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豇豆红”是清代康熙时期出现的铜红釉新品种,与同时期的“朗窑红”牛血般深红色相反,呈现出一种淡雅柔润的浅桃红色。豇豆红仅烧制于康熙晚期,在为数众多红釉制品中,是昙花一现的产品。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清朝康熙年间,江西巡换郎廷极督烧景德镇官窑时,几经努力,终于烧造出铜红釉瓷器,除了豇豆红之外,成就最高的就是“郎窑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豇豆红柳叶瓶,撇口、细颈、圆肩、长腹、小底、深圈足。
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豇豆红”是清代康熙时期出现的铜红釉新品种,与同时期的“朗窑红”牛血般深红色相反,呈现出一种淡雅柔润的浅桃红色。在浅桃红色的釉面上,还能看到散缀的深红色斑点和绿色苔点,酷似我国南方地区春夏之交常见的红豇豆的颜色,故称之为“豇豆红”。豇豆红瓷器还有“美人醉”、“娃娃脸”和“桃花片”等别称。这种在匀净的淡桃红色泛深红斑点或映露绿苔点的色彩,绿如春水,红似朝霞,烧成难度极高,必须巧妙地处理铜在器身各个部位的形态,恰到好处地掌握铜元素的烧成气氛,因此传世精品极为稀少,所见都是专供宫廷御用的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器物均为不过盈尺的小件雅具。器形有太白尊、印泥盒、水盏、菊瓣瓶、柳叶瓶、小观音瓶、莱服尊和笔洗等。豇豆红仅烧制于康熙晚期,在为数众多红釉制品中,是昙花一现的产品。
铜红釉的出现,最早是北宋时期的钧窑,当时因窑炉技术等原因,钧红的呈色尚不稳定,红中泛紫,紫中有蓝。纯正的铜红釉的烧成是明代的永乐时期,被称为“鲜红”,它改变过去红色极不稳定的现象。宣德时期,又在永乐鲜红的基础上烧出著名的“祭红”,因这种红釉瓷器常用作祭礼陈设而得名。据文献记载,祭红釉色以西红宝石末为原料,烧成以后,釉汁莹厚深沉,殷红灼烁,仿佛宝光四溢。所以又称“宝石红”。由于氧化铜对窑温气氛极为敏感,还原成红色殊为不易,铜红釉到明代中期以后就失传了,只能改用氧化铁低温烧出矾红,色泽较之高温铜红釉相去甚远,呈砖红色。在这当中,历朝统治者都曾试图恢复烧造高温铜红釉,但均告失败。
清康熙 豇豆红柳叶瓶
清朝康熙年间,江西巡换郎廷极督烧景德镇官窑时,几经努力,终于烧造出铜红釉瓷器,除了豇豆红之外,成就最高的就是“郎窑红”。使中断了二百年的高温铜红釉再度出现,朗廷极功不可没,故把深红色釉称为“郎窑红”。它的特点是有强烈的玻璃光泽,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与“豇豆红”一文一武,形成了鲜明对比,同为陶瓷园地中并蒂开放的鲜艳花朵。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豇豆红柳叶瓶,撇口、细颈、圆肩、长腹、小底、深圈足。足露胎,底内白釉,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釉面呈现出淡雅的桃红色,釉层薄而细腻,造型秀丽,精美异常,犹如一片轻盈的柳树叶子,故名柳叶瓶,也称“美人肩”,是传世豇豆红瓷器中的典型代表。
清康熙 豇豆红夔龙太白尊
清康熙 豇豆红柳叶瓶
清康熙 豇豆红釉镗锣洗
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色盒
清康熙 豇豆红釉柳叶瓶
清康熙 豇豆红划团夔龙纹太白尊
清康熙 仿宣德豇豆红盘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