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我们今天来讲荣格《红书》中的“地狱”的旅程,不只是关于荣格的“地狱”,也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地狱”。>03《神曲》中的“地狱”>但丁>但丁认为的“地狱”>恩格斯称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也是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在《奥德赛》的第11章讲的是奥德修斯“下地狱”回家的过程,我想这和希腊的传统是有关的。

周党伟于2018.8.17演讲内容,整编|华章心理不知道大家听到“地狱”这个主题的时候什么感觉?兴奋?很好。还有呢?—— ... 。不管你是坐地铁,还是挤10号线,还是2号线,都比你“下地狱”容易一些,有这种感觉吗? 我们今天来讲荣格《红书》中的“地狱”的旅程,不只是关于荣格的“地狱”,也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地狱”。大家也可能会听到很多诅咒,你“下地狱”去吧?但是,“下地狱”了怎么办呢?我们先去一次,找找路,以后说不定哪一天下去了就熟悉了,就能回来了。如果不是轻车熟路的也别轻易下去,其实这是荣格非常喜欢用的、引喻的语言,就是说我们都有我们无意识的那一部分,每个人都要去探索,探索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 >01 西方最著名的“地狱”描述 >我想用英文给大家描述出来,这是但丁的《神曲》在“地狱之门”上刻的那句话——“All hope abandon ye who enter here”。我觉得这个翻译还是挺好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汝等踏次此座大门的人啊,便舍弃你们所有的希望吧”。 >进“地狱”者也要放弃所有的希望。所以,有的时候我在做临床工作的时候,我就跟家长经常引用这句话:“面对你的孩子时,你要放弃一切希望,你就能看到希望了”。这是但丁对我们的指引。 >02 《圣经》里的“地狱” >Nekyia(rite by which ghosts were called up and questioned about the future ) >《使徒行传》耶稣复活及升天 (一章:1-11节) >最重要的描述是在彼得的末世启示录,但这部分没有收录在正统的《圣经》里。彼得末世启示录描述是耶稣基督传教士保罗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在耶利哥山上遇到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便是引导之灵,或阐释天使,经文有时候称为他为圣灵,引领保罗进入“地狱”的过程。 >小孩把保罗带到天上会使徒,而使徒在保罗升天的时候一直陪着他,就是说在保罗升天之前,他有一个“下地狱”的过程。这是西方基督教文献里对“地狱”最清晰的一次描述——人们被钩子把舌头吊起来,中间是一个燃烧的泥淖,充满了脓,蠕虫遍布,人们痛苦的伸着舌头,火在他们舌头上燃烧,身上 ... 满了各种的金属。 >我们来看基督教的历史,在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是Nekyia,它的意思“一次深海的航程”。我们回到《使徒行传》,《使徒行传》在第一章1-11节主要讲耶稣升天,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这是非常简单又概括的描述。对于信基督教的人而言,足以信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许多对基督教进行研究的人而言,耶稣这三天去哪儿了?很多人都在问。大家在平时生活中会有这种感觉吗?你的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很多人都在问你这个人去哪儿了?耶稣去哪儿? >在彼得的末世启示录里,耶稣去“地狱”了,耶稣去“地狱”干什么事情呢?首先是拯救那些不应该被打入“地狱”的人,去跟那些去世的人,或者逝者进行对话,从而去拯救人类,带着人类的罪升天,这是耶稣基督的过程。 >基督教里面有很多争论——耶稣“下地狱”是真实的“下地狱”吗?比如加尔文派会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过程,只是一个将基督教的描述用一种引喻的 ... ,而耶稣是用圣灵的方式进行“下地狱”的过程的。耶稣是如何“下地狱”的?西方在中世纪的末期出现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就是但丁。 >03《神曲》中的“地狱” >但丁 >但丁认为的“地狱” >恩格斯称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也是新世纪的第一位诗人。但丁的《神曲》主要描述一个朝圣者“下地狱”,经历过“地狱”的过程,重新上天堂后,把他在“地狱”和天堂的经历讲给世人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荣格不仅是在内容上去模仿《神曲》,形式上,《红书》中有大量的这样的手写的大字母,然后开篇,这是非常典型的中世纪记录自己的想象,或是写一部作品的形式。 >第2但丁给了“地狱”一个非常细节的描述,首先给出了两重含义,荣格写《红书》的时候借鉴了但丁的《神曲》。但丁认为,《神曲》要从两个层面上去读。第一,字面的意思,这个人“下地狱”,这个人看到“地狱”的场景,这个人从“地狱”中进入炼狱,从炼狱中升入天堂,从天堂回到人间。第二,引喻的方式,或者象征的方式,或者类比的方式。你对比的是当时但丁所描述的那个状态、形态,或者是心态。在这一部分人类具有彼此的共通性,或者共同的特点。 >但丁的《神曲》到天堂篇章时候,这些人听了朝圣者从“地狱”或者天堂回来的时候,他们非常愉悦地在听朝圣者在炼狱或者“地狱”中的经历,根本不想知道你在天堂中什么体验,因为他们只想知道你在痛苦的时候都体验了啥。所以,他们抱着很强的好奇心,能不能再多给我讲一点,你的小伙伴也会这么去问你的。这是但丁的《神曲》给我们带来的体验。 >但丁认为“地狱”是一个天堂的倒映,“地狱”从上到下分了九个层次,你一层一层的往下走,这非常符合荣格提出的“心灵考古学”,我们在探索完我们自己的童年经历,个人无意识的时候,我们还要探讨家庭中的无意识的影响,探讨我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对我们的影响,探讨我们所携带的民族基因对我们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心理学会有更多的流派,每一个流派都在去强调不同的侧面,团体、集体、个人;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家庭的,祖先的、民族的,更广泛的人类的本能的东西。 >04 《荷马史诗》与《奥德赛》中的“地狱” >我们回到公元前8世纪,最著名的希腊的吟唱诗人荷马,《荷马史诗》里边有一个重要的作品叫《奥德赛》,里边的主角叫奥德修斯。在《奥德赛》的第11章讲的是奥德修斯“下地狱”回家的过程,我想这和希腊的传统是有关的。奥德修斯是一个非常狡猾又善于耍诡计的人,他的伊萨卡岛,在雅典和斯巴达民族之间,引起特洛伊战争的是斯巴达的王后海伦被诱惑到特洛伊城,就是大家看过的那部电影《特洛伊城》。为了夺回海伦夺回特洛伊战争,就是在第10年快结束的时候,奥德修斯出了一个计策,就是我们把最精干的士兵给装到特洛伊木马里边,然后让特洛伊人认为他们在向我们的神剑献祭的。 >所以,特洛伊人把特洛伊木马运到特洛伊城里边的时候,到半夜木马里面这些以奥德修斯为首的战死 ... 了国王,抢回了海伦,从此开始了奥德修斯的海上航程。奥德修斯为了报复他的一个敌人就去了一座岛上,报复完敌人后喝了酒,之后被当地人 ... 了他的72壮士。后来他又到了一个岛上,按照希腊的传统,你凯旋归来到了陌生的地方,要向当地的主人去要礼物,但这个主人是波塞冬的儿子独眼怪兽。这个人 ... 掉了奥德修斯大部分的士兵。 >在这个过程中,奥德修斯又用诡计逃了出来,但是他伤害了波塞冬独眼怪兽,独眼怪兽就请求波塞冬去惩罚奥德修斯。波塞冬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你要经历海上航程必然扰动海神。由于奥德修斯好大喜功,必然搅动了你最深层次的无意识。这跟我们当代人的心灵困境有很大的相连之处——你追求的现实成就越高,你越想去彰显你现实中的成就,就会扰动更多更多未知的东西。所以,你的生命中,你所知的部分越多,你未知的恐惧就越强。 >当你经常去彰显你的荣耀的时候,或者是说让你的个人层面得到彰显,去标榜,去建功立业的时候,在你进入你的深海航程(被你忽略的那些部分),当他们想要你去关注的时候,你需要更大的努力。当你的成就越大,你所克服的困难就越强。这是《奥德赛》对于荣格,对于心理学,对我们今天心灵探索的影响。 >荣格提出了心理学的“理论-情节”原型和集体无意识,我们知道我们活着的人不仅解决活着的人的问题,还要回答逝去的人的问题。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情形是我们上一代人,上几代人留给我们的问题,比如说,如何让家庭兴旺,如何让这个国家富强,如何让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上一代人,或者更上一代人提出的渴望和期望,由我们来去回答。 >我们从神话的角度更多的联系我们自己的个人成长。其实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常人,我们经常在最后一刻由于我们的疏忽大意或好大喜功,一下子就回到了原点。