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羲之平安帖

  嘉文

  时过一千六百年,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早已无存。其实,就在北宋时也只有几件视为原迹,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两类,一是后人钩摹的墨迹本,一是石刻或者木刻的碑帖。碑帖从钩摹开始,经过上石、刊刻、捶拓,再经过装裱的过程,书法原貌往往会打了折扣。墨迹摹本是从原迹上直接钩摹下来的,或者从唐摹本上再钩摹下来的,方法是双钩廓填或者双钩廓填兼临写。这中间总以唐代硬黄纸所摹为最精。

  现存唐摹王羲之帖有:1.《快雪时晴帖》;2.《远宦帖》;3.《奉桔帖》、《平安帖》、《何如帖》三帖合装(以上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里的《平安帖》帖文与本文讲的不同。);4.《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5.《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二帖合装;6.《游目帖》(以上俱在日本);7.《姨母帖》、《初月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中,在辽宁省博物馆);8.《寒切帖》(在天津艺术博物馆);9.《行穰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共计九件十五帖。唐人临写的王书如《兰亭序》,敦煌出《瞻近帖》等不列在内。

  摹本是否出自唐宋人手,要注意几个因素:一、合乎王羲之的笔迹风格,摹写精良。二、有宋以上的著录或古法帖作为依据。三、纸、绢或装裱符合唐、宋时代。四、可靠的题跋和印鉴(往往只是一部分)以反映流传历史。

  宋人摹本,据鉴定家著录和发表出来的及所见者约有二十余种,绝大部分珍藏于博物馆里,少数辗转閟于私家。由清代内府流出的绢本《平安帖》就是其中的一件。

  本帖应为南宋时勾摹本

  绢本《平安帖》又称《告姜道帖》,笔法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颇合羲之草书法度。刻意摹写,呈现轻重浓淡,然不免有笔滞处。临写并勾描,留下细痕。

  绢、纸非宋内府物,本帖绢地和前面花绫隔水均宋时织物。此帖绢本的尺寸纵24.5厘米,横13.8厘米。故宫有象牙嵌木尺,是清代标准营造尺,以此测量与《石渠宝笈续编》记录的“纵七寸六分横四寸三分”正合。

  本帖上的古印——“书画印”、“妙绝古今”,文征明跋认为是宋王诜印,非伪。“柯九思印”及“柯九”(半)墨印也真。“宣和”“政和”内府诸印和“绍兴”印均伪。干隆、嘉庆内府等印玺皆真。

  卷上弘历题写帖文,年款庚戌,即干隆五十五年,已是八十老人。后边文征明、王榖祥、彭年、胡汝嘉等跋及诸家印记都真。

  文征明跋指出:右军书多写绢地。此帖已刻入《绛帖》。帖上有骑缝“绍兴”三小玺。还有附马都尉王晋卿“绝妙古今”、“书画印”和柯九思印。王、柯二君藻鉴最精,当为真迹无疑。文征明是书画家兼鉴赏家,又是此帖的收藏与研究者,他写下的鉴识具体而切要。

  这里有个印章问题。文证明跋讲“妙绝古今”、“书画印”两印是王晋卿的。据史载,王诜(1036——?)字晋卿,太原人,尚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为利州防御使,工书画。他是北宋晚期人。徐邦达先生在考证此帖时没有提及“妙绝古今”印。同时说:“本帖上古印——‘书画印’(文证明跋中以为王诜印)、柯九思印均古,应非伪物。”他引用文说并未否定。另一种不同看法认为“书画印”是元代柯九思(1290——1343)的,如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根据是柯九思等六家墨竹合卷上出现此印。鉴于此二印实属罕见,有待再考。

  据印鉴、题跋,本帖曾为柯九思、文征明收藏。清代进入内府,后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时存养心殿。

  鉴于上述多方面情况,本帖应为南宋时勾摹本。其水平,正如徐邦达先生所说:大略相当于今见之《上虞帖》。《上虞帖》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宣和书谱》载右军《平安帖》有二,一是草书,二是行书,然只有帖名没有帖文,是否与本帖有关不易确定。姜蘷《绛帖平》有残本收入四库全书,未见有具体言及本帖的文字。

