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胡惟庸,在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个不能回避的名字。在汗牛充栋的论述中国官制的论文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一手炮制的"胡党"谋逆大案,使 得丞相这个古老的官名在历史长河中彻底消失,也使皇权统治在明朝达到了顶峰。顶着"造反"罪名而死的胡惟庸,细数起来,其实也蛮可怜的。> >   李善长带他直达权力巅峰> >    胡惟庸和李善长是同乡,他在反元建明斗争中没有留下过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在洪武三年进入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以前,当过知县、通判等小官,最高做到 太常寺卿,只是个分管礼仪祭祀的清水衙门的长官而已。从清水衙门进入政务中枢,胡惟庸的飞跃速度简直像是坐上了直升飞机,而带他飞上天的人,正是他的老同 乡李善长。> >   洪武三年过半的时候,李善长身体很不好,不得不在家病休,而此时的中书省大权都掌握在杨宪的手里。杨宪可不是淮人,而是检 校的成员,作为淮人首领的李善长不能不为自己身后的小集团利益打算。大概李善长也从什么地方知道了朱元璋和论相的事情,在痛恨刘基的同时,也了解到朱 元璋看好胡惟庸。正好胡惟庸是自己的老乡淮西人,于是李善长就向朱元璋上书保举,一来迎逢圣意,二来也能将淮人继续安插在 ... 最高机关里,可谓是一举两 得。> >   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长正式离开中书省,汪广洋升到右丞相的高位,胡惟庸则接替了汪某原本中书左丞的职位。史书上说胡惟庸在杨宪死后,"以曲谨当上意",因此"宠遇日盛",从此更加不把汪广洋放在眼里。> >    若说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那么胡惟庸就是这个把持朝政的小集团的第二把手。李善长本人虽然离开了宰相位置,但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没有丝毫减退,各个部 门的头头脑脑大多是他的旧部,要想搞好朝政,就必须和李善长搞好关系。胡惟庸本身就是淮人,他又极力结交李善长,相比之下,汪广洋这个非淮西集团出身的右 丞相实在不好开展工作,也难怪他只能"无所建白"了。> >   胡惟庸可不打算放过汪广洋,胡惟庸和杨宪一样,一门心思要爬到权力顶峰,成为中 书省的宰相第一人。杨宪 ... 掉以后,胡惟庸前面的绊脚石就只剩下汪广洋一个人而已,又岂能轻易放过?不过汪广洋的错处可不好找,此公小心谨慎,对于大小政 务从不擅专,简直就是"尸位素餐"这个成语的最好体现。然而就在胡惟庸郁闷没招的时候,朱元璋却替他解决了这个难办的问题。> >   朱元璋也 实在忍受不了汪广洋的碌碌无为,叫你压制杨宪,你反而被赶出京师;叫你主持政务,你把活儿都推给胡惟庸,我还用你干什么?--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 正月,朱元璋以"无所建白"的理由罢免了汪广洋右丞相的职务,让他去遥远的广东行省当参政,转而让胡惟庸以中书左丞的职务把中书省的工作全都名正言顺地抓 起来。这回汪广洋以为真正离开权力中心,可以保全性命了,但朱元璋并不准备让他如此逍遥,过了没多久,就又把他召回朝廷,让他做了左御史大夫。让这么懦弱 的人当监察部门的最高负责人,对于的胡惟庸来说,正是皇帝对他信重的表现。果然,汪广洋在左御史大夫任上和他以前在中书省毫无区别,一无建树,丝 毫没有影响到胡惟庸的相权。> >   且说汪广洋被派往广东后没过多久,胡惟庸的侄女与李善长的侄子就商定婚姻,结为了夫妻,这样一来,胡、李 二人就变成了间接的儿女亲家。有了这层亲戚关系,胡惟庸俨然已成了李善长在朝堂上的代言人,支使起李老大人在朝的旧部来如臂使指,顺手顺心。大概也因为这 层姻亲关系,使得胡惟庸和朱元璋的关系也更加密切,洪武六年七月,胡惟庸升为中书右丞相,实至名归地主持中书省的政务。此时的中书省,自从李善长退休以 后,左丞相的位置一直空缺着,而虽然一直兼着右丞相的头衔,但他为人谨慎,加上常年带兵在外,政务方面是一点也不可肯沾,就这样,胡惟庸这个新的右丞 相就变成了独相。> >   死了杨宪,走了汪广洋,又和李善长结了亲家,胡惟庸可谓是志得意满。随着权势的增大,此公日益纵横跋扈,对于胆敢挑战他权威的人是一个也不放过。> >   害死了> >    胡惟庸第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已经退休在家的刘基。