这是奥德赛或者是奥德修斯对于荣格的启示。 >05 伊曼纽·斯韦登伯格与威廉·布莱克关于“地狱”的观点 >伊曼纽‧斯韦登伯格( Emanuel Swedenborg,1688年1月29日-1772年3月29日),著名瑞典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和神秘主义者。 他的父亲耶斯培·斯韦登伯格是著名的牧师。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 >我们来探讨伊曼纽·斯韦登伯格,荣格在《红书》里更多的沿用了斯韦登伯格的一个观点。他是一个著名的瑞典的牧师,认为自己能够跟上帝对话,能够预言到未来。他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天堂和“地狱”是对等的,我们都有一种天堂般的感受,但是你有天堂的感受,就会把另外一部分你不愿意接受的部分埋藏到更深。所以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大家都想过的好的时候那就过的不好了。 >他认为天堂和“地狱”是生在一起的,有天堂的部分就有地狱的部分,我们有更多美好的体验,也不要忽略内心那些我们不愿意或者痛苦的体验。 >受斯韦登伯格影响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他写过一本书叫做《天堂与地狱的婚姻》。斯韦登伯格在早期的时候他是做版画的,给但丁的《神曲》插画,但丁的《神曲》里面都是黑白的画。到威廉·布莱克的时候,彩色的画已经开始出现了。 >斯韦登伯格是第一个提出来“不要约束你的想象力”的人,你要把你的想象完全的表达出来,这部分才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来源。威廉·布莱克认为不止要描述,你还得给它画出来,这样才形象,所以这是荣格创作《红书》的思想来源。 >威廉·布莱克认为你不能够把文字和画分开。你读的文字是一个意识的流动,画是带着想象力共同进入想象和理性的空间。所以,你读《红书》的时候,读不下去,就看一会儿画,沉浸在你的想象中,去理解这个绘画的内容,并不一定一直去读文字。 >06 荣格《红书》中的“地狱” >荣格创作《红书》时的居所 >《红书》中的配图:火祭 >荣格和弗洛伊德分裂之后进入了巨大的痛苦的时期,他又重新对他想要什么,他想做什么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索。所以,他开始了《红书》的创作。荣格认为我们对自己的探索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在《红书》创作过程中发表了一部作品叫《心理类型》,大量的探讨了威廉·布莱克和斯韦登伯格的作品。荣格买了一栋楼,建了一个地下室,每天晚上去那里写《红书》。 >荣格买的楼,在苏黎士湖边,地下室是他创作《红书》的地方。荣格认为什么是“地狱”呢?他认为“地狱”就是你进入到无意识,一切都是令人厌恶的,还有其他的可能吗?其他的“地狱”至少值得一看,你在看别人“下地狱”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愉悦:“wow,他的地狱比我还痛苦呢”。 >荣格认为“地狱”的本质是什么?“地狱”就是在你心灵深处带着一切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你不再拥有能力或还没拥有能力;“地狱”就是你再也无法获得你能够获得的东西;“地狱”就是在你感到必须思考和感受做一切你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而你又必须对此负责;“地狱”就是你自己感到自己严密的规划,所有严肃的事情,但是也让人感到荒唐可笑,一切的美好也是残酷,一切的善也是恶,一切的高就是低,一切的愉快就是可耻。这就是“地狱”般的感受。其实这也是你面对无意识时候的感受。 >当你意识到“地狱”不是“地狱”的时候,你已经进入到“地狱”的最深处。当我们经历过苦难,我们对生命就有了更多的认知,我们对接下来的生活会有更多的理解。这是《红书》给我们的启示。 >所以,生命并非源自于周围的人和事,而是源自我们自己。一切的苦难不是外在造成的,而是我们的灵魂病了。我们需要把这一部分重新的去拯救回来,拯救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没有任何人能帮我们。最后总结一句话,“下地狱”是自己的事情,自我成长也是自己的事情。 >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阅读
留言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奥德修斯但丁神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