  现存四行只是原来绢本中间的一段

  此帖见于宋刻《绛帖》。绛帖本《平安帖》提供了宋代的实物根据。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炅出御府所藏历代书迹,命侍书王著编集十卷摹勒上石而成。《绛帖》是北宋皇祐、嘉祐年间(1049——1063)尚书郎潘师旦刻于山西绛州,共二十卷。《绛帖》虽祖《淳化阁帖》,但所收帖目多有损益。到明初,《绛帖》已罕有传世,故有内容不同的别本绛帖十二卷广为流行。

  今有宋刻《绛帖》一部藏故宫博物院,分前后各十卷(每两卷合一册,共十册)。原是明末涿州冯铨家物,经孙承泽、梁清标、吴荣光、潘仕成、王存善等收藏,并有翁方纲与吴荣光许多批注、题跋。《平安帖》在后第六卷,即“愿”字号卷之第二帖。《绛帖》每卷用一个字作编号,二十字连起来成四句话,即“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登封书”。

  经对比,墨迹与帖本吻合,其书沉厚遒迈,古韵穆然。两本大小、笔画、神态相一致,墨迹本犹可显出墨色浓淡、笔致走向。仅几个字如“月”“六”“等”“深”“得”略见差异。从墨本到刻帖,必须经过再摹、上石、镌刻几步工序,总会产生与底本的差别。明代嘉靖时鉴藏家华夏把《万岁通天帖》刻入《真赏斋帖》。因为刻的精工,当时人几乎和唐摹本同样看待。清代王澍讲:“信《真赏》为有明第一佳刻也。”即便如此,将《真赏斋帖》同《万岁通天帖》比照(今在辽宁省博物馆)仍可显出某些差异。

  《绛帖》内此《平安帖》前人著录皆称“告姜帖”或者“告姜道帖”,帖文有九行。其前有《得凉帖》,后有《百姓帖》。此摹本今仅存四行,缺少后五行帖文。现将完整帖文抄录如下: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一行)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二行)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三行)眷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四行)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五行)患有痛今渐差(六行)献之故诸患勿力(七行)不具二夕告姜等平(八行)安寿故(九行)。”

  绢本的前后两边都有割裁不齐的痕迹,因此现存四行只是原来绢本中间的一段,当《石渠宝笈》著录时,或者说在进入内府时已经这样了。至于后面原应有的五行,何时分裂,分裂后的去向已不清楚。

  《告姜道帖》不在《淳化阁帖》系统中,故流传甚少。在宋代其他刻帖中还见于《澄清堂帖》。《澄清堂帖》未见宋元人详细记载。沈曾植考证认为是南宋海陵(今江苏泰州)常平使施宿刻的,时间在嘉定年间(1208——1224),帖内专收王羲之帖。至今只有宋刻残本存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邢侗旧藏《澄清堂帖》五卷中的两卷,失卷号。还有孙承泽旧藏的一、三、四卷。检此五卷宋拓残本中,已不见《告姜道帖》。清代耆英翻刻过《澄清堂帖》若干残卷,其中包含《告姜道帖》,与绢本对校比《绛帖》出入明显。

  一件可信的宋人摹王羲之书

  古书画真迹被后人割裂分散是真迹改头换面的常用手法。一件长的书画卷,往往被市侩分割分售而谋利。如传为周文矩画的《宫中图》粉本长卷,竟被割成五段,今分放在美国(二段)、英国(一段)、比利时(一段)、意大利(一段)的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文征明(1470——1559)精鉴书画,富于收藏,他刻的《停云馆法帖》乃明季法帖的佼佼者。文氏在跋中讲:“今此帖已刻之《绛帖》中,验之无毫发少异,疑即当时用以入石者。”他是仔细比较过的,他所看到的应是九行帖文。如果当时已阙失帖文,不会不指出来。也就是说当嘉靖癸丑(1553)重新装治时是九行帖文,后五行帖文失去是后来发生的。

  文跋指出“缝印有‘绍兴’三小玺”,那应是原来真的。今见三个“绍兴”伪印是割裁之后添上的。文跋没有讲到“宣和”、“政和”印。设想原帖如有,文氏不会只讲南宋印而不讲北宋印,足见原卷没有。今见“宣和”、“政和”伪印也是割裁后添的。这恰恰是画蛇添足,露出破绽了。由此还可推证该帖进入内府当在南宋。

