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

各国...遂建立作场,加强对工匠的控制,使之固着在其专业上,这些匠户即被称为百工。百工有家庭和独立的户籍,地位高于奴隶,但是低于一般平民而与士卒相等。南北朝时,百工以伎作户的名称继续为官府作坊所控制。南北朝中期开始,百工制度逐步为番役制度所代替。之后,百工逐渐摆脱半奴隶的身份,成为基本具有完全市民权的和雇匠。

衣食客

衣食客,指晋代世族豪强荫庇下的一种与奴相似的仆役。《晋书·食货志》:“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百工第九品及举輦……一人。”

寒人

寒人,中国东晋南北朝的一个社会阶层,往往与士族对举。寒人作为一个阶层,是东晋以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进入南朝,士族衰落,衣食客寒人中有的致位将帅,有的出任宗室诸王镇将的典签以监视诸王的行动,在地方具有较大势力。在中央政权中,寒人充当中书省的通事舍人,参预机密,出纳王命,权势更加显赫。在北朝,寒人与士族的对立不如东晋南朝显著。

佛图户

佛图户,北魏时受佛寺奴役的民户。

貌阅

貌阅,隋唐时地方官亲自检查百姓年貌形状,以便核实户籍的制度。大索的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而貌阅目的则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唐代貌阅首先是通过貌阅百姓形状,以定其所报的黄、小、中、丁、老是否属实。貌阅的另一内容,佛图户则是要貌定百姓的三疾状况。隋代定户等时三党五党共为一团,唐代貌阅亦按地区分成团。故貌阅百姓亦称团貌。

度牒

度牒,中国封建社会朝廷发给合法出家人的证明书。始于唐代,据《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记载:“天宝五载丙戌五月,制天下度僧尼并令祠部给牒。”僧尼以度牒作为身分凭证,可免除徭役。以后历代因袭唐制,貌阅作为中国僧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僧官机构负责试经度僧,核发度牒。发放度牒是封建朝廷监督、控制佛教事务的一项重要手段。

差科簿

差科簿,中国唐代地方机构为征发徭役而制定的簿册。由县令亲自注定,作为向管内百姓差派徭役的依据。敦煌、吐鲁番所发现的文书中有这种差科簿的残卷。从天宝十载敦煌郡敦煌县六个乡的差科簿来看,它的内容是以乡为单位,首先总计当乡破除的人数与现在的人数。制定这种簿籍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差科不平,所以还要区分户等。但各地官吏并非都认真制定,也常有胥吏作弊,所以差科不平经常使百姓怨声载道。

租庸调

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为庸。差科簿租庸调法既以均田制为存在的依据,而均田制自始既未能保证百亩授田,土地买卖之风又使均田制趋于瓦解,加上安史之乱以后的动乱局面,均田制至大历年间已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法遂于德宗建中元年为两税法所代替。

杂徭

由于杂徭具有地方性和临时性,不仅各州各县的服役项目不尽相同,一州一县每年也不尽相同,均由地方随事支配。大致如修筑城池,维修河道、堤堰、驿路、廨舍等应是较普遍的杂徭征发。杂徭也没有固定的期限,但一般不超过39天,超过的便折免其他赋役。杂徭无纳课代役的明文规定,但安史之乱后也有纳课的迹象。租庸调建中元年颁布两税法,明令租庸、杂徭悉省,但事实上征发徭役从未停止。宣宗时杂徭已是泛称,色役、差科均可称为杂徭。

色役

唐代色役一词开元后始普遍使用。品子当番或捉钱满一定年限,勋官充任某些色役达一定期限以后,经选合格者量文武授予散官。由于广泛存在冒充色役以避正役、兵役和杂徭的情况,因此官府要设法制止。但并不能阻止伪冒活动,官府又采取裁减最大量的色役的办法。以上是作为百官俸料的色役,至于其他色役,如内园丁、幕士、掌闲、津子、驿子之类仍然存在,不过这类人的数量不是太大。关于色役的含义或特色,学术界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