朱元璋和刘基论相的对话,本来应该是极为机密的,但不知怎么回事,竟然弄到举朝皆知的地步--日后等 到胡惟庸案发后,才有人想到可能是皇帝派检校故意传出的消息--别说刘基本就是淮西派的对头,单只这次论相,就足以使胡惟庸对刘基深恶痛绝了。> >    刘基自从洪武四年告老还乡以后,就一直安养在老家浙江青田,他深知检校无处不在,而朱元璋猜忌之心更是从无休止,为了证明自己完全放弃朝廷之事,他从来 不见当地官员。有一次,青田知县以布衣身份去见他,和他相谈甚欢,分别之时说自己是青田知县,对先生仰慕已久才来拜会,刘基一听马上下跪,口称小民,并从 此再不见客,其幽居如是--可即便是他这么小心谨慎,但却仍没办法跳出混浊世事。> >   浙江和福建交界处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这地方离刘基 的家乡不远,他不愿意这里不服王化,一向被盐枭所占据,就向朱元璋奏请设立巡检司进行管辖。盐枭不服,聚众作乱,刘基派大儿子刘琏将写清这件事情原委的奏 章带到京师,没有经过中书省,而是直接送到了朱元璋的手里。刘基是聪明人,他知道胡惟庸和自己一向不对付,如果通过正常渠道,朱元璋很有可能看不到这份奏 章--中书省有权在皇帝之前先拆看大臣的奏章,如果落到胡惟庸手里,这份文件肯定会被截留在中书省内。刘琏此时还没有功名,只是一介平头百姓,他只身来到 南京城,怎么能把奏章交到皇帝的手里呢?大概是刘基过去认识的检校从中帮的忙吧。> >   然而胡惟庸马上知道了这件事--也不知哪位检校的功 劳。绕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上书,这件事对于新官上任的中书执掌人来说,实在是太丢脸了,于是新仇旧怨一齐涌上胡惟庸的心头。胡惟庸立刻指使刑部尚书吴云上 书弹劾刘基:"刘基曾经说谈洋这个地方有王气,他看中了,想死后把墓建在这里,当地百姓不肯让地,这才请求朝廷设立巡检司驱逐百姓,好拿到这块好地 方。"--说看中一个地方有王气而把墓建在那里,这是封建时代对一个臣子最大的诬陷 ... 之一,王气只能皇帝本人有,做臣子的图谋这个就是要造反啊。古人迷 信得很,祖宗坟地建在哪里是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大事,而王气这种东西来无影去无踪,却是诛心之论--你刘基不是以能掐会算出名吗?我们就用你拿手的法宝来坑 你,况且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你还真不好辩解。> >   朱元璋不愧为一代雄主,他虽然也敬天祭天,但并非一个绝对迷信的人,当年李善长之所以能 得到他的信重,不是因为说自己的老家和汉高祖的老家离得近所以有王者之气,而是李善长利用刘邦的故事激励了自己的缘故。因此朱元璋看到奏章后并没有如 胡惟庸所愿的那样按造反罪逮捕刘基,当然,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无视,于是象征性地处以了夺俸的处罚。但刘基在老家却坐不住了,他不顾老病之躯,千里迢迢 赶到南京城,向朱元璋当面谢罪。> >   这一下无异于羊入虎口。> >   刘基进京之后就病倒了,这一病经年,而胡惟庸并没有忘记 他,也不会就此放过他。据说胡惟庸曾派医生到刘基那里去看病,刘基吃了医生开的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反而导致病势加重。到洪武八年三月的时候,这位 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先生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朱元璋派人护送他返乡,当年四月,他就死在了自己的家乡。> >   这一番争斗,朱元璋只在一旁 看着,胡惟庸上蹿下跳的表演在他眼里和小丑没什么两样。此时的朱元璋,心里已经渐渐有了改组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的想法,但如此大动作非得有人祭血才行。 胡惟庸做中书右丞相以后,收受贿赂、任意处分官员、截留奏章都是有的,但靠这些把柄来定他的罪,朱元璋觉得分量还嫌不够。> >   叫汪广洋彻底死了心> >    虽然也有人弹劾胡惟庸,但朱元璋不但不去追究,反而将这样的官员交给胡惟庸自己处理--朱元璋钦点的状元吴伯宗时任礼部员外郎,举朝逢迎胡惟庸的时候, 他头脑十分清醒,始终不肯阿附,不仅如此,还向朱元璋上疏告发胡惟庸的种种不法行为。胡惟庸一怒之下把他贬了官,差点没把他整死。> >   到 了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的时候,胡惟庸在右丞相的位置上已经坐了三年。而朱元璋仿佛是为了让他更好地专权似的,这一年,中央 ... 撤销了中书省编制中 的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这两个职位--平章政事就是副宰相,虽说多年空缺,位置此前可一直没有废除。