  文跋说:“嘉靖癸丑(1553)五月望日装毕因识其后,子孙其永保之”。此时文征明八十四岁,后纸续有王榖祥嘉靖癸丑(1553)跋、彭年甲辰(1544)三月跋、胡汝嘉隆庆庚午(1570)跋,都说在文氏家中看帖的事。此后,直到进入清宫没再留下题跋,割裂一事无从查考。

  总之,绢本《平安帖》是一件可信的宋人摹王羲之书,它与《绛帖》刻本是依据同样的底本精细摹出来的。今《平安帖》墨本久隐复显,再度面世,深为庆幸;而能与宋拓《绛帖》彼此契合,则又获得一层证据,相互映发而愈增其重。

  王羲之《平安帖》将花落谁家?王羲之《平安帖》将花落谁家?网友建强

  众所周知,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手书至今已荡然无存,而被目为真迹的王氏书迹最多不过唐人摹本或宋人刻本,绝大部分珍藏于国内外各大公私博物馆,如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日本皇宫等,平日几乎不可能得见;民间虽偶尔有藏王羲之作品,但都为赝品无疑。

  嘉德新近推出的王羲之《平安帖》是他们今年秋拍的重头戏,由于宣称是北宋《宣和书谱》和《绛帖》“先后”著录过的,已引起社会各界的相当关注,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此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件所谓《平安帖》的不负责任的宣传也引起了大家的质疑与愤慨。

  关于这件作品,徐邦达先生早在其《古书画伪讹考辩》一书中就有论及,徐先生说:“书系临写带勾描,墨浓笔滞。点画有失误处……柯九思印均古,应非伪物。只是后绢隔水上宣和内府诸玺则尽伪,绢纸亦非宋内府物……又本身上‘绍兴’印亦伪……本帖应为南宋中晚期勾摹本。很早就流出清内府,1979年见于北京文物管理处。”

  据徐文,至少我们可以十分明确地知道:首先,此本《平安帖》为水平很一般的伪赝本;其次,此本绝非北宋《宣和书谱》著录本,因宣和内府各章、绢纸、“绍兴”印俱伪,嘉德对外坚持宣称这件《平安帖》先录于《宣和书谱》(成书于1120年),后收入比《宣和书谱》成书还早至少半个世纪的《绛帖》(由尚书郎潘师旦刻于皇祐、嘉祐年间,即1049-1063年),这根本就是信口雌黄、强使关公战秦琼。

  而尽管徐先生仍认为嘉德《平安帖》为南宋中晚期作品,不过其证据仅仅是“柯九思印均古,应非伪物”,但其实这一观点大有可商榷之处。首先,徐先生自己这句话也并未排除其为伪物的可能。其次,嘉德本《平安帖》上柯九思印与宣和诸印一样都是伪物。取现藏辽宁博物馆的王羲之《孝女曹娥碑》墨迹卷后所钤柯九思墨印、现藏台北故宫宋李成《寒林平野图》、柯九思《晚香高节图》所钤柯九思墨印相对较,即可知高下。按嘉德本《平安帖》“柯九思印”墨印当系伪作《晋人曹娥诔辞》柯九思藏印“柯九思印”白文印(见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册页650)而成,其风格、刀工都极为粗蠢恶劣,“柯”字中“可”的上横已向右斜下而近于捺,若解释为绢丝拉伸变形,尤为不通,盖该本绢丝此处向右上拉升,于情于理都至为不合;此外,“九”的横蠢直而没有丝毫篆意,左上当为“思”字处上部“田”字右折全无,种种情况,翻遍柯九思相关的资料,未有发现。

  就嘉德本本身而言,徐邦达先生也强调说其“书系临写带勾描,墨浓笔滞。点画有失误处”。这种情况在传世的王羲之唐摹本中都不可能有,取现藏日本皇宫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的《孔侍中帖》和现藏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与《远宦帖》,还有现藏辽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等相较,高下立判。前述几种帖子,在结体、气度、笔墨等方面无一例外与历代所论右军书一一相符,如:“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晋书》本传)、“龙跳天门,虎卧凰阁”(梁武帝)、“天质自然,丰神盖代”(唐张怀耿《书议》),张怀耿又在《书断》中说右军书“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取此《平安帖》与启功等编《中国法帖全集》中所收《绛帖》本《平安帖》相较,可知此本即在《绛帖》本上所临,不仅气势全无,更错讹满篇,几乎无一字无失误;再取嘉德本中“十”、“月”、“不”、“平”等几个常见字与上述《丧乱帖》等几本比较,可知其不管是取势、结体还是运锋等方面都有相当严重的失误,几乎不成其为书,更不必说王书了。

