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珍珠生长在蚌腹内,吸取天地月光精华而孕育成型,生长周期越长的,越成为珍贵的宝物。我国古代有珍珠生于蛇腹,龙颔,以及鲨鱼皮之间的传说,但都是以讹传讹的虚妄之言,不过是想给珍珠加上更为传奇的出身罢了。

珍珠生长在蚌腹内,吸取天地月光精华而孕育成型,生长周期越长的,越成为珍贵的宝物。我国古代有珍珠生于蛇腹,龙颔,以及鲨鱼皮之间的传说,但都是以讹传讹的虚妄之言,不过是想给珍珠加上更为传奇的出身罢了。 事实上,廉州(广西合浦)和雷州(广东海康)才是我国历史记载中最大的两个珍珠生产基地,这里的珍珠按照生产区域被称为「 ”南珠”。 雷、廉两州的珍珠生产总量,满足了我国绝大部分封建王朝和商品贸易的需要,各朝各代也都有与此相关的文献记载。 汉武帝时平定南越,元封元年因为「 ”不产谷食,而海出珠宝”设立合浦郡,又因为「 ”大海中悬崖之边,有真珠”设立了珠崖郡。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记载:「 ”廉州边海中有州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 由于珍珠极高的市场需求,在南朝到唐期间,廉州已经形成了「 ”珠市”,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提到「 ”越俗以珠为宝,合浦有珠市。”一直到唐后期都是「 ”合浦珠池与民共利”的官民共赢形式。 五代十国期间,南汉刘鋹(chǎng)在岭南地区设媚川都,置八千军士监管采珠,大肆捕捞,劳民伤财。原本一片祥和的珠市环境也被破坏,珍珠都被刘鋹这个无道君主霸占。 在明朝,廉州雷州一带有十多处珠池,如断望池,乌泥池,平江池,杨梅池,青婴池,竹林池等等。 但是再多的珠池也禁不住明朝皇帝高频率的开采模式,最起码的生长周期都不给人家珍珠贝,史料记载采珠数量最少的一次是在嘉靖五年,出海三月仅得珍珠八十两。 清朝对珍珠的需求只增不减,但捕捞南珠的规模远不及明朝。因为清朝皇室有自己独特的心头白月光——「 ”东珠”。 东珠,又称为北珠,(明清都城迁至北京后才改称为东珠)。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生长在东北地区黑龙江,鸭绿江以及乌苏里江等几条江河流域的淡水珍珠。 满族人们从东北发家,将白山黑水视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出产于这里的珍珠,自然是最为珍贵的宝物,是上天和祖先的恩赐。 但如果从另一个说法来看的话,东珠的来历显得更加传奇。 东珠的「 ”东”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猛禽——海东青。 海东青,史料记载:「 ”海东青沍(hù)者,出五国,五国之东接大海,自海而来者,谓之海东青”。 辽金时期契丹贵族的狂热喜爱,让海东青名声大噪。而这种喜爱,主要来自于对狩猎天鹅的痴迷和对「 ”北珠”的推崇。 海东青生性凶猛,又耐严寒,可以和自己体型相近的动物厮 ... ,最重要的是可以捕 ... 天鹅。 《三朝北盟会编》中曾记载,品相上乘的北珠都是辽东一带江海中出产的。如果有一年八月中旬,月光明亮如白昼,那么今年的北珠一定圆润饱满。等到十月北珠长成,东北因为天寒地冻,水面早就结了几尺厚的冰。 如果这个时候凿冰下水,零下十几度的酸爽也可想而知,更何况也不是没有奉命下水取珠的,往往是取不到珍珠,人冻了个半死。 但是天鹅可以,不仅可以在寒冬捕食蚌,还会把北珠藏在自己的喙里。 然而天鹅捕蚌,海东青在后,一不小心,被咬断脖颈,丢了性命,没了北珠。 北珠也因此取海东青的「 ”东”字,改称为「 ”东珠”。 由于海东青桀骜不驯的脾性,经常在捕 ... 之后弃主高飞,所以契丹贵族对海东青的需求很大,甚至开辟了专门的「 ”鹰路”「 ”鹰坊”,因为进贡海东青而免罪或升官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女真一族是驯养海东青的好手,所以经常受到无尽的索取和掠夺。不仅海东青的数量急剧下降,女真族的生活也进一步陷入水深火热。 为了不再受压迫,女真族愤然反抗,在阿骨打时期一举灭辽,结束了受人欺凌的时代。 