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简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年仅14岁的顾炎武就加入了复社。由于顾炎武博雅独行于乡里,和同乡挚友归庄为乡里人不容,有“归奇顾怪”之目。顾炎武,归庄起兵于昆山,一时抗清之势如燎原烈火,清廷派兵血腥镇压。起义失败以后,顾炎武回到家乡,他的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10天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顾炎武鉴于“徒法无用”,强调只有“正人心,厚风俗”,才是治乱的关键,国家的根本。
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的由来 郭桓贪污案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影响很大,因此而发明的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的...也一直沿用至今。审理过程中,太祖注意到,郭桓等人的多次舞弊,是通过涂改帐目、票据而欺瞒过关的。于是下令把记载钱粮数目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以防止奸吏涂改。于是,就在公布郭桓等人罪行的同时,将审理郭桓案的法官吴庸等人也杀掉了。
明朝抗倭海防建设(1) 明朝的海防建设,是随着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的日益频繁而逐渐突出的。在200年的抗倭斗争中,倭寇几乎侵犯了中国沿海的每一个地区。明初,朝廷在海防建设上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在沿海各冲要之地,建立起一个既可以聚集陆军,又可以聚集战舰的防御体系。明初朝廷这种规定,也是为了使海防建设与禁海政策表里如一,以求海防的真正巩固。海防得到大大加强。
第七讲 蓝色海疆与白银资本 在蓝色的海岸线上,这个王朝的所有特点都真实地展现了出来,无论是优势还是弊端。据此可知,促使明成祖朱棣决心派其亲信郑和率队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怀疑被赶下台的建文帝逃亡海外,为寻找其下落,消除这一政治隐患;第二,耀兵异域,以示中国之富强,进而壮大明成祖朱棣本人之声威。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
二、靖难之役 太子亲自求情,遭到了朱元璋的拒绝。在讨伐蒙古的战役,多次立功。朱棣心中难以平衡,更滋长了他夺取皇位的野心。即位后听从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先将势力较小的藩王铲除。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了。>>朱棣先闪电之势扫平了北平四周的怀柔、密云、蓟州、遵化等州县,抢占了各个军事要塞,解除后顾之忧。此时朱高炽已在北平城内严密布防。建文帝派人议和,朱棣根本不予理睬,大军直压南京城下。
明朝的官员几时上朝? 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亦称“朝参”。《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道是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
明孝宗朱樘是好皇帝吗? 励精图治的中兴之王明孝宗 历史反光镜>>明孝宗是中叶较为的贤君。在他执政期间,经济繁荣、人民,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幸得祖母周太后保护,明孝宗才免于万贵妃的迫害。太子朱樘即位,改年号弘治,即为孝宗。明孝宗性情宽厚,虽明知万贵妃害死了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对万贵妃及其家人施行报复。于是,明孝宗特定除早、晚朝外,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孝宗当时还是太子,内侍给他送来新裁制的衣服。明孝宗还修缮长城,抵御蒙古。
明朝官帽乌纱帽的历史 乌纱帽亦称乌纱,现多用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兴盛于,到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明清以后,乌纱帽主变为现职官员的代称,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
“明末三案”之乾清宫“移宫案”之谜 >>“移宫案”紧承“红丸案”,是由前案中明光宗的爱妃李选侍引起的,起因也在光宗朱常洛身上。乾清宫是代表最高皇权的地方,具有象征意义。郑贵妃以不搬出乾清宫要挟皇帝答应她们的条件。这次事件虽然闹出来的动静不大,但可以看做是后来“移宫案”的前奏。于是,移宫一案就正式开始了。由于李选侍移宫时十分仓促,还发生了宫内人员趁机盗窃宫中物品的事情,并由此牵扯出一些其他案件,这又是其余波了。
刘瑾权势滔天,王守仁假死藏身 刘瑾把持朝政后,经常假托皇帝诏旨,任意处置敢于冒犯他的大臣、官员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刘瑾大为震怒,便假托皇帝旨意,派锦衣卫校尉逮捕了戴铣等人,将他们投人锦衣卫的监狱。为了摆脱敌人,王守仁躲在客栈中苦思冥想。当时浙江布政使、按察使及知府杨孟英,都信以为真,亲自来到江边祭奠;王守仁的家人也身穿孝服,为其治丧。刘瑾派来的刺客,一看王守仁确实投江自尽,便赶回京城,向刘瑾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