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说到宋朝马政,首推陈尧叟。公元1007年,陈尧叟担任群牧制置使,就是《西游记》里的弼马温。

说到宋朝马政,首推陈尧叟。公元1007年,陈尧叟担任群牧制置使,就是《西游记》里的弼马温。不过北宋时期的「 ”弼马温”可不是小官,掌管牧养国马大事,相当于一个二品官员。然终宋一朝,都在「 ”国中无马”的浪潮声中苦苦挣扎。今日偶得空闲,兴致阑珊之余,借吞云吐雾之机,泛泛而谈「 ”宋马”。 一、人口 1.占城稻--真宗大中祥符 (1008—1021) 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 (今属越南) 而得名。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增。占城稻对长江流域稻作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人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2.北宋王朝的「 ”不抑兼并”。民间土地所有权日益集中,促进了佃农种植热情,也给粮食产量与农业带来了巨大进步。土地自由买卖也让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形成高度城市化与繁荣手工业。宋朝是除了清以外,人均土地最小的王朝,当然与其疆域大小也有关系。城市消耗需要大量农业产出,何况耕田比马匹在等量回报与产能养护方面有巨大的优势。 3.人口带来的土地压力,与马场牧地产生直接冲突。一匹马的牧场用地可以养活25个农民,畜马区形成「 ”人马争地”之现象,这是不得不面对的尖锐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口激增使产粮成为北宋年间的最高任务。 占城 二、蝗灾 从晚唐到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第四个寒冷期,气候干燥,天灾频发。蝗灾规模:受灾面积广,并且持续年份多。 1.北宋167年历史中,55年都有发生蝗灾,平均3年一次。相比于唐朝平均8年一次蝗灾,更为严重。而在这55年受灾中,一年发生数次或数处发生蝗灾的年份更有22年次之多。平均每5年便要爆发一次大灾难,北宋蝗灾之重可见一斑。以今日省份区分为界,受灾面积最大影响最深的地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山西、安徽、浙江等省。 2.受灾持续时间长。北宋百余年历史中,延续三年及以上的蝗灾共计有八次,其中更有北宋立国之初的建隆元年至乾德三年和神宗时期的熙宁五年至熙宁十年连续六年的大蝗灾,以及徽宗时建中靖国元年至崇宁思念的连续五年蝗灾。 3.蝗灾的发生时期跟各地气候关系极为亲密。从《宋史》有明确记载蝗灾月份中统计,一般发生在5、6、7、8月份,其中以6、7月份最为猖獗。春末夏初时天气比较干燥,非常适宜蝗虫繁育成长。一方面蝗灾发生在春秋两季,谷物方熟之时,另一方面在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由于天气炎热,或者气候异常干旱等原因,春季也会爆发蝗灾。禾苗播种往往入不敷出。 4.治蝗措施的缺乏。相比于唐时期对蝗灾的「 ”忍受法”,北宋治蝗有一定提高。常用有:焚捕法,掘卵法、早收法。但都无法有效抵抗蝗灾。尤其掘地挖卵与早收,都影响粮食产出。 5.实物赈灾。在一些灾情较重的地方,宋庭就必须发放实物直接赈济灾民。如神宗熙宁七年「 ”诏开封府、淮南路提点提举司遍检覆蝗旱灾伤,甚者具合赈恤事以闻。赐米十五万石赈给河北西路灾伤”。熙宁七年「 ”以米十五万石赈河北西路灾伤....以常平米于淮南西路易饥民所掷蝗种,又赈河北东路流民”。 蝗灾困扰华夏大地历朝历代甚久,频繁灾伤,无法为马政提供有力后援。 蝗灾分布图 三、国策 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战事频繁,军马消耗非常大。开国初期20万匹马到天圣年间,20年后只剩10万匹马。陈尧叟上任后,规划监牧区域,完善马匹买卖制度,建立规章条例,朝廷马政制度面目焕然一新。