满族入关,清朝建立,懂得驯养海东青的人越来越少,清中后期,海东青已经彻底失去踪迹,东珠也再难以获取。 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东珠对于清朝皇室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象征的都是崇高的地位,只有身份无比尊贵的人才有资格佩戴。 《大清会典》中记载,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可以使用东珠做朝珠,朝冠。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皇后冬朝冠,就是一件典型的东珠制品。皇后冬朝冠的材质以熏貂为主,上缀朱纬,三层累丝金凤做顶,猫睛石、珊瑚等宝石装饰,除此之外,最贵重的是大大小小三百零二颗东珠,显示着一 ... 的华贵身份。 清代皇后的夏朝冠与冬朝冠形制相差不多,只是夏用青绒,顶端是三层金镶桦皮凤。 除了朝冠之外,沈阳故宫博物馆中珍藏的一件皇帝参加大典时佩戴的朝珠,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四个珊瑚结珠等分,结珠两侧穿八粒青金石结珠。 背云上嵌金镶猫眼石一颗,并有蝙蝠造型的珊瑚结牌,东珠结珠四粒,坠角以金累丝为托,下坠红宝石一颗。纪念三串,每串穿绿松石10颗,坠角为红宝石,上系东珠结珠各一。 这是沈阳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二十余盘朝珠中最为贵重的一盘,足以彰显朝珠在清皇室的宝贵程度。 珍珠的形成,根据科学解释有两种情况: 一是异物侵入,就是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砂砾变珍珠的故事。蚌体受 ... 分裂出珍珠囊,包裹异物后分泌珍珠质,长时间后形成有核珍珠。 二是因为蚌体受病理 ... ,内部分泌有机物,包被之后逐步形成珍珠囊,产生无核珍珠,大概可以看做是蚌体内部的自我升华。 而在古人眼中,是蚌接受了月光照耀,吸收月光精华,形成珍珠形魄,又经过长期的「 ”月光浴”加持,最终凝结成珠。 除此之外,另一个来历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鲛人落泪的传说。 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 ” ... 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鲛人生活在 ... 之中,面容姣好,成年之前不论男女;善于纺织,制成的织品被称为「 ”鲛绡”,入水 ... ;以吟唱作为交流方式;以鱼虾为食;鲛人油长燃不灭。 虽然天赋异禀,能够落泪成珠,但如果被捕捞上岸被迫流泪,得到的也是浑浊不堪的珠子。只有极少时间悲痛落泪,得到的才是美丽的珍珠,神奇的是鲛人生性乐观,一生之中几乎不会哭泣。 这样的传说多来自于人们的美好想象,大概只有这样传奇的出身才更能体现珍珠的稀少与珍贵。 然而事实是古代珍珠的采集,主要依靠蜑(dàn)户进行原始的人工作业。 蜑户,多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深受封建社会的压迫,不许陆居,不列户籍,从生致死都在船上度过,以打渔采珠为生。 诗人杨万里曾为蜑户写诗:「 ”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蹈浪花。煮蟹当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须纱。” 在《天工开物》的记载中,蜑户每年三月前后下海采珠,在下海之前会宰 ... 牲畜虔诚恭敬的向海神祭拜,以祈求采珠时的顺利平安。 蜑户不仅能够生食海里的鱼虾,视力完全不受海水影响,透过水色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奇的是蜑户能够知道蛟龙的藏身之所,远远躲开,保证自己的安全。 蜑户的具体采珠活动再此不多赘述,下一篇中会有详细描述。
本文标签:珍珠天工开物海东青中国古代史文化鲛人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