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瓷画上娃娃为何都是大头婴戏图是历代瓷绘艺人都喜欢描绘的题材。晚明到清初,婴戏图常有刀马游戏、童子对弈、蹴鞠等。婴戏题材以画男孩为多,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那么,瓷画或民间年画上的娃娃为何都画成大头?中国古代画论上,人体比例是以头长为单位。如果在瓷画上按照成人比例把孩童画成小大人,那就一点都不可爱了。
瓷画上娃娃为何都是大头
婴戏图是历代瓷绘艺人都喜欢描绘的题材。唐铜官窑瓷绘上有持莲童子,宋金磁州窑瓷画上的婴戏题材更为丰富,有童子钓鱼、赶鸭、放风筝等等。明青花中,有庭院婴戏和郊外婴戏。永乐、宣德时期,孩童圆脸、前额大;从正统、景泰到成化时期,小孩前额有飘起的刘海;晚明时期,孩童画得头重脚轻且后脑勺尤大。晚明到清初,婴戏图常有刀马游戏、童子对弈、蹴鞠等。婴戏题材以画男孩为多,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那么,瓷画或民间年画上的娃娃为何都画成大头?其实这是民间艺人的适度艺术夸张。中国古代画论上,人体比例是以头长为单位。人体通常为七个到七个半头长,在民间画诀中,有“立七、坐五、盘三半”的说法。1—2岁的儿童身高通常为四个头长,5—6岁的儿童为五个头长,儿童由于下颌尚未发育完全,颏部内收,脑颅部大。如果在瓷画上按照成人比例把孩童画成小大人,那就一点都不可爱了。
民间画诀中画娃娃总离不开“短胳臂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大眼没有脖……”,娃娃手中所持之器物,往往能借其谐音或象征凑成上下对句的吉利话,如:莲笙(连生)贵子、笔锭(必定)如意、瓜蝶(瓞)绵延、加官(冠)进爵……
正好童谣所云:“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雨伞,我有大头”。大头娃娃,画出了童真,画出了童趣。
来源:中国文物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