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 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这些增饰,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宋应星 ),中国明末科学家。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汤显祖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李之藻 李之藻,,中国明代天主教徒,科学家。字振之,号我存,又号凉庵、存园叟。三十八年受洗入天主教。三十九年邀请郭居静、金尼阁两位传教士到家乡传教。四十一年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建议采用西方历法。天启元年任光禄寺少卿。为对付后金军进迫辽西,力主制造西洋火炮以抗后金。宋应星天启三年时曾被罢官回籍,从事著译。
顾炎武 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著名命题,认为别无所谓理学。顾炎武阐发了圣人之道在于“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观点,提出圣人之道在于“博学有行”。顾炎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是有其必然性的。顾炎武反对君主专权,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顾炎武反对专制主义的法制,他认为集权使“法令日繁,治具日密”。
黄宗羲 黄宗羲黄宗羲,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后阉党余孽图谋再起,宗羲与复社领袖顾杲为首签署《南都防乱揭》,揭露阮大铖等人的罪行。清兵入关后,阮大铖等在南京拥福王监国,对复社进行镇压,宗羲被捕。清兵攻陷南京,宗羲逃回家乡,成立“黄氏世忠营”,武装抗清。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点校本《黄宗羲全集》。
王夫之 “太虚一实”的本体论王夫之继承张载的“气”论,认为宇宙除“气”以外,更无他物。在道器关系上,王夫之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道在器中,实存的只是器,“天下惟器而已矣”。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之相反又相通,是一致的。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夫之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王夫之的理欲一致的思想,具有启蒙思想的特点。他称王夫之是五百年来真正通天地人之故的第一人。
汤斌 汤斌,中国清代初年理学名臣。十七年,康熙帝为了更有效地笼络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决定举办博学鸿词科。次年,汤斌应试取中,授翰林院侍讲,参修明史;主持过浙江乡试。这年,江苏巡抚出缺,颜元康熙帝因汤斌有操守,派他就任。汤斌上任后,整顿吏治,打击豪强,蠲免苛赋,建立义仓社学,宣传儒家经典,毁弃五通神淫祠等,从而受到康熙帝的宠任而被尊为“理学名臣”。他在朝以敢于争议出名。所著有《汤子遗书》传世。
阎若璩 阎若璩,中国清代汉学家。早年随其祖父客居江苏淮安。十八年,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落第。二十九年,受徐乾学聘,南下江苏洞庭山参与修纂《大清一统志》。晚年仍居淮安,专意著述。于同时学者好加讥评,仅服膺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3人。曾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纠举舛错,为顾炎武《日知录》订正讹误。他以记诵博赡,考核精审名著一时,此后乾嘉考据学风受其影响甚大。其主要著述尚有《潜丘札记》、《毛朱诗说》等。
戴震 戴震,中国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但戴震接着指出周朝离宋朝有两千年之遥,为什么朱子能知道这些事呢?戴震是音韵学家江永的弟子。乾隆二十年夏,戴震初识纪昀,戴震后来几次到京师都住在纪昀家。纪昀出资将戴震的《考工记图》付梓,并为之作序。洪榜为戴震写行状称:“抱经世之才,其论治以富民为本”。有《戴震文集》、《戴震集》等。
惠栋 惠栋,清朝汉学家、易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祖周惕,父士奇,皆治《易》学,三世传经,赞为一代佳话。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