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康生平著作甚丰,有人统计,达139种。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7~1992年出有《康有为全集》。康有为亦于6月16日被光绪帝召见,深得倚重。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在光绪帝支持下,联合一部分帝党官僚,虽然力排旧议,锐意维新,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因躲避北伐战乱,从上海抵达青岛。辞世后遗体曾暂厝李村枣儿山,1948年正式安葬于青岛,翌年10月举行康有为迁葬和墓碑揭幕仪式。
梁启超 梁启超对知县提出的问题均对答如流,显得才华出众。中举后,梁启超回到新会拜谢祖先,庆祝一番。光绪十七年九月,梁启超收到李端棻的来信,催其速入京完婚。后根据李建议,为与《万国公报》区别,改名为《中外纪闻》,十一月初一日正式出版,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同时梁启超和康有为参与起草《强学会序》,初步打开士大夫闭塞的思想。强学会解散后,梁启超得知汪康年在上海筹办报馆。
严复 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对于鼓舞中国人民参加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具有积极的意义。晚年的严复已经是一名保守派人物。后代严复三孙女是辜振甫夫人严倬云。严复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严复夫妇合葬于此,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谭嗣同 在民族危亡与维新思潮的激荡下,谭嗣同在思想上发生剧变,痛感自己三十年前的精力多敝于考据词章,无补于事,决心抛弃旧学,致力于维新变法。北游访学及与维新派的交往,使谭嗣同变法维新信念更为坚定。谭嗣同被荐,奉召于8月21日进京。在紧急关头,谭嗣同等维新派欲说服握有军权的袁世凯,幻想得到袁对变法维新的支持。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24日被逮下狱。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唐才常 唐才常,中国清末维新派领袖。中日甲午战争后,积极主张变法维新。7月,又邀结社会名流和会党首领在上海张园召开国会,容闳和严复为正副会长,唐才常任总干事,宣布“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拥护光绪帝当政。会后赴汉口,组织自立军,任诸军督办,拟于8月9日起义。因待康有为汇款接济,起义延期。8月21日晚被张之洞逮捕,次日被害。有《唐才常集》。
翁同龢 翁同龢的长兄翁同书,道光进士,官至安徽巡抚,遭李鸿章弹劾遣戍。翁同龢的妻子为汤夫人,妾陆氏。翁同龢从8岁到20岁期间居住在此。翁同龢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将翁氏故居捐献给国家,1991年辟为翁同龢纪念馆,1996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山西麓鹁鸽峰下有瓶隐庐纪念馆,瓶影庐系翁同龢晚年失势后居住直至去世之所,位于常熟虞山西麓鹁鸽峰下谢家浜的尚湖之滨,“登楼揽翠,开轩面湖,具有山林胜致”。
荣禄 荣禄,中国清末大臣。1874年,同治帝死,荣禄参与确定载继承帝位,为慈禧太后所倚重。1879年,因忤慈禧太后,又被劾纳贿,降二级,去职10余年。1898年6月,翁同龢百日维新期间,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得力人物。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主张保护各国驻京使馆,镇压义和团。1902年1月,随慈禧太后返京后,转文华殿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袁世凯 袁世凯闻讯率领清军干涉,使事大党重掌政柄。时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开展,袁世凯捐资参加强学会,以示赞同维新。次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并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力。1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并议决请他到南京就职。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取得列强的正式承认。
刚毅 刚毅,中国清末大臣。时省属各地水灾频繁,他采取积极措施,以工代赈,先后疏浚蕴藻滨、吴淞江。刚毅极力反对变法维新,袁世凯力主废黜光绪帝,得到慈禧太后宠信。建议被慈禧太后接受后遂奉命与庄王载勋同为统率义和团大臣,对义和团运动实行控制和利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他随同慈禧太后西逃,病死于山西侯马镇。与八国联军谈判议和时,清...以其先死免予惩处,但被剥夺原有官职。
董福祥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董福祥率军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董福祥大难不死,遂重整旗鼓,在安化县发动起义。董福祥率部围攻绥德数次均失败,被迫转入防御。同年十二月,董福祥全军投降清军刘松山部。董福祥其后受命镇守金积堡,将其改建成董部的大本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复出“训政”,由荣禄领导组建武卫新军,武卫新军共编五军:甘军列为武卫后军,董福祥任统领,驻蓟州,兼顾通州,拱卫京师。6月9日董福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