同时,在地方上废除了实行的行中书省制度,改由承宣 布政使司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向中书省负责。本来在中书省的编制中,左、右丞相最高,其下分别为平章政事,左、右丞和参知政事,如今废除了平章政事和参 知政事的职位,中书省只剩下了左、右丞相和左、右丞的编制,其下虽然增设了几个和地方布政使司相联系的位置,但不过是辅助丞相而已。这一来,胡惟庸在中书 省,进而在整个大明朝,都可以说是获得了真正一言九鼎的权力。> >   仿佛是故意拉拢淮西派官僚似的,朱元璋也并没有忘记已经退休的首功之臣李善长--他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两人从此结成儿女亲家。为了给儿子办喜事,李善长喜洋洋地来到了南京城,这时候,沉寂多年的汪广洋突然跳了出来。> >    要说汪广洋此人在明朝初年担任地方官时还是颇有政绩的,对他的评价也不低--"廉明持重"。但不知怎么回事,每当他在中央任职时,就完全看不出当地方官 时的智慧,从最早被杨宪排挤,到后来受胡惟庸的气,他都没有任何反击的意思,一直都老老实实的任人宰割。他这个左御史大夫,本来有着监察百官的权利,但他 这几年似乎完全忘了自己还有这种权利似的,由着胡惟庸结纳百官、专横跋扈。但泥人也有土性子,到了洪武九年,临安公主和李祺完婚后,汪广洋突然发飙,他联 合御史大夫陈宁上疏进言:"李善长恃宠而骄,十分放肆,陛下前些日子生病,有近十天没有临朝视事,他却不问候一下陛下的病情。驸马都尉李祺有六天不上朝, 把他召到大殿,他也不肯谢罪,这是对陛下的大不敬。"--竟然直接把矛头对向了胡惟庸的总后台,朝中人人皆知的皇帝的大功臣、韩国公李善长。> >    真不知道汪广洋是怎么想的,按说这些年胡惟庸贪赃枉法的事情其实不少,他身为御史大夫,又和胡惟庸不对付,应该握有不少过硬的证据,找准时机一举将胡惟 庸赶下台才是正事。结果他竟然以皇帝生病时李善长没有问候、驸马六天不上朝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跳过胡惟庸,直接去挑战李善长!或者,他是在用这种小事试探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态度吧。> >   其实朱元璋等这样的奏章很久了,奏章的形式是对的--弹劾功臣,但内容却实在不足以论罪--里边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因为这种事降罪于亲家,那也实在太说不过去了。不过在朱元璋眼里,好歹这回汪广洋总算是开窍了。> >    于是,李善长被扣去年薪一千八百石以示惩戒。不过,没几天又给他兼上"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督圜丘工"的差使,这几项的薪水加起来, 比起被扣掉的年薪只多不少,更何况所谓"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虽然不是宰相,但将国朝三大中枢机关一网打尽,党政军一手抓,根本就是 荣宠到了极点......这一下任谁也看得出来,皇帝对于李善长的信重没有丝毫褪色,那些本来想跟着汪广洋后边跃跃欲试的人们立刻就沉默下来。> >    当然也不能凉了敢于告发功臣不法行径的汪广洋的心,转过年来的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汪广洋再次进入中书省,升任中书右丞相。然而这次升官才真正 寒了汪广洋的心--这个右丞相的位子是胡惟庸腾出来的,胡惟庸在当年正式被任命为大明朝最高行政长官的职务--中书左丞相。昔日自己的辅佐官,现在爬上去 当自己的顶头上司,这回汪广洋彻底死心,再也不敢搞任何触怒胡惟庸或李善长的花样了。> >   权力被架空,密谋造反> >   胡惟庸终于位极人臣,而朱元璋的网也渐渐开始收紧。> >    洪武十年六月,朱元璋对着以胡惟庸为首的大明朝新 ... 领导班子训话:"凡是清明的朝廷,都是上下相通,耳目相连;凡是昏暗的朝廷,都是上下隔绝,聪明内 蔽。国家能否大治,其实和这点有很大的关系。我经常担心下情不能上达,因此不能知道治政的得失,所以要广开言路,以求直言。"听到这话的新任中书左丞相胡 惟庸还以为这只是每个开国皇帝的老生常谈而已,他并不在意,反正再怎么上下相通,广开言路,所有的表章奏疏中书省都是有权先过目的。> >    然而到了七月,一个大棒突然打到他的头上--通政使司正式宣告成立。这是朱元璋新创立的一个部门,所谓通政,乃是朱元璋将政务比作水,认为水需要流通才 好,所以起名为通政使司。这个通政使司最重要的职能是"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之,于早朝汇而进之"。--所有的奏章必须先经过这个通政使 司收纳整理,再转交相关职能部门。> >   这个新的通政使司的横空出世,正是朱元璋开始在制度上削弱相权的开始。