  同时,即使宋人或明人在唐摹本的基础上再摹的王羲之本子,也没见有这种低级错误,如传为米芾摹的《大道帖》、明代陈鉴在唐褚遂良摹本基础上再摹的王羲之《兰亭集序》。

  此外,更为关键的是,上述这些传世最好的本子都是纸本的,或为硬黄纸,或为白麻纸,至今还没有见过绢本的。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太高,摹刻的时候需要透光性比较好的原材料,而纸是最好的选择,但号称“北宋摹本”甚至“唐摹本”的嘉德本《平安帖》居然是绢本的,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也许在嘉德看来,绢本比纸本当然要高级得多,他们正希望据此为王羲之书法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课题或领域吧。

  事实上,根据嘉德的对外宣传,可知其所指的是上述台北故宫藏的《平安何如奉橘帖》中的《平安帖》。该件与《何如帖》《奉橘帖》二帖合为一纸的《平安帖》,此前曾被国家书画鉴定委员会诸老如启功先生等考订为真正的唐摹本,徐邦达先生也在其《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中说该作为“唐勾本、佳”。嘉德打着台北故宫藏这件真本《平安帖》的旗号,为他们一件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平安帖》进行重点宣传和大做文章,不止是贻笑大方,恐怕已经利令智昏了。

  嘉德又宣称此本《平安帖》被文征明收录入其《停云馆法帖》,其主要理由是文征明诸印皆真、《停云馆法帖》确实有载。事实上,尽管如此,仍不足以就此将这件《平安帖》定为经《宣和书谱》和《绛帖》著录的北宋摹本;而这也正可证明该帖极可能就是文征明本人作伪之作,或被时人骗过之本。

  与米芾等人一样,文征明也善于作伪。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成书的张泰阶《宝绘录》,是史上臭名昭著的集伪作大全的著录书,《四库全书提要》已多有疑惑,徐邦达《六论古书画鉴定》文中更直斥其尽为伪作,而其书中竟多有文征明曾收藏过的作品,可知文氏本人也是此中高手。

  文征明贵为当时艺坛领袖,既善作伪,且自负眼力甚高,屡屡受骗。与项元汴齐名的大藏家詹景凤《东图玄览》中就载有文征明被骗事:

  太史(即文征明)曾买沈启南(沈周)一山水幅,悬中堂,余适至,称真。太史曰:“岂啻真而已,得意笔也!顷以八百文购得,岂不便宜?”时余念欲从太史乞去,太史不忍割。既辞出,至专诸巷,则有人持一幅来鬻,如太史所买者,予以钱七百购得之,及问鬻与太史,亦此人也!间以语太史,太史好胜,卒不服。

  以文征明与沈周关系之密切,尚至于被一市井小儿骗倒,可知一斑。

  因此,嘉德此件《平安帖》,极可能是文征明自己作伪之作,或为受骗上当,后才收录入《停云馆法帖》的。无论何种,其为明代伪作,已断无疑义。

 

  从最近的宣传态势看,嘉德不仅罔顾这些事实,且人为地将这件作品的年代定为北宋,并称其为《宣和书谱》《绛帖》相继著录,故意混淆概念、张冠李戴以让人们误以为它是唐代摹本,这显然并非一种理性的、负责的行为,尤其是嘉德这样在全国乃至海外都有相当影响的拍卖公司,其直接后果不仅是对买家利益构成极大的侵犯,同时也会对整个艺术市场产生毁灭性的影响;退一万步讲,即使嘉德目前能因此赚取极其高昂的佣金,但恐怕其后遗症也是相当大的。

王羲之平安帖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2. 王羲之家族真的是一个书法家辈出的世家吗

    王羲之这个家族,就是非常重视文化的一个家族。王羲之除了把书法传给王羲之和所有的儿子以外。王羲之的后代在唐代武后时期,还有一位叫王方庆的,给武后献出了王氏家族十人的书法作品,这就是著名的《万岁通天帖》。王羲之家族确实是一个善于书法传统的家族。说到根本上来说,还在于王羲之家族非常庞大,而且重视文化教育,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家族。

