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揭秘庐山会议:两次都是中途变局和冗长的检讨

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2009年第12期,原题为“庐山会议二题” 作为中央全会或中央工作会议的庐山会议有三次。第一次打倒了彭德怀及其“军事俱乐部”;第三次打倒了陈伯达,并重重敲打了林彪及其同伙;第二次会议在相关党史著作中则似有似无,似密非密,几乎不为人知…… 【 ... 三上庐山】 建国后, ... 曾三上庐山,主持中央会议。 第一次,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和8月2日至16日,先开中央 ... 扩大会议,接着开八届八中全会,讨论“ ... ”、人民公社等问题。 第二次,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等问题,执行调整经济八字方针。 第三次,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开九届二中全会,讨论修改宪法、国民经济计划、加强战备等问题。 第一次会,打倒了彭德怀和他的“军事俱乐部”;第三次会,打倒了陈伯达,兼带重重敲打了林彪夫妇及其同伙。这两次会最有名,尤以第一次会可以独擅“庐山会议”之名,第三次会还只能放在“林彪事件”中述说(见1981年颁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7节、21节;《 ... 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章、38章)。但 ... 说过“三次庐山会议”的话(《我的一点意见》),因此人们习惯统称为“庐山会议”。 但是,夹在上述一、三两次会议中间的第二次庐山会议,同样是由 ... 主持召开,却处于一个神秘的地位,没有公开报道,也没有发布公告,似有似无,似密非密,几乎不为人知。即使进入改革开放的30年间,关于一、三两次庐山会议的报道或研究,基本已无禁区;但对于这个第二次会议,其出席人员名单,在一些党史著作中仍闪烁其词,特别是会议主持人 ... 的名字更是讳莫如深,不见一提。例如—— 《中国 ... 的七十年》( ... 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在提“工业七十条”和“高教六十条”时,都只说一句“经庐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和通过”,无出席人员名单,更无 ... 名字。(见该书第387页)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 著, ...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33章为《〈工业七十条〉的诞生》,提到“8月23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庐山开幕”, ... 在大会讲话,但仍无出席名单,更避开 ... 名字,也不提 ... 、周恩来,似是故意回避。(见该书第959页) 《 ... 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与《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都只在相关年月日下记载刘、周各自的上山与会,不提 ... 是否出席。(见《 ... 年谱》第538页,《周恩来年谱》第429页) 最有意思的是《 ... 传1949—1976》(第1577页),引用《我的一点意见》全文时,在“仅举三次庐山会议为例”后,因为其中谈到第二次庐山会议,而把整段文字用删节号作了代替。可见至少到此书出版为止, ... 曾主持召开这次会议的历史,尚在史家回避之列。 其实这段文字,早在1990年由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叶永烈的《陈伯达其人》一书中,引用《我的一点意见》全文时,无意中已全段发表过了。现特引录如下: 仅举三次庐山会议为例。第一次他跑到彭德怀那里去了。第二次,讨论工业七十条,据他自己说,上山几天就下山了,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原因下山,下山之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秘庐山会议:两次都是中途变局和冗长的检讨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什么要多次登临庐山?

    我觉得用「”行游人生”描述李白的显性生存状态是相对妥帖的。他心里抱定了「”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准备走遍中国。人要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不知所终的行游,并且始终让精神依附着青山绿水,依附着山水间隐藏的天地大道,我更觉得李白前无古人。李白先后五次到了庐山。726年春天,25岁的李白离开蜀中,出三峡过荆门到江陵,一路奔

  2. 南昌起义隐形助力:驻军总指挥托病去庐山,部队悄然调开

    作者:德衡术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南昌城头打响的「”第一枪”,在我军历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虽然南昌起义最后失败,但留下了宝贵的火种。我军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聚集到了一起,在之后的浴血奋战中不断成长,百炼成钢。在南昌起义的队伍中,走出了6位开国元帅、3位开国大将、4位开国上将、6位开国中将、6位开国少将,这还不包括未授衔的众多元勋。油画《南昌起义》研究南昌起义的过程,我们时不时会看到一个名字——

