将换成李昭寿。后因二次西征李秀成进军湖北,期间苏州由李秀成部下第一大将陈坤书代管,因故后又改为谭绍光代管。

1864年9月,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江西石城县被捕。洪仁玕被俘后留下了自述和绝命诗及签驳李秀成口供的文字,时任江西巡抚沈葆桢将这些资料在内的一批奏折呈送至军机处。洪仁玕对李秀成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大致有如下几点: 任人唯亲 将滁州守将换为李昭寿。李昭寿原为捻军,后加入太平军。洪仁玕说李昭寿和李秀成有八拜之交,不顾众人议论,坚持在1858年3月将原本得力的滁州守将换成李昭寿。虽然八拜之交这个说法无从考证,但李昭寿和李秀成的确颇有些渊源。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势力大损,正是由于李昭寿帮助太平天国联络上捻军,促成太平天国和捻军首领张乐行、苏添福、龚得树等人的合作,为太平天国招来捻军好几万人马,实力大增,令洪秀全非常满意,但李昭寿本人并未得到多少封赏,而李秀成后来得封忠王与此却有直接的关系。大概因为这个原因,使李秀成对李昭寿高看一眼。但首鼠两端的李昭寿在1859年7月11日率领所部四万人再次降清,并将自己镇守的滁州拱手让给清军,不久他又出面将太平天国浦口守将薛之元诱降,这些给太平天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苏州、常州守将多次调换,用人不当 1860年4-5月,李秀成率军打下常州、苏州等地。后因二次西征李秀成进军湖北,期间苏州由李秀成部下第一大将陈坤书代管,因故后又改为谭绍光代管。但谭绍光虽然名义上是苏州主帅,却与后来成为叛徒的苏州守将纳王郜永宽等人的地位相当,而郜永宽等人指挥的军队还比谭绍光多一倍以上,谭绍光只能指挥本部军队,郜永宽等人的部队根本不停他的号令;谭绍光和郜永宽素来不和,郜永宽等人早有降清之意,李秀成明知道这些不利情况也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导致谭绍光被叛徒 ... 害,苏州也被拱手让给了李鸿章。 争功诿过 打胜仗了大肆渲染自己的功劳,对他人的配合和支持毫不顾及,而吃败仗就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到洪秀全等人身上去,不愿检讨自己的责任。《李秀成自述》中的确有这种情况存在,夸大了自己和洪秀全的矛盾以及自己对清军败军和太平军叛徒的仁慈。 拥兵自重,救援天京迟缓和决策失误等等。拥兵自重这是太平天国后期普遍存在的现象,后期主要将领,包括陈玉成、杨辅清、李世贤等人也都和李秀成差不多。后期太平天国中枢系统无力,洪仁玕、蒙得恩、林绍璋等主政朝官毫无威信。比如李秀成根本不信洪仁玕是「 ”才学知识”,自己也承认对洪仁玕编写的书籍都不屑一看,大概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这样的理论太过超前和不切实际,在太平天国内行不通之故吧,毕竟秀才遇到兵,怎么去讲道理呢?洪仁玕再不济也顶着个军师的头衔 ... 朝政,李秀成尚且不买账,何况对蒙得恩、林绍璋这样的庸碌之辈呢。 至于救援天京迟缓,那是李秀成和洪秀全的战略思想不同。李秀成一心要经营好苏浙以给天京做后盾,而洪秀全等人眼里只有天京那一亩三分地,只要清军一发力攻打天京,洪天王就心急火燎十万火急催李秀成发兵救援,李秀成不胜其烦,苦恼不已。事实上李秀成救援天京还是比较卖力的,如果不是洪秀全所谓「 ”进北攻南”战略的瞎指挥和拒绝李秀成的「 ”离城别走”的建议,太平天国估计还多熬一段时间,不至于这么快就因天京陷落而覆灭。洪仁玕在思想上或许有独到之处,但对于作战指挥一窍不通,这方面对李秀成的指责值得商榷。 从洪仁玕对李秀成的批评来看,太平天国最后阶段君臣和内部同僚之间矛盾重重,有的矛盾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政令、军令不通,这样的太平天国也注定了只有走向覆灭之路。
本文标签:李秀成洪仁玕中国近代史历史太平天国李昭寿谭绍光捻军太平军清朝历史军师太平天国运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