  3. 明朝最高冷的书法家,29岁开始隐居,上流人士为了见他挤破头皮

    可下面这位大佬,他从29岁就开始隐居了,这样的奇闻您可能还是头一回听说吧!雅君就不给大家卖关子了,他就是明朝文学家、书法家陈继儒。在陈继儒看来啊,人世间最高的追求莫过于高雅的志趣和崇高的品性。

  4. 秦始皇另一功劳,莫过于篆书变成隶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今天来讲讲秦文化和篆书以及隶书间的故事,从中可以了解到由篆书到隶书的一个演化过程,从而也看到了先进的秦文化,它对我们后世的影响可是非常巨大的。

  5. 宋徽宗的瘦金体境界有多高?没人能够临摹,一字值千金

    宋徽宗的瘦金体有多好?因此,虽然后代有很多人练习瘦金体,但却鲜有人能够临摹成功,可知其难度之高,也可知宋徽宗书法功力之深厚。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楷书千字文》《夏日诗帖》《牡丹》《瘦金体草书千字文》等等,每一幅作品都是无人能够超越的传世精品,字字值千金。

  6. 董其昌晚年为何沦落为 ... 恶霸?

    明末江南,大凡有着显宦头衔和赫赫声名的人,无一不是家财万贯者,而这些有钱人很少有不学坏的,在董其昌之前、之后,都有相当数量作恶乡里的恶霸。董其昌,一个有功名且在书画艺术和文物鉴赏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文人,堕落成一个为非作歹乡里的恶霸,成为书画史上有名的恶棍,不能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董其昌的贪婪也的确不比他的同乡前辈逊色。

  7. 中国印章文化有上千年历史,印章起源于何时?

    目前还没有定论,专家认为大致在春秋与战国时期。从目前存世的大量战国时期古印章来看,其创作和使用已经相当成熟。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饕餮纹铜玺,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中最为古老的印章,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代以前。印章的起源与印章自身的发展相比,印章和绘画的结合相对较晚。战国直至汉魏时期使用封泥,封泥主要是盖有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印章的使用,也逐渐由蘸朱红印泥钤于纸上。

  8. 收藏,到底是私人爱好还是文化使命?

    于是,收藏从一个个人兴趣爱好行为上升到一个于国于民有利的,可以宣传和鼓励的行为。宋代米芾就写到,收藏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事者,一种是鉴赏家。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都是收藏的爱好者。赵明诚死了之后,李清照二婚后很快又离婚,据说是第二任丈夫图谋她和前夫赵明诚的收藏。

  9. 施蛰存:唐墓志 、塔铭 、经幢

    唐墓志、塔铭、经幢施蛰存墓志也是唐代石刻的重要部分。东魏、北齐,现已出土的墓志亦不少。唐代国祚长久,已出土的墓志,数量远远超过北朝。宋人编的《宝刻丛编》,已着录了不少唐代墓志,可知唐墓志在宋代已有出土。我据《宝刻丛编》的记录写信告诉他:温飞卿卒于咸通七年。元明二代,很少墓志出土,或者是没有记录。明代末年,西安农民掘出一块唐人墓志石,题名为《王居士砖塔铭》,楷书非常优美。

  10. 艺闻艺事——皇帝女婿摹刻一套帖,竟成了「 ”传世四大名帖”之一

    《绛帖》,因刻于绛州而得名,是宋太宗淳化年间的尚书郎潘师旦在家乡绛州摹刻勒石而成的,《绛帖》与《淳化阁帖》《大观帖》《汝帖》并称为「”全国四大名帖”,刚一问世就受到书法家、收藏家的青睐。这部名帖的作者,叫潘师旦。历史上关于潘师旦的记载很少,他的字、号、籍贯,生卒年都不清楚。元代赵孟的《会景亭记》中,称潘师旦为「”故宋尚书”,后来又说「”初知秀州时”,由此判断他还应该做过嘉兴知府,是个不小的官员。赵

随机推荐

  1. 做好这5条,对养生很有帮助

    每天食一碗小米粥,有利于补脾祛湿,对湿疹患者尤为有益。从上文的饮食健康知识来看,大家做好这5条,对养生很有帮助!这是很实用的保健...,因为喝粥,吃小米,吃玉米,喝牛奶,每天一个鸡蛋,可以让你的三餐饮食当中为身体摄入必需的营养,对保证每天五脏六腑的健康好处多多。而且粥,小米,玉米也都是易消化,营养十分丰富的食物。

