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抵御后金 自毁长城

战争进入关键阶段,这时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后金军猛烈发射。炮声响处,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全军被迫后撤。袁崇焕登上城楼望台,沉着冷静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这下后金军伤亡惨重,连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身受重伤,后金军只好全军撤退。他的第八个儿子接替他成为后金之主。后金军分兵三路包围了锦州城。

王守仁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创立心学的唯心思想家

由于王守仁的这种历史作用,故后人把他和陆九渊的学说并称为“陆王心学”。“心即理”是王守仁的“立言宗旨”,这一命题是针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提出来的。王守仁认为,程朱“析心与理而为二”,正是造成这种流弊的根源。王守仁把这种“致良知”的功夫称为“格物致知”,并做了与传统儒学迥然不同的解释。王守仁如此重视“致良知”,乃是想借助道德教化的力量,加强对人心的控制,以挽救明王朝的社会危机。

600年前明朝的太学生待遇与现在大学生一样吗?

>>不过那时的国子监学生的待遇还是比较优厚,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我们国家90年代以前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研究生的待遇,但实际上是前者要比后者待遇高得多。>>明代国子监学生享受到优裕有加的生活待遇首先得感谢的正妻马皇后对他们的格外关心与恩典。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到国子监视察回宫,善良的马皇后就问国子监生的生活状况如何?已婚监生及其家属问题解决了,而对于未婚的监生,马皇后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怀。

奇闻:一个即将被处死的16岁少年转瞬之间当上了朝廷重臣监察御史

◎奇闻:一个即将被处死的16岁少年转瞬之间当上了朝廷重臣监察御史>>洪武年间这样的小事还真不少,皇帝一开始对于如此案件往往网开一面。皇帝朱元璋听说后很为惊讶:16岁的少年不应该懂得这么多啊!没过多久,朱元璋又任命了16岁的周琬为兵科给事中,相当于一个县处级的“监察干部”。>>一个被无端猜疑又将要被处死的少年在短短时间内发生了戏剧般的人生变化,真让人惊叹不已。

明朝模范“公务员”――循官良吏的两大必备标准

大明模范“公务员”——循官良吏的两大必备标准>>其实在的眼里,作为一位称职的大明“公务员”,其言行举止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第一,无论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不得与专制君主意志发生偏差,更不用说违背了;第二,不得与普通百姓的意志相违背。>>大明“公务员”物质生活待遇规范化、标准化洪武年间大明“公务员”的生活待遇规范化、标准化向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朱皇帝接受建议,及时喊停。

明初唐赛儿起义简介

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永乐十八年。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等率数百人起义,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起义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因此,朱棣上台后,害怕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训,拉拢宦官。于是,历史就上演了这样一幕讽刺剧: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这个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被人们耻之为“最大的太监帝国”。

偏执的孝子――明世宗朱厚:大礼仪之争

更加严重的是,明武宗是单传,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以杨廷和为首的朝廷则要求朱厚从东安门进宫登基。而东安门是太子进出的,遭到了朱厚的再次拒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朝“大礼仪之争”的开端。两天后,朱厚向明朝朝野投下了一颗炸弹。当天,护礼派大臣决定向朱厚集团进谏。朱厚也被激怒了,派出锦衣卫大肆搜捕,逮捕了134名官员,其余官员录名待罪。“大礼仪之争”以朱厚的获胜告终。

第二节 《永乐大典》,功泽后世

凡是被收录进《永乐大典》的著作,都没有遭到一个字的删改。到21世纪的今天,《永乐大典》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卷帙浩繁的《永乐大典》能够成书,数解缙的功劳最大。>>《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所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修成后,终明一代为帝王御用之物。《永乐大典》所征书籍,均据文渊阁所藏宋、金、元精本摹写,完全可以同现存通行本校勘。

第三章 十八条扁担起义的盐贩

白驹场当地有一个盐警名叫邱义,负责监督盐民出工、缉拿私盐贩子。元朝末年,各地农民义军反对元朝统治的斗争节节胜利,使得张士诚备受鼓舞。事关重大,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张士诚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一天夜里,十八名热血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抄起挑盐用的扁担,在寒风中悄悄摸进盐警邱义的家中,把这个平日里为害乡邻的恶霸乱棍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