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往生论注》讲记十

讲记十【△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接着观察众生世间清净,这一门分为两科:一、观察教主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二、观察眷属菩萨庄严功德。前一科里有八种,到讲正文时再标细目。【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问:有论师解释“众生”的涵义,是从有情不断在三界各种生处中轮转,而领受众多生死,因此称为“众生”。现在称佛菩萨为“众生”,意义何在?【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经上说:一法可以有无量名,一名可以有无量义。以受众多生死而称众生,是小乘家解释三界众生的涵义,不是大乘家所说众生的名义。大乘家说的众生,是像《不增不减经》所说:所谓“众生”,即是不生不灭。对于这一点,以下分三段证明:一、生即无生;二、无生则无灭;三、结论。【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首先从反面证明生即无生,有二:(一)生若有生,有无穷过;(二)有不生而生过。如果生和无生不是不二,那生就是有自体的“生”,也就是“生”成了实有的东西,这个东西以生为体性,因此就应当一直生,不然就不叫“生”了。这样不断地生,就犯有无穷过。(比如火以热为自性,只要火存在,就是热性,不会转成湿性。同样,一个法以生为自性,就恒时都在生,不会不生。这样生了又生,就是无穷生。)(二)有不生而生过。比如从种子生芽的“生”是特定的“生某个芽”的生,而且生了这个芽之后不会重复生它。如果这个“生”是实体,那它就以生芽为体性,也就在生了这个芽之后,还要生同样的芽,这就成了不生芽的时候也还在生芽!比如一个女人生一个小孩,叫“旺旺”。如果这个生有实体,就一直持有“生旺旺”的体性,那她一切时都生同一个旺旺,前后生的是同一个人,这可能吗?再打个比方,风以动转为性,如果这个性实有,就始终是动转,比如风吹动一棵树,就永远在吹这棵树,即使吹过之后,还要一模一样地再现,这当然不成立,什么事过后就不会重演。所以在“生”的当体上得不到生的自性。这只是对如幻的缘起显现假立为生,而这样的“生”也就是无生,就像梦中的生一样。二、无生则无灭。【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意思是:有一个法生,才有这个法灭;这个法既没有生,就没有它的灭。比如梦中生孩子,有他生了,才有他死。实际没有他生,哪里有他死呢?或者,银幕上有人生了,后来死去,这不是事实,实际得不到他的生,也就没有他死去。三、结论。【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斯其类也。】(“五受阴”就是五种受蕴——苦、乐、忧、喜、舍,一般受略分为苦、乐、舍三种,广分有五受,苦、乐指身上的受,忧、喜指心上的受,舍指不苦不乐。)所以无生无灭是众生的真实义。比如经上讲: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也就是从现相上衡量,虽然有如梦如幻的受的显现,但胜义中得不到显现那样的法,或者实际没有所受的苦法,这样了达空无所有,就是苦义。这跟“众生即不生不灭”是同类的讲法,都是说实相义。总之,如果“众生”这个名词是表诠不生不灭,而不是数数受生三界,那就可以把佛和菩萨包括在内。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这两句是说阿弥陀佛的法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佛因地何以发起庄严座愿呢?这是见到有菩萨最后生敷吉祥草,结跏趺坐,成就无上正觉时,座具非常平常,人天见了不生增上信心、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因此就发下大愿:当我成佛时,要以无量大宝王所合成的微妙清净花台作为法座。众生的心态就是这样,显现极为庄严的菩提座,就认为“太稀有、太殊胜”,信心和恭敬心也提得起来;如果见到很平常、很差的形相,眼睛都不瞧你。众生的心是这样跟着相转,相大,崇敬心就高;相小,就轻视不理你。【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论中的“无量”是像《观经》所说:在极乐净土金、银等七宝合成的宝地之上,有极为高广的珍宝莲花王法座。极乐世界里有无量无数的莲花座,其中最殊胜的是佛的莲花宝座,叫做“大宝莲花王座”。这朵莲花王有很多花叶,每一花叶都作百宝色,花叶上有八万四千条脉,宛如绝妙的天画。每条脉里又有八万四千种光明。花叶小的,长宽二百五十由旬。像这样,莲花有八万四千片花叶,叶与叶之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作为严饰。花叶间的摩尼珠王,各放千道光明。光明如同宝盖,周遍覆盖在地面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以释迦毗楞伽宝来作莲花台。莲花台有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等,总之有无数珍宝作为严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在莲花台上,自然而有四根极高广的宝幢(“自然”就是不假造作,不是工程队在莲花台上立起了四根宝幢,而是成佛时随愿力任运显现)。再说莲花台上每一根宝幢,高广犹如百千万亿须弥山王。从宝幢上披下的宝幔犹如夜摩天宫的宝幔。宝幔上又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作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道光明,一一光明变作八万四千种不同金色,一一金色遍满极乐世界的每一处,而且处处变化。整个是微妙的佛境界,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想一想,一颗宝珠里有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作八万四千种不同金色,每一种金色遍满极乐世界,而且遍满的金色处处随众生心,现作种种变化。金色会变作种种不同的相,或者化为金刚台,或者化作珍珠网,或者化出杂花云,这样在四方、四隅、上下的十个方面随意变现,普作利益众生的佛事。想一想,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这不是如来智慧所现又是什么!【如是等事,出过数量。】这只是举出其中几项,这类庄严事无法用百、千、万、亿等来计算,所以超出数量,无法测度。【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由上述这些原因,天亲菩萨才说如来宝座的功德不可思议,是无量大宝王的微妙、清净莲花台作为法座。这个莲花台难思难议。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绝。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提婆达多所减唯二,致令阿阇世王以兹惑乱。