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山海經更神異,比道德經更近道,爲什麼千百年來沒人能讀懂周易 文丨舞雩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和大家見面了。如果要選最神祕的上古著作,我相信很多朋友會選《周易》。雖然《山海經》也夠神祕,但在古代地位一直不高,不像《周易》能夠位居“五經”之列,甚至古文經學者還把其列爲“五經”之首。那麼,《周易》究竟是一部怎麼樣的著作呢?/周易的源起在封神演義小說的之一章,有一大段詩詞,其中開始有幾句是這麼寫的。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子天醜地人寅出,避除獸患有巢賢。燧
道家的水,儒家的水,佛家的水! 對於水的文化,中國先賢做出了無盡的闡釋,於我而言,學習水的精神,完善自我,創造新生!一、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之所以能爲五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五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以其無次易之也。”水,是位辨證哲人。“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水,貌似柔,實則強;水雖柔,但可克剛。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載歌載舞可使角
1950年,那場震動西北的保衛戰,叛匪主力正是當年的死敵,馬家軍 羣山壯美,山路險峻,兩匹馬一路向南疾馳。兩匹馬在山路上突然急停下來。路邊一個穿長袍的人在擺手,身着黃色棉軍服的兩個解放軍勒住馬,左邊的年紀三十歲左右,腰挎駁殼槍,面容黝黑,長着兩道濃濃的異於常人的劍眉,一雙大眼逼視着來人。右邊的十七八歲,面容同樣黝黑,勒馬的同時,已把身背的湯姆森衝鋒槍拉到胸前。擋路的人頭戴黑羊羔皮帽,身穿搭伴,足蹬黑色皮靴外罩套鞋。攔路人滿臉堆笑,右手扶胸行禮:解放軍辛苦,這個地
商鞅強國之道:只有讓百姓保持貧困,才是強國的不二法門 在儒家文化中,國家和百姓並不是一個對立的概念,相反他們和諧統一的,儒家認爲百姓富裕了,國家也就富裕了。但是在法家這裏,或者說在他們的代表人物商鞅這裏,國家和百姓這兩個概念卻是對立的,兩者只能富一個,如果想強國,那就要讓百姓保持貧困!用商鞅的原話來說就是“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在《商君書》中,商鞅曾專門寫過一章來闡述自己的這個想法以及這個想法背後的原因,這一章名叫《弱民》。商鞅是
崇禎的最後日子(二)奉先殿哭拜祖宗神靈,叛臣杜勳進城求見 崇禎的最後日子(二)崇禎奉先殿哭拜祖宗神靈,叛臣杜勳進城求見崇禎腳步踉蹌地出了承乾官,前往奉先殿哭拜祖宗神靈。夜色昏暗,北風悽緊,十幾只鳥鴉落在奉先殿的古柏樹上,乍然被腳步聲驚醒,啞啞地驚叫幾聲。崇禎進入奉先殿,在太祖、成祖的神主前行了三跪九叩禮,訴說道:“國運日非,積弊難除。不肖孫兒苦苦支撐十七載,志在中興,無力迴天。眼看國破家亡,縱然死志已決,但恨無面目見二祖列宗於地下!”說着號啕痛哭,聲震殿
不貪心,不累心,疫情當下人生真諦莫過“道” 如果說世界上哪種文化最爲包容兼濟,必是中華文化莫屬。千百年來,中國人的人文思想總結其實就是一句話,“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將儒、道、法三大家融爲一體,互相借鑑,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社會道德原則規範,建構出一套特有的和諧社會。作爲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家立足於自然天性,倡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和儒家文化不同,道家不追求“完人”、“聖人”。以相對對立的姿態,追求和宇宙的統一,鄙棄儒家倫理道德、禮樂制度。認
晚清時期最離奇的一場案件:一夜發生兩起連環殺人案,且環環相扣 當今社會,各種懸疑小說層出不窮,人們對它的接受度,也非常之高。從這一現象來看,想必大家對各種曲折離奇的謎案懸案,都非常感興趣。畢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探索心理,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不僅現代人對這種驚險...的懸疑故事充滿熱情,連古人對它的喜愛程度,也絲毫不遜於現代人。因爲,在那個信息閉塞的時代,可供人們娛樂的東西實在是太少。因此,一旦某個地方發生一件新奇事,那它一定會傳得十里八鄉人盡皆知。雖然古代
楚人失弓:故事雖短,卻包含了儒釋道三家的境界? 古書上有個“楚人失弓”的故事,雖然很短,但卻包含了儒釋道三家的境界:楚王去雲夢澤打獵,不小心把自己心愛的弓丟了,侍從們要循原路尋找,楚王說,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別處的。侍從們都很佩服楚王的豁達與胸懷。儒家說楚王失弓:人的境界《孔子家語》中記載:據說楚王打獵時丟失一張弓,但他阻止下屬去尋找弓,他說:“失弓的是楚國人,得弓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去尋找弓呢?”這件事在兩方面顯示楚王
襲人和寶玉在一起那麼久,爲何一直沒有懷孕?2個原因道明真相 在賈府裏面,襲人是非常特殊的一個丫鬟,她原本作爲賈母身邊的丫鬟,由於自己的辦事能力非常強,很會照顧人,因此就被安排到了寶玉的房中。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差事,寶玉在府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可以說做好了,襲人就有可能成爲府中最得勢的丫鬟,況且在這裏她們的待遇也是相當不錯的。可也有一些麻煩,那就是寶玉不太好管,要照顧寶玉的生活,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寶玉有太多的壞毛病,自己還有着瘋傻的隱患。由於他受到了賈母
崇禎的最後日子(七)崇禎煤山自縊而死,衆宮女投河盡節 崇禎的最後日子(七)崇禎煤山自縊而死,衆宮女投河盡節崇禎、王承恩君臣二人出了內左門向北轉,經過御花園,出了玄武門,又走出北上門,過了石橋,越過一條冷清的大路,便進入萬歲門,來到煤山的大院中。王承恩引着崇禎從西山腳下,手分樹枝,順着坎坷的小路上山。空中佈滿暗雲,仍有零星微雨,涼風忽起,松濤洶涌。幾隻白鶴從殘夢中醒來,展翅起飛,發出嘹亮的哀鳴。君臣上了煤山的主峯,此處可以俯瞰北京全城。崇禎縱目遙望,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