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宋朝的监牧已颇具规模。其中京畿地区有六大监牧区:「 ”左右天驷监四,左右天厩坊二,统隶于骐骥院”,京畿之外有监牧区十六个:河南洛阳监、大名大名监、卫州淇水监、郑州原武监、同州沙苑监等。当时,「 ”凡内外坊、监及诸军马凡二十余万匹,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宋史》),宋代马政之盛极于此矣。 那么,按理说,北宋马政当复于此?非也。 1.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辽结束了长达25年的敌对状态,此后两国长期和平,百年间没有爆发大的冲突。寇准也因此数被贬谪。长期和平使得主和派主导朝野决策,军马需求不再迫切。但是北宋却依然「 ”养兵”防患,这就需要很大的 ... 支出。据统计从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全国兵籍「 ”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全国兵籍「 ”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短短73年中,足足增长了3.3倍,其中归中央直辖的禁军增长了4.2倍。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这个费用是惊人的。 时朝中主和派:林特长期掌管天下财赋,丁谓是宋朝著名经济专家,王钦若、刘承规等迎奉真宗,都想着办法替皇帝筹钱,省钱。 又如名臣向敏中言:「 ”近岁边陲彻警,兵革顿销。然诸军战马尚未减数,颇烦经费。望加裁损。”帝曰:「 ”已令内中精选止留近上等第马,其余令民间货卖,定价闻奏。”向敏中建议不怎么打仗了,可以把军中军马裁减,减轻军费支出。宋真宗同意他的意见,并说,已经挑选一批好马留用,其他都可以卖了。 因此从天禧元年开始,北宋就觉得军中战马过多,打算加以裁减。真宗在位时,北宋仍旧有马20万匹,不过已经开始花式裁减马匹了。 由真宗时期的马市,到仁宗时期,渐渐形成了「 ”养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怪现象。终其原因是官马买卖导致官员吃回扣现象,欺上瞒下、中饱私囊 ... 风气渐起。官办马场开始缩水、荒废。到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时期,马匹缩减到10万匹。 澶渊之盟 2.保马法 到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发起轰动一时的变法,核心内容就是推行「 ”保马法”。 保马法废掉牧监,把国营马场的马分给有条件的农民饲养,同时免除养马户的赋税和劳役, ... 还给予补贴。 乍听上去,还蛮不错的政策, 「 ”保马法”本是谋国之举,想寓马于农,但不料百姓后来却不堪其重。因为一旦马匹病疫死亡,就要赔偿上万钱,一般小康之家会由此破产,故而「 ”人人以有马为祸”。保马法反而引发民情汹汹,不出十年,国马奇缺。到熙宁八年(1075年),马匹更是缩水到3万匹。太祖遗言「 ”南人不可为相”,南北地域歧视严重,使朝中北臣极其 ... 王安石,其中就有「 ”砸缸好手”司马光。一系列的阻挠王安石变法,宋哲宗继位以后,首先推倒的就是保马法。 于是,北宋又不得不走上了「 ”市马”的老路。 王安石 四、地缘 北宋前期军马繁多,后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摩擦不断,影响马匹来源,可靠的马匹来源又影响马政的盛衰。马匹来源可大致分以下几种: 河曲马 1.西北地区马匹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所产的马匹,产地包括:「 ”吐蕃、回纥、党项、藏牙族、白马、鼻家、保家、名市族诸蕃”。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青藏、新疆地区。