删阇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如此身业。】(删阇耶是六师外道之一,认为不必求道,只需经历生死劫数,就自然穷尽苦际。)这两句是说佛的身业功德成就。佛因地为何庄严超出常伦的身业呢?这是见到有的佛色身只有一丈光明,跟人的身光相比,差距不远。像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大体与佛相似;提婆达多只少眉间白毫和无见顶相,使得阿阇世王因此迷惑,推举他作新佛;删阇耶等也敢如螳臂挡车般与佛对抗。有这一类情况,因此立誓庄严远超群生的相好光明。这里发起庄严身业的缘由和上面差不多。意思是,如果示现的不是远超群生的高妙身相,众生就会认为佛很一般,就不生恭敬,想跟佛对抗。甚至认为我也有佛那样的相好,我也可以作佛等等。以这个原因,发愿成就色身妙相。【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乎。】(“诂训”就是对古代语言的解释。)按照此方中国的解释,六尺叫做一寻。但《观经》里说:阿弥陀佛的色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的圆光就像百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广大。译者只用“寻”来说,何等隐晦佛身的真相!【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古代农村的人,不论个子高低大小,都把伸展两臂的长度叫做“一寻”。如果译者是这样翻为“寻”,来衡量佛的身相,就是以佛两手展开的长度为一寻,那佛色身的圆光应当直径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所以说,阿弥陀佛色身相好光明迥然超出一切群生。《观无量寿经》上说:阿弥陀佛的色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同五座须弥山王。佛眼宛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从身体诸毛孔中演出光明,如须弥山。佛的圆光大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在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化佛。一一化佛又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就是佛的身业功德成就。【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这是问《观经》这段法语是在说什么法义?历来的注疏有各种深浅不一的解释,这里只按昙鸾大师的注释来讲。【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是眼”就是这个眼界,“但”是唯一或只的意思。)。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身”叫集聚而成。多种法集聚在一起叫身或蕴。“界”叫事物的差别。也就是分界的意思。诸法各有自己的体性,不相紊乱,叫做界。就像中国和日本各有国界,以分界不同,中国的事不会发生在日本。比如,眼界是由眼根、外色、虚空、光明、作意这五缘生起,叫眼识界。眼识这一界只行在能生自己的因缘上,不行在其他因缘上,也就是眼识只从自己的因缘中出现,以眼识这种事和眼识外的法有差别,因此叫做眼界。其他耳识、鼻识等界也是如此。【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界指众生的心法。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因此称为法界。意思是世间六道的器情由心生,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法也由心生,以心能生世出世间一切法故,称为法界。以法界心能生诸佛具足相好的身,就像色法等能生眼识,因此把佛身叫做“法界身”。这个所现的如来相好身不行于其他缘,只行在众生心想中,因此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意思是,如来的相好身唯一由众生心想而现,不由其他因缘,所以只行于众生心想中。)善导大师解释:由于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以无碍智慧了知,就能入在他心想中显现。【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说众生在以心观想佛色身白毫等相好时,佛身相好就现在众生心中。就像水澄清时,有影像现在水中,水和影像不一不异。为什么?因为如果是一,水就是影像,而水并不是影像;如果是异,影像就安住在水外,但水外也没有影像。或者这么想:影像是水的话,当影像消失时水也消失,但影像消失,水还存在,证明影像和水不是一。又影像在水外存在的话,应成水消失,影像还存在,但水一消失,影像就不复存在,证明影像和水不是异。众生的心就像清水;佛身相好就像水中现的影像;众生心水净,佛身就现在众生心中,好比“水清则色像现”。佛的相好身只是自心所现,所以和心不是一,也不是异,所以说“佛的相好身即是心想”。【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是心作佛”说的是这个心能作佛,就是依自己的信心缘佛的身相;“是心是佛”说的是依着观想佛身,就从自心显现佛身,心外无佛,是心是佛。这就像两木摩擦,火从木头中出生,火不能离开木头存在。由于火不离开木头,火就能把木头烧掉。木头被火烧,就成了火。“木”比喻作观的心,“火”比喻佛身。“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比喻佛身相好从作观的心中显现,佛身并不是离心而有。“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比喻所现的佛身不离心的缘故,能息灭分别心。【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中的正遍知,是说真正如于法界而知(就是如实知的意思,法界如是,也如是了知)。法界没有生灭、来去、常断、一异等的虚妄相,既没有虚妄相,诸佛的智慧就没有“知”。以没有知的缘故,就无不知。“无知而知”,就是正遍知。这样的知深广不可测量,因此譬喻为海。分别心是有所缘的心。比如心里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件事如何处理”,像这样有所缘的知,只是妄知。无所缘的知,是本性自然照见,以无知就无不知!法界远离妄相,如果有所知,就成了心是能知、法是所知,这时就障碍现前遍照法界的真知。反过来能、所二取的戏论消尽,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自然遍知一切。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往生论注》讲记十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晋绥军实力规模:兵员总数达15余万人,占有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炮兵