  3. 庐山会议谁作证为彭德怀澄清 ... 对彭的一点怀疑

    张雄文1935年遵义会议后不久,彭德怀因为林彪一个无心之举,被...误会了数十年。...重新出山的第一仗是一渡赤水后的土城战斗,作战主力是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和董振堂的红五军团。这一仗因情报失误,结果出师不利,不仅没有打掉川军郭勋祺部,自己伤亡还不小。

  4. 陆修静与简寂观:庐山道教的中心、南天师道的祖庭

    南北朝时(420-589),北魏的寇谦之于神瑞二年(415年)称太上老君亲授予他「”天师”之位,赐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凡20卷,对天师道进行改革,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新天师道场,史称「”北天师道”。北天师道重视醮仪,提倡礼度,改变了过去以符水疗病及注重炼形的教义。后因北齐举国崇佛,道教在北齐乃是异教,高洋于天宝六年(公元555年),举行道佛论争,道教失败。文宣帝下令废除道教,于是齐境无道士

  5. 苏轼最神奇的千古奇诗,普通人只能读出三句,能读出四句才是高手

    苏轼最神奇的千古奇诗,普通人只能读出三句,能读出四句才是高手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从来都不缺,而能以失意困顿为契机写下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却唯有东坡一人。《庐山烟雨》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而小解之所以讲有的人只能读出三句,是指只能读懂三句,而高手则可以缜密区分出四句,因为这两句一样的诗句所蕴含的意义,的确有着千差万别。

  6. 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上说:抵御外侮,中国一定有 ...

    「”增进剿匪军效能”,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1933年春,国民...军队第四次「”围剿”江西苏区的战争再度宣告失败,中央军陈诚...集团损失尤其惨重。总结经验教训,陈诚认为关键在于军队素质「”良莠不齐”,「”剿共干部,以视往日黄埔军校之牺牲奋斗精神,尤有逊色”。有鉴于此,蒋介石为了「”增进剿匪军效能”,决定创办「”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军官训练团”,「”就北路军所属各部队,轮流抽调中下级干部入团训练”。

  7. ”绝恋「 ”:通信六年,婚后数月爱妻去世,他也”同病「 ”而逝

    ”绝恋「”:通信六年,婚后数月爱妻去世,他也”同病「”而逝文/老张在路上01蒋光慈,原名光赤,又名侠僧,祖籍河南固始,祖父蒋士成因避匪患逃到安徽霍邱,后代定居于此。1901年蒋光慈出生于霍邱县白塔畈人,蒋光慈出身贫苦,从小养成了嫉恶如仇、磊落光明的品格。同时,自学成才、爱好诗文的父亲,又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爱好。在12岁时,他就能较熟练的吟诗作赋。13岁时,蒋光慈考入河南固始县县立志成小学读书,在校时

  8. [专家点评] 明沈周 庐山高士图

    [专家点评]明沈周庐山高士图庐山高图(题跋)此为明沈周的“庐山高士图”,纸本设色。沈周为庆贺其师陈宽七十六寿而作的祝寿图。图画庐山五老峰雄踞于群峰之上,崇山峻岭,层层高叠,清泉飞流直下,其旁一高士笼袖观览美景。淡墨勾染,用牛毛皴、披麻皴,用笔干渴,为沈周仿王蒙画法的杰作。和他的学生文徵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是明代文人画“正统”中影响较大的一人。

  9. [专家点评] 明沈周 庐山高图

    [专家点评]明沈周庐山高图庐山高图(题跋)此为明沈周的“庐山高图”,纸本设色。沈周为庆贺其师陈宽七十六寿而作的祝寿图。图画庐山五老峰雄踞于群峰之上,崇山峻岭,层层高叠,清泉飞流直下,由下一高士笼袖观览美景。淡墨勾染,用牛毛皴、披麻皴,用笔干渴,为沈周仿王蒙画法的杰作。但他对科举仕途极为淡漠,长期投身于诗文创作和绘画书法。和他的学生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是明代文人画“正统”中影响较大的一人。

  10. [专家点评] 五代荆浩 匡庐图

    [专家点评]五代荆浩匡庐图“匡庐图”为绢本水墨,纵185.8,横106.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匡庐图”传为荆浩所作。荆浩为五代·后梁时人,字浩然,生于晚唐,主要活动在宋梁时代。“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水,而荆浩主要表现北方山水,作此“匡庐图”是否别有含义呢?道出了荆浩对北宋山水画影响的实情。