明承元制,所有奏章都先进中 书省,一般的小事就由中书省直接处理了--宰相给出意见后发往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以及大都督府和御史台等各相关职能部门;若是大事,再呈给皇帝 裁决。与此同时,所有奏章都不能直接呈给皇帝,什么东西能让皇帝看到什么东西不能让皇帝看到,都由中书省来决定。这,就是宰相制度最大的权力所在,也是朱 元璋最不能容忍这个制度存在的根本原因。> >   通政使司的成立,宣告了朱元璋改变旧有制度的决心,给胡惟庸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胡惟庸不是笨 蛋,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逐渐意识到了朱元璋不会允许宰相再有以往的大权。先前废除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原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设立通政使司铺 路,这下将最能谋私的"奏事不许隔越中书"的老规矩改了,以后自己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   制度虽然改变,但旧的习惯一时很难完全扭转,何况虽然成立了通政使司,但宰相制度并没有消失。通政使司收上来的奏章还是要送到中书省,由丞相大人决断,朱元璋要想知道朝臣们的奏章都写了些什么,最终还是得依靠检校。> >    通政使司在最初成立的时间里基本上是作为中书省的秘书处存在的。朱元璋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他在洪武十一年跟六部的人说:"做皇帝的人深居独处,能明 见万里,主要是由于他兼听广览,了解民情。胡元之世,政令都出于中书省,凡事必先关报中书,然后才奏闻给皇帝,元朝又多昏君,所以民情不通,以至大乱。这 是我们要深以为诫的。"于是下诏,诸司奏事无须经过中书省,直接奏报皇帝。> >   这一下对于宰相权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宰相 专权的基础。胡惟庸之所以能够打压众臣,剔除异己,靠的就是旧制"奏事不许隔越中书",这个制度方便他扣压奏章,欺下瞒上。六部长官本来有事情都是通过中 书省和皇帝联系,但这道诏书使六部直接和朱元璋联系上了,若果真如此,则宰相的权力就会被完全架空。> >   扳倒那么多敌人,好不容易从建国初年的地方小官爬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位置上,还没怎么好好享受呢,就眼睁睁地被皇帝一点一点削弱手中的权力,这是胡惟庸所不能接受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争之,反正都是个死,干脆铤而走险。> >   于是,胡惟庸开始策划谋逆,到了洪武十三年,他觉得时机成熟,准备行动了:> >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夏天,胡惟庸向朱元璋汇报:"臣的家里出现了醴泉,此乃祥瑞之兆,希望陛下驾临臣的家中观赏。"所谓"醴泉",乃是说泉水清香馥郁,如同好酒一般,胡惟庸说他家里中有一口井,井水突然变化,涌出的全是美酒。> >    闻听此事,朱元璋大感好奇,于是就在五月初二日从西华门摆驾出宫,前往胡府。然而皇帝的车队走了没有多远,突然看见一个人从道路旁边直冲出来,拦住了御 驾。卫士们害怕此人是刺客,急忙冲上前去将其围住,拳打脚踢。然而这个人一手扳着马车,一手直指胡府,满脸是血也不肯松手。朱元璋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原 来此人是西华门内使,一个名叫云奇的宦官。> >   朱元璋让人把云奇架到自己面前来详加询问,可惜这个时候云奇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说不出话来了。朱元璋见云奇一直指着胡府,料想此事必定与胡惟庸有关,于是转身返回西华门,登上门楼远远望去。> >   胡府距离西华门并不遥远,登高而望,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不望还好,这一望可把朱元璋吓了一大跳,只见胡府中有很多披坚执锐的武士,全都埋伏在走廊两旁和墙壁后面。> >   "胡惟庸想造反!"朱元璋急忙分派士兵前往围剿,很快就捉住了那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左丞相,随即将其押赴市曹正法。> >   这就是"云奇告变"的故事--至于那位忠心耿耿的宦官云奇,据说因为伤势过重,没过多久就咽了气......