    晋绥军,又称晋军、阎军,其前身是清末山西新军,是中华民国时期一支主要活动在山西、绥远以及华北地区的重要...力量,代表人物主要有阎锡山、商震、徐永昌、傅作义、楚溪春、孙楚等。1946年-1949年4月,晋绥军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全军覆没。

  2. 玩具太吵

    商店中,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在买玩具。

  3. 2014年元旦祝福语

    [元旦]山之间的距离是云,树之间的距离是风,人之间的距离是心。[元旦]夜幕有星星显得迷人,大海有涛声显得渊博,冬季有雪花倍感浪漫,朋友中有你我深感幸福![元旦]衷心祝福:上帝保佑您,...关心您,菩萨爱护您![元旦]我把新年的祝福和希望,悄悄地放在将融的雪被下,让它们沿着春天的秧苗生长,送给你满年的丰硕与芬芳!为省1毛钱给你发个短信,祝你元旦快乐![元旦]我决定率领全地球人,祝你元旦快乐,梦想成真。

  4. 很美的爱情诗句

    28、喜欢你的人,要你的现在;爱你的人,要你的未来。

  5. 48、能忍自安

    可是野狐就忍耐不住了,打算迁到别处去。世界有寒带与热带,出生在那里,自然适应在那里的气候与生活。各个民族有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习惯即生自然,应受多少苦,多少快乐皆有过去的业因。各人有各人的个性,智识好欲和生活习惯不同,互相忍让即可以同住。不良的习性统统修完了才能超六道了生死。

  6. 近代果报见闻录:冷灰

    但人人都喊他冷灰,其真名实姓,多无人知。冷灰说,是戒自己不发火,借此炼性修行,希望洞宾老祖来渡我。冷灰累的满头大汗,气促力疲,老人又问,你叫什么名。冷灰一见,急忙向空叩头忏悔,哀求引渡。冷灰仍然回至原处,背人渡河,又苦行了三年,毫无怨尤。说着,哭不成声,冷灰一听,心中非常同情他,有敬佩他是个孝子。

  7. 梦见脱臼是不是不好 梦见脱臼预示著什么 – 周公解梦

    梦其实潜意识的反应。梦中的东西只是一种影像,代表一种趋势。好比发烧一样,导致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发烧并非坏事,它是一种预警机制,通过它,我们往往能提前知晓病情。梦见脱臼是不是不好梦见脱臼预示著什么梦见脱臼,提醒你在决心换工作或是航行换居住地前,最好精心调查,慎重考虑,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梦见自己被烫伤了梦见皮肤烫伤预示什么–周公解梦

  8. 曹仲达曹衣出水 如何评价曹仲达

    曹仲达曹仲达生卒年不详,曾经担任过朝散大夫,在北齐名噪一时,可惜的是其已无作品传世。曹仲达的画作特色被人称作“曹衣出水”,独树一帜的风格被誉为“曹家样”,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相对照。曹仲达曹衣出水>曹氏既擅长佛画,又擅长泥塑。>曹衣出水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9. 经典婚礼司仪全套主持词推荐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则经典婚礼司仪全套主持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上面给大家推荐的经典婚礼司仪全套主持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

  10. 明朝大将蓝玉是怎么死的?他的死为什么会牵扯一万五千多人?

    明朝大将蓝玉第一天被庭审,第二天就被处死,牵扯一万五千多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但是,让人意外的是,这些人最后被视为蓝玉的同伙,而且还受到了牵连。很大的可能是蓝玉本人死不招供。如果以蓝玉为主导,捏造一个他造反的事情,再牵连一些其他大明将领,就可以清楚掉这些人,为之后政治的稳定性做铺垫。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