随机推荐

  1. 楚汉之争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秦又灭了一次六国

    六国势力发动的时候,秦国的势力实际上大于六国,处置得当的话胜利不成问题,不幸的是秦国当时的皇帝秦二世是个蠢货,大...能臣自毁长城,最终身死国灭,六国复辟成功。但是秦国实力仍在,仍然比六国要强,这是项羽非常担心的,为了摧毁秦国势力,项羽竭尽全力,坑...二十万秦军,攻入咸阳后大肆烧...,但是尽管如此,秦国的势力仍很强大。

  2. 刘裕诫子孙

    刘裕诫子孙  【原文】  高祖既贵①,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帝②至故宫,见之,有惭色。近侍或进曰:  “大舜躬耕历山③,禹亲事水土。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德,稼穑之艰难乎!”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  【注释】  ①高祖既...

  3. 芒寒色正造句_芒寒色正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芒寒色正mánghánsèzhèng芒寒色正的意思和解释:指星光清冷色纯正。芒寒色正的出处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芒寒色正的例子芒寒色正造句芒寒色正造句相关常用成语误用之画蛇添足:这也是成语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错误,因为对成语内涵了解得不透彻,在句中再次使用了与成语意义雷同的词语,致使语义重复。

  4. 当红女演员清晨起床,竟全程遮脸录节目,素颜是有多吓人?

    有一期中是播放到大家清晨起床,不出意外可以看到大家素颜的样子,因为晚上化妆肯定是都卸妆了,然而大家看到的吴谨言是这么一副样子,竟然戴了帽子,帽子上还有面纱挡着脸,朦朦胧胧的根本就看不清脸,难道对自己的素颜这么没信心吗?其实吴谨言看起来颜值还是不错的,应该不至于素颜不能见人吧,或许是有些女星就是很在乎自己在观众面前的样子吧,想要自己留在观众们心目中是美的,你们觉得呢?

  5. 周未祝福短信

    周未祝福短信1、首简单的音乐能够令你放松心情,一个简单的拥抱能够令你感觉很好,一个简单的问候能够令你快乐微笑,一条简单的短信能够祝福你一切都好!祝福短信送到了,我不是做样子,掏出友情心窝子,愿你周末做个幸福快乐的孩子。

  6. 梦见男友和闺蜜在一起

    周公解梦梦见男友和闺蜜在一起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男友和闺蜜在一起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汉钟离点石成金的故事

    吕洞宾心中甚是着急,唯恐损坏了师父的宝物,未等汉钟离开口,便急忙奔下坡去捡拾。汉钟离站在山顶,早把吕洞宾的心思和行动看了个一清二楚。汉钟离笑着回答道:“一是用它磨炼尔之意志,二可将它点化成金。我即点石成金,也不枉你背它三年。”

  8. 中国古代的隐士:表面超然,内心痛苦

    有人说中国过去的隐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者「”不同意”的主张,他不反对,反正个人超然独立,这是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这个比方表明上看起来很对,实际上还是不大对,因为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中,走隐士路线的人并不是不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而是非常关心,也许可以说关心得太过了,往往把自己站开了,而站开并不是不管。印度的思想,绝对出家了,去修道了,就一切事务不管;中国的隐士并不是这种思想。研究中国的隐士,每一个对

  9. 佛教徒的嘴巴

    有一只老虎王有一天跟其它的老虎说:“从今天开始,看到出家人,看到佛教徒,不准吃!”“各位,念佛不在嘴啊!念佛在你的心!用你的行动去行大慈大悲!要尽力的帮助众生啊。这才是真正念佛的人啊!不然你会只剩下一张嘴巴!”

  10. 金国灭亡后,其皇室成员下场有多惨?用37辆大车拉到蒙古当奴隶

    并随后将金国两宫皇太后,以及其他皇室贵族共计数百人,用37辆大车一同押往蒙古大营,可谓是将金国皇室洗劫一空。此番场景如同靖康之耻再现,而唯一不同的是,金国皇帝逃窜到了蔡州。在蒙古大营中,金国皇室女性结论为蒙古将士的玩物,其命运十分凄惨。而完颜承麟的登基,也创下了中国历史最短命皇帝的记录。最终,金国在蒙宋的联合打击之下,彻底亡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