  2. 佛经民间故事

    文件下载:佛经民间故事.rar佛经民间故事〔台湾省〕陈鸿滢编著1.国王与天帝释2.乾夷王施头3.萨波达国王舍身救鸽4.长寿王的故事5.太子迦兰的故事6.波耶王的故事7.须大拿太子的故事8.仙叹的故事9.鹿王的故事10.孔雀王的故事11.金鼠12.鹿母夫人13.富人和鳖14.法施太子的故事15.穷人的故事16.金盘17.顶生王的故事18.弥兰的故事19.睒子菩萨20.弃儿的故事21.善王的故事22.

  3. 人吃五谷,孰能无病?用啥泡水喝最养生?

    难道我们平时少吃大鱼大肉,多吃点五谷杂粮,就能无病吗?陈皮泡水喝——能清肠道陈皮,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养生保健药。党参泡水喝——预防感冒中医认为,党参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可以泡水饮用。抵抗力差的人在流感、感冒多发季可以用党参泡水喝,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每天一勺山楂粉泡水喝,对边缘性高血压特别有效。每天坚持泡水喝。若与小米同煮,可更好地发挥红枣安神的效用。

  4. 【捋荼】的意思是什么?【捋荼】是什么意思?

    清·钱谦益《重修素心堂记》:「吾兄频年以来,身无兼衣,食不重味,匪朝伊夕,拮据捋荼者,为此堂也。」

  5. qq空间搞笑说说短语-感人的情话

    五、公主病的成因没有别的,不是丑就是穷。我二话没说把车开走了。

  6. 夺岛战役美军步兵打日军很「 ”吃力”?其实他们打得要比苏军好

    但美军在太平战场上,特别是中后期的夺岛战役中,美日双方的陆军和步兵一交手,美军地面作战却感到十分吃力,每场夺岛战役下来,不管胜负如何,一向惜命的美军士兵都是伤亡惨重!在整个远东战役中,日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死亡8.3万人,投降59.4万人,苏军却只伤亡3.2万人。这要比当时苏联的伤亡少了很多,相比之下当时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打得虽然艰难,但是却打得比苏联好。

  7. 24条感悟人生的短句-感人的情话

    有的人始终不擅长吵架。Morefrommysite写给自己的话伤感-感人的情话受伤后的...空间说说走之前,把我给你的心还给我-感人的情话还爱着一个人的短语心情我不再和你联系不代表我不再想你-感人的情话一句安慰自己的心情说说-感人的情话关于立志的名言警句-感人的情话关于爱情的...说说你把我伤的那么深,还能回到以前吗?

  8. 体内上火了,别轻易服药,不管哪的火,吃它就可以

    1胃火主要症状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大便干结,胃口不好等。去火...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②晚上回家把泡好的绿豆,清洗干净。15分钟左右已经软烂,可以吃了。2肝火主要症状耳鸣,口苦口臭,眼干涩,眼分泌物增多,烦躁易怒等。④倒入胡萝卜,大火煮开,小火熬煮15分钟。③将川贝母分成两份分别放入。⑤大火蒸60分钟,至川贝母熟开,冰糖溶化,梨熟烂。

  9. 测测看你在职场中属于哪类女人

    在这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里,女人与男人一样在职场中打拼,很多人的成绩丝毫不输给男人。有兴趣的话,一起来做这个心理测试吧,看看你在职场中属于哪类女人。欧美风格日韩风格6.对未来抱有希望?大风大浪清澈见底心理测试结果A:职场交际花你在职场上人脉很好呢!心理测试结果C:职场女强人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场女强人哦!你在工作上非常要强,而且你的能力和素质并不比男人差。

  10. 海涛法师说故事5 神奇的旃檀树

    神奇的旃檀树从前有一位商人,他做完生意,准备走山路回家,却不小心在山中迷失方向。山谷中有一株大旃檀树,活了好几百年,已经有神灵了。这时,在一旁观看的商人一不小心被树枝绊倒,跌在旃檀树的断枝上,枝干刺入他的身体,使他当场死亡,血流满地。而国王获得旃檀树的叶子头痛病马上痊愈,并下达命令:凡是正生病的人都可以进皇宫,国王亲自赏赐旃檀树的叶子,让所有病人康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