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福德之施

布施是善行,善行之因必有福佑之果。相反地,沒有正知見的布施,反而助長殺、盜、淫等惡行;沒有智慧的布施,不但無法利益他人,自己也不能獲得布施之福。因此布施要以正知正見為前導,明善惡、識因果,方能利樂有情,布施者因修福修慧,去除我執,心量增長,人生也因此愈來愈光明。

遠離世間冀求

「夫人欲立德,日夜無令空,日夜速如電,人命迅如是。」了達人生無常,行者把握光陰精進修行,遠離妄想執著,回歸清淨的自心,達到涅槃寂靜的安樂,出離無常生死大苦。

從苦中解脫

《楞嚴經》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欲從苦中解脫,必須聽經聞法,了達緣起緣滅、五陰皆空之理,進一步思惟其義,如是重慮緣真,並於日用中反觀覺照,照見五陰之法了不可得;能思惟的這念心與所思惟之理相應,契悟空性,定能成就出世間殊勝道果。

信樂涅槃得解脫

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當時,舍利弗尊者也住在此處。如是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於六道輪迴中不得出離。於日用中,時時回光返照,不隨境轉,就不會被假我迷惑、束縛,藉假修真,照見五蘊皆空。進一步連空亦不執著,依此精進修行,必得自在解脫,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

超脫四食 斷生死流

昔日,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為比丘們開示:世間一切眾生以四種食長養生命,是哪四種食呢?第一種是「摶食」,或大、或小;第二種是「更樂食」;第三種是「念食」;最後一種是「識食」。

不多遊化之人具五種功德

修行學佛者應當要在生活中安頓身心,於順境不起貪著、逆境不生瞋恚,時時藉境練心,堅住正念、隨順覺性,便能獲得佛說的五種功德。

人身難得如爪土之稀

投生人道者如指甲上的泥土這般稀少;而非人道的眾生,卻如大地的泥土那麼多。知道一切眾生皆是我父母者,如指甲上的土這般少;反之則如大地的泥土那麼多。捨離貪、瞋、邪見者如指甲上土這麼少,而貪、瞋、邪見者卻多如大地之土。從地獄命終能夠投生天道者,亦如指甲上土一般稀有,而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卻多如大地之土。如是畜生、餓鬼道眾生還生惡道者眾多,而得生於天道者,則是少之又少。

戒徳具足 為世福田

修行想更上層樓,離苦得樂,圓滿如意,就要以嚴持淨戒為根基。《佛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又經云:「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之基也,良以五分由戒而成。」受戒之後,更應學戒、持戒、護戒,圓明戒定慧三學,方能斷惑證真,成就聖果,以此殊勝之德,為世福田。

阿育王造塔供養勝緣

有一天,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覲見優波崛多尊者,告知國王即將率眾前去請法。尊者聽到消息後思惟,如果阿育王浩浩蕩蕩率眾前來,勞師動眾對國力便有所損減。於是,尊者告知使者:「我會親自拜訪阿育王,請大王不須前來。」接獲消息後,阿育王立刻造船迎接尊者,並於全國各地修整道路。」當阿育王一聽到眾聖僧們已經踏上國土,生大歡喜,立刻取下價值千萬的瓔珞準備供養尊者。

離欲解脫大丈夫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四)》省思《大般涅槃經》中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行者對於外在境界及自身,當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在行住坐臥中精勤思惟,觸物即照,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上的貪著、憂惱,進而從有念達到無念,心始終安住在覺性上,日久功深,定能漏盡無明煩惱,成為真正離欲解脫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