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在商代时叫「”太学”,周代时叫「”国学”,诸侯办的则叫「”泮宫”,到了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一直到了隋代时才改称「”国子监”且延续到清末。在国子监学...,明代通称为「”监生”,可享受「”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在国子监毕业的读书人,不仅包分配工作,还可以当官。一般来说,能够到国子监学...都是读书学子中的优秀人

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在商代时叫「 ”太学”,周代时叫「 ”国学”,诸侯办的则叫「 ”泮宫”,到了西晋时称「 ”国子学”,北齐易名「 ”国子寺”,一直到了隋代时才改称「 ”国子监”且延续到清末。 在国子监学 ... ,明代通称为「 ”监生”,可享受「 ”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 ”廪膳”。在国子监毕业的读书人,不仅包分配工作,还可以当官。 一般来说,能够到国子监学 ... 都是读书学子中的优秀人才,不过明朝却是个例外,考不上没关系,咱可以花钱买! 在明朝曾经明码标价,以收取「 ”赞助费”的方式,公开出售国子监招生指标,这种行为叫「 ”官倒”。 随着明朝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朝廷急于搞钱,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代宗的朱祁钰便开始「 ”教育乱收费”了: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 ”军民子弟”只要肯出「 ”赞助费”,就发给「 ”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又多了一种 「 ”例监”叫法,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学生的专有称呼。 当时边境战事远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却入不敷出,臣僚给朱祁钰开出的妙方之一是「 ”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也就是说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崇祯十五年,朝廷提出了将国子监入学资格商品化建议举措。 由于是「 ”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 ”全国统一价”。那么,当时买个大学上上,要花多少钱? 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上面这价格是有「 ”学籍”的,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 ”优惠价”。以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 明朝时米1石等于120明斤,100石就等于12000明斤。明斤比现代斤要重,大约1比1.18,这样一换算,明朝100石米便是现代的14160斤。以普通大米每斤零售价2.50元计算,明朝100石米能卖35400元人民币,800石米是28.32万元人民币。
本文标签:明朝国子监中国古代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