这类马是西域的主要马种,是上等军马。随着宋夏战争断断续续,这方面的战马也得不到供应保障。 吐蕃产的高原马。当宋从辽国和夏州党项部落不能获得足够地马匹时,就会转而向吐蕃诸部购买马匹。可惜西南吐蕃诸部所养的马匹多为高原马,到中原地区的平原上,存活率是一个大问题。因此这吐蕃部落的高原马匹非到关紧时刻,宋廷一般不会采购。 而辽国则对宋禁马,甚至明文规定每年只向宋交易500马匹,而且还都是 ... 的劣马。 2.河套地区秦马 秦马又称西马,主产于河东路、秦凤路和永兴军路一带,马匹质量上佳,「 ”惟西和、阶州并是西马,比诸州为最上”。(《宋会要辑稿》)这一地区养马历史悠久,其相对寒冷的气候适宜马匹的生长,民间也多有蓄马。而以其府州产马匹质量最佳,「 ”凡马以府州为最,盖生于子河汊,有善种”。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秦马虽然骨骼高大,但「 ”蹄薄多病”,存在着瑕疵。 秦马也是河套地区的主要马种。 3.河北地区马匹 河北本群马,是指由设置在河北路的牧监所孳生出来的马匹,具有契丹马的血统,虽然是「 ”山寨”契丹马,但是也算是很不错的马种了。更是北宋河北防御大辽的救急马产地。可惜这一地区战事太频繁,限制了其供应量。 4.京东马匹 产于宋代京东路,相当于今山东全省和豫东、苏北部分地区所产的马匹。虽然质量一般,但其产量庞大,在马匹紧缺的宋代,也算是一种优势了。更重要的是,京东路距离开封很近,转运起来很方便,叫京东的果然有物流优势。 5.江淮马匹 主产于江淮流域。价格和数量是其最大优势。「 ”两淮之地,承平之际,畜马成群”。淮马体格矮小,自成一种,仅仅比江南所产之马稍强,不是用作战马的理想马匹种类,但因其价格低廉,「 ”每匹通不满二百千”,价格要比三、四百千一匹的川马和广马低了一半,并且便于沿江诸军采用,「 ”即同可得”,降低了运输路程和马匹运输损耗,故而受到宋廷的青睐。 南宋以后,这个地方更是主要产马区。 其他诸路,如川马,南马等,基本都是体格短小,不能用作战马。但其中也有一种奇葩——大理马。这种马,「 ”虽互市于广南,其实犹西马也”,评价甚高,南宋期间大量采购,可谓是拯救了南宋骑兵。《建业以来系年要录》「 ”乃命(广西)经略司,以三百骑赐岳飞,二百骑赐张浚,又选千骑赴行在”。大理马也是南宋主要的纲马来源。王应麟在《玉海·兵制十四·马政下》有言:「 ”马必四尺二寸以上,每百匹为一纲。”可见此马不差。 我们不难发现大宋国内的马种的质量相差极大。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质量依次降低。「 ”冀北、燕、代,马之所生,胡戎之所恃也”。 南宋立国以后,失去地缘,马匹来源几无,没有了持续引进良马改善战马的根基。 熙宁时北宋疆域图 南宋疆域图 尾语 宋代牧马业的发展失去了传统的畜牧业基地,迫使宋人不得己在黄河中游和中原地区这些农耕区内开展牧马业。在传统的农耕区内设置牧监,弃农从牧显然有悖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江南闷热潮湿的气候、多山丘陵的地貌对马匹的饲养是极其不利的。 可笑的是,宋朝没草场养马,却有草场养羊,羊肉是宋代的宫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当时陕西冯翊县出产的羊肉,时称「 ”膏嫩第一”。宋真宗时,「 ”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就是买于陕西。而随着王朝的传续,宋代宫廷这种嗜吃羊肉为主要肉类的习俗,有增无减。大致在宋仁宗、英宗时,朝廷从「 ”河北榷场买契丹羊数万”。而神宗时代御厨帐本上更「 ”吓煞人”,记录上一年居然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 所以说,北宋并非没了河套就不能养马,并非丢了燕云十六州,就失去了重要的战马来源。一国之蠹,非一朝一夕也~ 以上图/网络 文/ 老队聊史 参考/《宋史》 《宋朝 ... 后勤研究》 《文献通考》 《宋代畜牧业研究》
本文标签:宋朝熙宁宋朝经济历史宋史二十四史南宋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