胡惟庸的故事:还没充分享受权力就被诛九族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2.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3.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4.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5.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8.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后都会封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君臣。而且这些造反的人就是当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他们也受到了很多封赏,其中就有一个人叫费聚。在他学成以后,正好遇到朱元璋在为自己的队伍招兵买马,所以他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看在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情分下,就同意了。

  9. 历史上的今天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何不将皇位传给朱棣,而交给朱允炆?

    太子的早逝,将朱元璋的部署全部打乱,他只能重新立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其实只有两个选择,燕王朱棣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让他继承大统。

  10. 从「 ”胡惟庸案”,看大明初期政治情况与造成的改变

    胡惟庸是大明初期的一大政治转折点明立国初期,天下未定,南征北伐事务繁多,朱元璋不得不先沿袭元朝的政体,在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其下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统领百官,掌握全国最高行政权。

随机推荐

  1. 陈仪和戴笠到底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 为什么戴笠 ... 不了陈仪

    1950年5月,蒋介石以匪谍案,6月18日清晨5时许,陈仪于马场町刑场被枪决。>>6月18日,陈仪以“阴谋叛乱,反抗...、破坏抗战大计”枪毙了张超。想到陈仪置蒋介石的电报不顾而...了张超,对陈仪那是恨之入骨。二是张超是戴笠的人,戴笠权势滔天是个不会善罢甘休的人。张群与陈仪的关系可不是一般的铁,再加上张群看戴笠的行为也十分太爽,就一口答应了。

  2. 生日祝福语_送给老婆的生日祝福语_生日语录

    天大地大,老婆最大,老婆的生日,祝福肯定是少不了的。送给老婆的生日祝福语(篇一)1.老婆今天你做主,我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奋斗一辈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衷心地祝福你::生日快乐!老婆,生日快乐!

  3. 远方的句子_百度汉语 | 历史新知网

    远方的句子_百度汉语是的。出自《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汉末英雄记

      ○曹操  曹操与刘备密言,备泄之於袁绍,绍知操有图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后世。  建安中,曹操於南皮攻袁谭,斩之。操作鼓吹,自称万岁,於马上舞。十二年,攻乌桓、蹹顿,一战斩蹹顿首,糸马鞍於马扌卞舞。  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

  5.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从赵匡胤的扶龙之臣,变成其后人的掘墓人

    开宝六年,即公元974年,高居相位十年的赵普被宋太祖赵匡胤罢免,黯然离开京都汴梁。宋初所有的大事,从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到讨伐北汉,几乎都有赵普的影子。二十年来,他看着赵匡胤从普通将领一步步成为开国帝王,他们之间既是君臣,又是生死袍泽,一起携手奠定了结束五代乱世、欣欣向荣的宋帝国基础。为之,赵普付出巨大心血,对赵匡胤忠心耿耿、殚精竭虑,可谓是功劳最大的扶龙之臣。

  6. 解馋与救命,哪个更重要

    解馋与救命,哪个更重要>这是一个童年的记忆。母亲转身回到屋里,走到橱柜边,打开门。果然,她从我手里拿过糖饼,一句话不说,出去给了那个老人。>「老人家不仅仅是饿,而且是饿了很久。那两个糖饼对你们而言,可能只是解馋,而对那位老人,却是解饿,或者救命!」听母亲如此说,我惊讶地睁大眼睛。>母亲继续问我:「是你们解馋重要,还是救人家一命重要?」>「救命重要。」我低低地回答。

  7. 梦见车轮胎破了

    周公解梦梦见车轮胎破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车轮胎破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胪欢】的意思是什么?【胪欢】是什么意思?

    ●《汉书礼乐志》:「遍胪欢,腾天歌。」颜师古注:「胪,陈也;腾,升也。言陈其欢庆,令歌上升于天。」●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九:「道光辛丑八月,恭逢皇上六旬万寿,率土胪欢,普天同庆。」●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初三日》:「至国有大庆,中外胪欢。」胪欢lúhuān(无)★「胪欢」在《汉语大词典》第9389页第6卷1406参见:胪欢

  9. 上帝的铲子

    有个农夫信仰基督教,对上帝十分的虔诚。他为人乐善好施,经常资助贫困的人们,还向各个慈善机构捐赠大笔钱款。>>邻居和亲友们都不明白,他捐赠如此之多的钱财,为何仍然这么富裕?

  10. 梦见女人受伤

    周公解梦梦见女人受伤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女人受伤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